該放手時就放手——《七月的天山》課后體會
第三期領雁工程培訓要求每個學員參加實踐五個星期,回溫州教師教育學院理論學習一周。我被分到瑞安安陽實驗小學學習,今天有幸聆聽了安陽小學有名的胡曉聰老師上的一節課《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胡老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來上課,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到來而特意地去準備后面單元的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載體之一,它在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定位、目標以及閱讀方法等,是有別于精讀課文的?此坪唵蔚穆宰x課文教學起來卻不容易。因為這里有個度的把握:怎樣的略才叫略?略讀課文怎樣教?怎樣學?相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教師。胡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是略讀課文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范例。
《七月的天山》篇幅較長,語言優美,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本文的閱讀提示是: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胡老師整節課完全按照閱讀提示的這兩點要求來落實教學。
她先是開門見山揭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師提問:“題目換成《天山的七月》好嗎?”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課文強調的是“天山”。接著簡單說一下課文的作者是碧野,選自《天山景物記》。然后出示詩人李白筆下的天山:“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和一大段介紹天山特點的資料,學生邊看邊發出驚訝、贊嘆之聲,師指名說說天山吸引人的地方。
這個環節花了大約五分鐘時間,我覺得很有必要。正如一場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須有一個精彩的開頭,才能吸引觀眾和讀者一樣,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也需要一個好的開場白、好的導入語。胡老師一開始上課,就開門見山地點明課題,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樣導入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文的學習上,直接明確課文的內容和要求。課外資料的補充使學生對天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引起學生閱讀的欲望。
對課文的學習,胡老師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它的寫作方法與前一篇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發現了兩篇同是“移步換景”的寫法,開頭都點明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天山的七月》是總分總結構,《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總分結構等。在比較中學習寫法,為本單元寫游覽文章的習作做了指導。總結寫法后,老師用紅顏色在課件中標出“移步換景”的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處。然后先來學習“天山深處”的段落,按照下面三點進行自學:1、想一想,這一段主要描寫了什么景物?2、和同桌交流,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野花的特點?3、你喜歡哪些句子,請畫出來,美美地讀一讀,并說說喜歡的理由。要求不是很高,是那種“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從這三點要求中可以看出,老師的教學目標是完全按照閱讀提示的內容來制定的,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從后面的學生發言中看出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很強的,能從具體的句子甚至一個詞語中概括出野花“多、美、高”的特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