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必須要駕馭好課堂。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真正在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品析感悟的能力。
《桂林山水》教學反思(四年級下期第1周)
《桂林山水》是小學語文的一篇看圖學文,由一幅山水畫和一篇文字優美的短文組成,課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點,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指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還要著重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即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中,我運用情境教學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描繪的意境之中。
一、憑借情境,理解詞句,訓練語言
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常常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解詞釋句,把課文講得支離破碎,學生也感到索然無味。在《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中,對漓江水“靜”、“清”、“綠”這個排比句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我采用比較的方法,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靜啊!真綠啊!”讓學生討論體會老師寫的和書上寫的哪種好呢?為什么?通過思考,學生有的說:老師說的不好,說得太空洞了,只說了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綠到什么程度,靜到什么程度,別人聽了一點也不明白。有的說:書上寫的好,具體寫出了漓江水清、水綠、水靜。還有的說:書上寫得形象,作者用“無瑕的翡翠”來比喻漓江的水,使我們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顏色,還感覺到了水的光波。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既理解了“無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樣把“水”寫具體的。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觀察、理解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啟發引導,主動參與,培養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去養成自己的良好素質。因此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導”,是引導學生從所學知識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學《桂林山水》時一開始,就為學生創設情境,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都產生了想去飽覽祖國名山秀水的愿望;這時我板書課題,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好嗎?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圖片,結合文字,引導學生去把握全文內容,去學詞學句學篇,讓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教學桂林山的特點時,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思維,啟發想象桂林山還有沒有別的什么形狀,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