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相關知識
2.課文第四自然段,在“我們”要求向導想辦法幫助幼龜時,“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如果他不知道,又為什么會若無其事地回答“自然之道”呢?他既然認為這是自然的規律,那么他肯定知道幫助幼龜的后果。
3.在向導聽到“我們”的呼喊,受到“我們”責怪后,他是“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如果他不知道后果會很嚴重,為什么會“極不情愿”地做這件事呢?應該和“我們”一樣,高高興興地幫助幼龜。
但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向導并不十分清楚幼龜將要受到傷害這一結果,理由也很充分:
1.如果向導非常清楚這樣做會給幼龜帶來傷害,那么,在“我們”要求他想辦法幫助幼龜時,他必然會向我們解釋其中的原因,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抱起小龜走向大海,那就說明他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
2.課文第五自然段寫到“接著發生的事情讓大家極為震驚”,這大家也應該包括向導,說明接著發生的事情連向導也十分震驚,說明他也并不十分清楚,不然他不會感到震驚。
3.有一個同學更細心,他在課文中發現了這個句子:“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這說明,“我和七個同伴”并不是一般的游客,而應該是一些科學家,他們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這說明對于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過程,科學家并不十分清楚,所以還要做這樣的工作,既然連科學家也不知道,那么,向導又怎么會知道呢?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問題的答案似乎在漸漸清晰起來,很多同學同意“向導不知道后果”這一觀點,討論也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李誠并不滿足,他又問道: “既然向導并不知道后果的結果,他為什么會說這是‘自然之道’呢?”教室里再次沉寂下來,同學們都把目光投向我,等著我的回答。我說:“同學們都非常善于讀書,說的也很有道理,我也比較傾向于同學們所說的,向導并不清楚這樣做帶來的嚴重后果,他也許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幼龜在離巢進入大海的過程中,是不應該受到外界干擾的。至于其中的原因,他可能并不完全知道。因此,在“我”的同伴們責怪他時,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然,這也只是老師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確,我們下課可以再找資料求證。”
課在鈴聲中結束了,但我相信,這堂課的學習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