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句子 引發感受---《自然之道》教學案例
在語文課上,為了深刻體會課文重點句子的情感,我們經常采取比較句子的方式,刪除原文中那些表述形象、富含意蘊的詞語,引導學生將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進行比較、感悟。《自然之道》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作些什么呢?在教學課文中我運用了兩個句子的對比教學,讓學生深刻體會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案例:
1、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呢?自由讀6-7自然段,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說明為什么我們干的這件蠢事是“愚不可及”的,并認真讀一讀。
反饋,并指名讀讀相應的句子。
數十只食肉鳥因為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和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2、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說:“___________。”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后一句。
讀讀這兩個句子,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指名讀,并說體會)
3、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我常常覺得對比句子只是一種形式。每個孩子都知道課文的原句好,好的原因無非是課文句子完整啊、形象啊等等。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語文課,無論是比較怎樣的句子,孩子們的答案都基本一樣。我認為,通過比較關鍵的句子,可以讓學生深切體味每個句子在特定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蘊,逐漸豐富學生的語感,但語感的建立、對文本的體味,不是學生理性分析出來的,而是學生大量朗讀讀出來的。只有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學生才能真正體味到兩個句子的不同,才能真切觸摸到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有效比較句子的方式,不應只是讓學生從表層理性地說,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美美地去讀上幾遍。所以在比較第一個句子時,我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理由,并反復朗讀,以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向導由心平氣和到悲嘆,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學們由開始很理解向導和作者,到后來反倒不理解他們,似乎是越讀越糊涂。當讀到課文最后一句“向導悲嘆地說: ‘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時,學生七嘴八舌地問開了:“向導既然知道結果會是這樣,為什么還要抱起那只小海龜,朝大海走去?他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作者后面可能發生的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大家就爭論起來。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能“煥發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讓學生在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夠的營養,盡情展現個性魅力,教師必須下足“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