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家竺可楨》教學設計之二
設計理念
以竺可楨的“日記”貫穿整個教學,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日記”反映竺可楨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楨的人格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能理解“支撐”等9個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與“日記”有關的重點句段;
3、深讀課文,學生在探究、交流的的過程中感受竺可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談話
現在是什么季節?你從那些自然現象中發現的?
剛才大家談到了植物的開花、結果,時令水果、蔬菜的上市,這些現象稱之為物候,在大自然中,這些生命活動的變化和季節變化有密切的關系,研究這種關系的科學,就叫做“物候學”。我國物候研究的開創者就是竺可楨
教學過程
一、人物簡介(課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楨
(1890—1974)
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我國杰出的氣象、地理學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二、初讀課文
要求:
1、讀課文兩邊,第一遍朗讀,把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讀第二遍后思考:課文寫了關于竺可楨的哪些事?
三、研讀日記
1、課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氣溫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
2、指名讀。
同學們,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嗎?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3、指導讀(感情深沉,速度緩慢)
4、同學們,像這樣的日記,課文中還有嗎?請大家快速找出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樹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見。”
“5月1日,柳絮飛。”
…………
5、這兒為什么要用上兩個省略號?(相機介紹省略號使用知識:十二個點,表示段落的省略;六個點,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個點,一般用在數學公式中)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解釋一下嗎?(課件出示)
從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本加在一起有近千萬字!
6、同學們,竺可楨從191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開始,就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天氣和大自然的變化是他每天必須記錄的內容。由于戰爭的原因,只保存了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記,共計38年,這期間沒有一天的空白,請你們計算一下,竺可楨平均每天要記多少字的日記?
教師讓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計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約720字,相當于學生兩篇作文的字數)。
在這期間,竺可楨還要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課件:竺可楨的主要論著)
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
四、情感體驗
1、同學們,當四十多本日記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竺可幀的日記時,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變化嗎?從氣象學家竺可幀的日記中,我們還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