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多媒體教學設計
【思路】 可以有效地幫助廣大學科老師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積累轉化為多媒體課件方式。
多媒體課件開發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兩張皮”的效應。傳統的軟件開發一般是由學科老師和計算機制作人員組成,由于各自的專業所限,有效的教學溝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商業化教學軟件的質量都是由此引起的)。為解決這一難關,一方面制作群體應增配教學設計人員(主要是教學形象轉化設計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導廣大教師盡快學會運用教學稿本而成為多媒體軟件的創意和設計者。教學稿本就是為教師們而設計,下面以幾個教學實例說明教學稿本的設計撰寫。
有了一定理論的儲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多媒體教學設計的表達邏輯了。為了明確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我們先看下面兩個按常規教學形式表達的一個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教案)。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設審美情景,以 cai 為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啟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么特點?
3、教師演示 cai ,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 cai 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后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5、細致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