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教學目標: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重難點: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設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設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忍心破壞嗎?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現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