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里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贊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現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欲望。]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后的感覺。[優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3、學生自學。
4、學生匯報。請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說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臺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么位置。并且說說為什么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