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通用13篇)
欲速則不達 篇1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學情分析:
雖然本課是古文的譯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已具備一定語文學習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來說,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人物心理,進而感悟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教學古文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譯文理解古文文意,培養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理念:
本節課遵循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依照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讀書訓練為主線的理念。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重視預設與生成的同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過程中,把讀書訓練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以“讀”為本,使學生在多種形式讀書的基礎上領會和感悟,然后再帶著不同體驗讀文。在引領學生閱讀感受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點
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生字,理解詞語。查找晏嬰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質疑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就叫—(生齊讀課題)
2、解題、質疑。
預設:①誰欲速?②為什么欲速?③怎么欲速?④為什么欲速則不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情況。
①出示詞語,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②指導“丞、嬰、性、韁”等字讀后鼻音。
③理解“驛使、騶子、馭馬、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詞的意思。
3、輕聲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了解景公為什么欲速?
1、師:同學們,齊景公想要快速趕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反饋:“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1)通過抓住“危在旦夕、火速趕回”、“最后一面”等詞體會事情緊急。
(2)指導讀驛使的話。
3、你們認識晏嬰嗎?請學生借助資料,聯系已有的知識談談晏嬰與齊景公的關系。
過渡:這樣齊國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危在旦夕,齊景公能不想快點見他最后一面嗎?
此時,齊景公心情怎樣?(心急如焚)那從課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齊景公心急如焚,一心想快呢?
(二)體會齊景公怎樣欲速?
1、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相關的句子,圈一圈關鍵的詞語,把你的體會、收獲批注在書上。
2、學生反饋交流。
預設一: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①學生讀句子,談體會。
②②抓住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體會他當時心情,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
預設二: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①學生讀句子,談體會。
②找到重點詞語“十分焦急”、“高聲喊道”、“ 火速回去”,抓住景公的神態、語言 指導朗讀。
③通過句子對比,使學生體會齊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領學生讀出著急、命令的語氣。
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④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齊景公的話,體會他的心急如焚。
預設三:“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①學生讀句子,談體會。
②找到重點詞語“心急如焚”“嫌”“奪”、“親自趕起車來”,體會景公心急如焚。
③景公親自趕車就比騶子快嗎?既然最好的騶子為他駕車,為什么他還嫌慢呢?
學生練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預設四:“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①學生讀句子,談體會。
②找到重點詞語“嫌”、“索性”、“徒步”,體會齊景公心急如焚。
③徒步能比好車良馬快嗎?你怎么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④學生帶著不同的體驗練讀,感悟齊景公下車急跑的急切心情。
小結過渡:原來好車良馬,騶子駕車;后來好車良馬,親自駕車;此時好車良馬也不要,改徒步跑了。選擇的方法越來越差,速度越來越慢,那么你們知道事情的結果嗎?
(三)景公能盡快趕回都城嗎?
1、拓展資料:
齊景公在回城的過程中四次急得從馬車上跳下來,最后是邊走邊哭,導致車子比預計的晚了將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經去世了……進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體上放聲大哭,說:“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災禍沒落到我的頭上,卻落在先生的身上,齊國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2、齊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駕車慢嗎?那他怎么會選擇了這樣的方法呢?
①句式訓練:齊景公一心想要________,可是因為_________ 結果 ____________ 。
②為什么欲速則不達?景公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③小結板書,揭示欲速則不達的含義。
④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課題。
四、誦讀古文,指導學法
1、出示古文。
①學生練讀,感悟古文的特點。
②教師范讀,引導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
③出示金鑰匙,指導學法。
④學生練讀。
⑤指名讀,隨機指導。
⑥齊讀古文。
2、小結
語言之凝練,朗讀之韻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古今對照的文章,希望同學們多讀多誦。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與精深。
五、作業’”
1、把《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讀一讀。
六、板書設計
欲 速 則 不 達
過于急切
齊景公 晏嬰
心急如焚達不到目的 危在旦夕
坐車 ——— 趕車 ——— 徒步
欲速則不達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點: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難點:探究故事中蘊涵的與時間有關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解題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讀題目。
2、請學生根據題目提問題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師隨即梳理問題,并相機出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3、學生談對題目的理解。
二、學法引路
1、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欲速則不達》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請同學們回憶學習《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談自己的經驗。)
2、教師出示“金鑰匙”內容。
三、熟讀課文
1、請學生選自己適用的方法自讀《欲速則不達》的古文和譯文。要求: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2、指名分讀古文和譯文,師生共同正音。
3、請同學領讀自己認為難讀的句子。同桌互讀古文和譯文。
4、師生合作讀古文和譯文。
5、生質疑自學有困難的字詞含意,師生共同解疑。
6、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大意。
7、師生共同分析齊景公的“欲速”表現。
四、探究明理
1、學生思考并回答: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2、教師創設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
3、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并推選發言人。幫發言人補充,完善發言內容。
4、各小組發言人匯報,師生隨即評價。
5、師生共同解決解題時還遺留的問題。
6、請學生結合課題用一句話說說讀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板書:快與慢。請學生結合本課再談理解。
2、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事。教師也可補充實例。
六、布置作業
1、將《欲速則不達》與《效率專家爸爸》對比閱讀,總結自己的體會。
2、繼續積累與時間有關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欲速則不達
急速
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則不達 篇3
教學目標: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重難點:理解古文,感悟其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說給大家聽一聽。(生交流自己積累的成語故事。)
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欲速則不達)你能試著從字面上理解一下課題嗎?(生試著從字面上解一解課題。)
二、學習課文
1、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看看課文寫一件什么事?(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2、這篇課文出現了一個我們以前熟悉的歷史人物,他是誰?那篇課文叫什么名字?(回憶有關宴子的相關情況。)
3、大家剛剛讀過了課文,你在字詞上還有什么困惑嗎?請你再讀一讀課文,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與你的同桌一起解決。(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小組試著解一解。小組合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
4、在字詞上你還有解決不了的嗎?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一下。
5、宴子是齊國人,他很了不起。當齊景公聽說宴子病危時,齊景公怎么樣?請你讀一讀課文,找到他的表現。(對照課文,用課文中的詞語說說自己的想法。讀相應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語氣去讀。)
6、如果你是他的一個侍從,你怎么勸說他回到車上或馬上?(運用自己的語言,力圖說服齊景公。)
7、下面我們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誰能把這個用自己的話故事完整地講一講。我們再來看看課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三、學習古文
1、其實“欲速則不達”是《論語》中的內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讀一讀,試著對照譯文理解。)
2、本文選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人。他的許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現。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韓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適時出示相關注解。適時出示帶有節奏的古文。(對照有節奏的古文讀一讀。)
3、我國的古文有許多,那里有許多文學、歷史、地理、軍事、思想方面的精髓,(出示一些古籍)如果你有興趣,課下可以搜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來讀,會對你有幫助的。
欲速則不達 篇4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教學時,我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學時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體驗、感知時,能夠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一單元《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著重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個是導入環節,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二是在探究道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用表格的形式補充了幾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因為設計教學時,我結合了前兩篇課文,所以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三是拓展延伸,培養能力環節。第一項訓練是在課上我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景公的做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項訓練,給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讓學生親自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去說服景公回到馬車上,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點評:
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本節課,教師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 “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文即將結束時,教師注意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使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滿足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還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運用表格式的練習,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到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體驗、感知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著重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個是導入環節,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二是在探究道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用表格的形式補充了幾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因為設計教學時,我結合了前兩篇課文,所以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三是拓展延伸,培養能力環節。第一項訓練是在課上我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景公的做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項訓練,給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讓學生親自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去說服景公回到馬車上,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教學反思3: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教學時,我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學時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體驗、感知時,能夠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欲速則不達 篇5
一次,齊景公到東海游玩。突然,一名驛使從都城飛馬趕來,向景公報告說:“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景公聽了,急得霍得站起來。這時,又一個驛使飛馬而至,催請景公速回。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日:"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傳,傳騎又至,景公日:"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欲速則不達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學情分析】
雖然本課是古文的譯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已具備一定語文學習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來說,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人物心理,進而感悟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教學古文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譯文理解古文文意,培養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欲”,學生說說含有 “欲”字的詞語。
2、理解“欲速”的意思,進而理解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
1、學生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詞語。
3、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歸納。
(學生提出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問題:景公為什么著急?景公急成什么樣了?結果如何?)
4、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
(1)出示自學提示。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做好批注。
三、研讀課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為什么急。
1、師:同學們,齊景公為什么著急?
2、反饋:“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確“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時間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說危險將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
(2)通過“火速趕回”、“最后一面”等詞體會事情緊急。
(3)指名讀驛使的話。
過渡:景公接到報告時,正在東海游玩,他把國家大事交給了晏嬰,晏嬰輔佐景公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這樣一位忠臣眼看就要離景公而去,聽到這個消息,仿佛晴天霹靂,景公急成什么樣了?
(二)體會景公怎樣急。
1、師問:景公急成什么樣了?
2、反饋交流,指導學習方法。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景公當時的心情?理解體會“霍地”。在“霍地”一詞下面做上記號,指導讀的時候突出這樣的重點詞。
(2)“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指導朗讀。對比“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和“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快點回去!”這兩句話,理解快快、火速表明景公心里很急,重點讀出這兩個詞語。
(3)“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理解 “心急如焚”。 找到重點詞語“奪”、“親自趕起車來”,體會景公心急如焚。
師:景公親自趕車就比騶子快嗎?他為什么認為自己比騶子快呢?
能從書中找一句話,說明騶子的駕車技術嗎?
(學生交流)
(3)“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你怎么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讀出惋惜、嘲笑的感情。
(三)結果如何?
1、師:同學們,你們能根據景公的行為猜到事情的結果怎樣嗎?
出示資料,指名讀。
2.齊景公真的不知
3、景公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四)感悟寓意 。
1、完成填空:齊景公一心想要 ,可是因為 ,結果 。
2、師:景公一心想要快,這就叫“欲速”,反而達不到目的。這就叫道徒步走比駕車慢嗎?那他怎么會選擇了這樣的方法呢? “欲速則不達”。
3、有感情的朗讀課題。
四、誦讀古文,指導學法
1、出示古文。
(1)師范讀。
(2)生練讀。
(3)對照譯文指導朗讀,感受古文特點。
(4)齊讀古文。
2、出示“金鑰匙”,齊讀。
五、課后延伸,鞏固積累
1、把《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讀一讀。
六、板書設計
欲 速 則 不 達
晏子 景公
危在旦夕 好車良馬 騶子駕車
好車良馬 親自駕車
失去理智 徒步跑開
欲速則不達 篇7
[教學理念]
本節課遵循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依據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讀書訓練為主線的理念.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重視預設和生成的同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過程中,把讀書訓練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以"讀"為本,使學生在多種形式讀書的基礎上領會和感悟,然后再帶著不同體驗讀文.在引領學生閱讀感悟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詳細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點
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欲"字,調動學生已有認知,用"欲"組詞或說詩句,并說出"欲"在詞,句中的意思.
2.板書"速"字,請學生思考"欲速"是什么意思
3.想快結果是"不達","則"是什么意思 學完這個故事我們就會明白.
齊讀課題《欲速則不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糾正讀音.
2.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嗎 (學生質疑,教師歸納)
3.帶著這幾個問題默讀思考并畫批.(教師出示自學提示)
4.小組交流學習收獲.
三,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了解齊景公為什么急.
1.請學生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談晏嬰與齊景公的關系.
2.抓住"晏嬰危在旦夕,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這個句子,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指導學生朗讀.
(二)體會齊景公怎樣焦急.
1.抓住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體會他當時心情,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
2.體會"十分焦急".
通過句子對比,使學生體會齊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領學生讀出著急,命令的語氣.
學生練讀. 學生換位讀. 學生齊讀.
欲速則不達 篇8
欲速則不達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理解重點字詞,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
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設計思路]:
欲速則不達選自《韓非子》主要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遇到事情要冷靜,選擇正確的方法,否則就會事與愿違。教育學生遇事要冷靜,采用適當的方法,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教學從課題入手,理解題意,接著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課文講誰欲速不達?自然引出齊景公這個人物,并交流有關齊景公的資料。在交流資料時指導學生學會篩選最重要的內容。
在理清楚了文中的人物關系之后再學習課文。課文先介紹了晏嬰病重,危在旦夕,先理解字意(旦、夕)詞意(形容危險隨時可能發生)以及文中的意思(晏嬰病得很厲害,隨時都可能離開人世。)從揭示情況非常危機。
接下來重點抓住景公的內心活動和外在行為作為學習的主線,景公內心由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而他的行為則表現為:霍地站起----大聲高喊(好車良馬,韓樞駕車)-----奪過韁繩,親自駕車-----棄車徒步,行為非常可笑。
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比較,從而揣摩、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理解人物的行為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景公之所以欲速不達就是因為他遇事焦急,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放棄了最好的辦法,導致事與愿違沒能夠見上晏嬰的最后一面而痛哭流涕。接下了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表演加以強化與升華。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把字典作為老師引進課堂,從而培養學生自覺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如當地一次讀到“景公急得霍地站起來” 時,可能有學生讀成霍地(“的”音)和霍地(“第”音),老師不輕易下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翻字典確定讀音,從而明白有些字不能夠只憑感覺去讀,常翻字典很有好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理解題意:
1、這節課我們學習“快慢”這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欲速則不達(師板書,學生齊讀課題)。
2、通過預習,你知道“欲速則不達”的意思嗎?(先理解字意再理解題意)
二、檢查預習情況,理清人物關系:
1、課文有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又怎樣的關系?
(齊景公、晏嬰、兩名驛使、騶子韓樞)
(學生有重點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景公和晏嬰的資料,明白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
2、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生字新詞:
晏嬰
驛使
丞相
韓樞
大王(在古音中讀dai wang,戲劇、舊小說中對國王、或強盜首領的稱呼。)
4、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逐段品析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
第一節:1、指名朗讀第一節,思:這一段主要講什么?
(景公正在游玩,突然驛使來報,晏嬰病重,請景公速回。)
2、那些詞句看出情況非常緊急?(突然、飛馬趕來
危在旦夕請景公速回
難以見上最后一面)
3、理解“危在旦夕”(字面意思與文中的意思)
4、指導朗讀第二、三節:
1、景公聽了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有何反映?(急得霍地站起來。
查字典確定“霍地”的讀音,通過動作理解詞義,并從中體會出情況的突然,景公的著急)(板書:急霍地站起)
2、正在這時又有一名驛使飛馬而至,比較兩名驛使有何不同?
(驛使1:飛馬趕來,報告消息,請景公速回。
驛使2:飛馬而至
催 請景公速回。
可見情況越來越緊急,可以想見都城內晏嬰的情況非常糟糕,已經急不可待了,所以用了一個“催”字。)
3、朗讀體會。
4、如果你是景公,你會有什么表現?(學生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5、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生讀句子,教師板書:十分 交際 高喊 好車良馬 韓樞駕車)
朗讀比較:
1)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騶子韓樞駕車,火速回去!”
2)景公十分焦急,喊道:“準備車馬,騶子駕車,火速回去。”
(從“高喊,快快 好車良馬 韓樞駕車”以及感嘆號可以體會景公十分焦急,并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6、如果景公就按照這樣的辦法做下去,結果會怎樣?(能夠快速回城,也許能見上晏嬰一面)但是,情況并非如此,景公又有什么尋常舉動呢?
第四、五節:
1、自由朗讀,畫出描寫景公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詞句,并說說你的體會。
2、學生交流,體會景公的行為之荒唐,教師隨機板書:
(心急如焚 親自駕車 棄車徒步)
3、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其焦急不堪?(急火攻心 急不可耐
急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乃至失去理智……做出了錯誤的行為)
4、指導朗讀。
5、教師揭示結果:景公在回去的路上四次下車奔跑,邊跑邊哭終于因為速度太慢,沒能夠見上晏嬰最后一面。他撲在丞相的尸體上悔恨不已……(如果學生有相關的資料也可以說一說)
四、總結課文,明確道理
1、回顧板書,說說景公究竟錯在哪里?
2、如果你是騶子韓樞,你會對他說什么?
3、生活中你有過欲速不達或者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的事情嗎?(學生界和生活實際談,從而教育學生要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從而提高做事效率。)
五、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課文。
1、小組分角色讀。
2、小組為單位表演課文。
六、按照金鑰匙提示學習古文。
重點字音:傳騎(ji)趨(cu)駕煩且之乘(sheng )
景公遽 (ju )起奪轡(pei)代之御(yu )
附板書:
欲 速
急
十分焦急
心急如焚?
則(齊景公)不 達
霍地站起
高喊
親自駕車
棄車徒步
好車良馬
韓樞駕車
欲速則不達 篇9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師: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齊國的故事,當時的大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嬰,在他們兩人之間有一個小故事,大家想了解嗎?(想)
師:那么今天我來學習《欲速則不達》。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遇到不會的生字可以問問老師,我很愿意幫助大家。開始吧。生讀書。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都讀得特別認真,可是有這么幾個詞的讀音不太準,誰能來當小老師教教大家?(隨機板書騶子 馭馬 驛使)指生領讀生字。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看這三個詞,你發現了什么呢?
生:都是馬字旁。
生1:都是跟馬有關的。
師小結。
師:生字解決了,相信這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棒,誰來試試?生接讀課文。
師:誰能來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生:課文講了晏嬰丞相病危,齊景公想快點趕回去。
師:那么他能很快回去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他的技術不如騶子的好。
師:他為什么想快呢?
生:因為丞相得了很重的病。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查資料。
生1:課文中“危在旦夕”也說明了。
師:你真會讀書。是的晏嬰危在旦夕,說明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那你能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嗎?生讀文。
師:晏嬰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大家還記得嗎?誰來說說講了什么事?生回答。
師:晏子出使楚國之后,他的聰明才智傳遍了各個諸侯國,再也沒有人敢瞧不起齊國,齊國也慢慢地強大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公越來越離不開他,甚至把他當作了左膀右臂。這里講到的晏子就是我們課文中的晏嬰。就在此時,晏嬰危在旦夕,你說景公他怎能不急啊?他都急成什么樣了?
生: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師:你覺得他讀地怎么樣?
生:不夠著急。
師:那你來。 生讀書。
師:你還從哪里看出他急了?你覺得他讀地怎么樣?你來試試。
師: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從哪兒看出不同?誰能讀一讀?生讀句子。
師:“快快”讀得不錯,還有哪個地方不同?
生:句號變成了嘆號。說明了語氣更強烈。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最親密得朋友,怎么讀?指生讀。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這么好的一個忠臣,怎么讀?指生讀。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一個功臣,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讀?一起來。生齊讀。
師:對,就是這么焦急,這么高聲喊道的。你還從哪兒知道他急的呢?你能把這種急切的心情讀出來嗎?生讀句子。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很有感情。
師:哪個詞讀得特別好?都不是嫌騶子駕車一般的慢了,而是太慢了,還有一個動作。生齊說。
師:此時,他已經顧不上自己一國之君的身份了,他真的駕車比騶子快嗎?(不快)為什么你覺得他不如騶子駕車快?
生:因為騶子是專門駕車的。他肯定不如騶子駕車快。
師:當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誰駕車?(韓樞)由此可見,他還是比較清醒的。那么,你是怎樣來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的呢?(學生說)能不能通過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師:選擇的方法越來越差,那結果如何?(沒有趕上見丞相最后一面)是啊,結果正如大家所料,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此時,景公多么想再看一看晏子,聽一聽他的規勸啊!可是一切都晚了。
師:這種性急卻沒有達到目的的行為,就叫做“欲速則不達”。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呢?生自由發言。
師:是啊,同學們都遇到過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平常,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腳踏實地,有計劃地完成我們的事情。在我們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有很多古今對照的文章,希望同學們課下多讀多誦。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則不達 篇10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在學生體驗、感知時,能夠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備課時我努力遵循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依照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讀書訓練為主線的理念。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重視預設與生成的同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過程中,把讀書訓練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以“讀”為本,使學生在多種形式讀書的基礎上領會和感悟,然后再帶著不同體驗讀文。在引領學生閱讀感受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預設與生成是辨證的對立統一體,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只有精心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而在課堂教學中,“課堂生成”是靈動的,是預設生成和課堂激活生成的結合體,它伴隨著教學的整個過程而隨時都會產生。
下面就結合我的課堂教學,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抓住課堂生成的源頭
我認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應當預設課堂教學中會生成的問題和情況,進而引導學生緊扣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正確深入探討。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在揭題、解題后讓學生對課題質疑。預設學生可能會問①誰欲速?他為什么欲速?怎么欲速?為什么欲速則不達?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如果質疑和教學是“兩股道上開的車”,課堂教學生成的機會便失之交臂。
二、抓住課堂生成的時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獨具慧眼善于抓住課堂生成的時機,把“課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課堂教學的目標上。 我也正是這么做的,課前,我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每部分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和學生探討、交流齊景公怎么欲速時,讓學生抓住“心急如焚”一詞去默讀課文,勾畫相關句子,抓重點詞、聯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收獲批注書上。在反饋、交流中,抓住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 雖然學生的回答還有些零碎,但我努力引導孩子從重點詞入手,抓齊景公的動作、語言深入體會文本的內涵,不讓孩子們的理解浮于表面,從簡單的字面理解切入,努力抓住學生的回答引發問題,體會齊景公過于急切,沒有選擇正確的方法是欲速則不達的原因。也讓孩子們認識到遇事要冷靜思考,選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我們只有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有效引領,才會使教學既胸有成竹又不乏靈活機智的創造,才會使課堂演繹得更精彩。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中第三篇主題課文。它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另外,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特點和魅力,也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
針對教學內容和四年級學生特點,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引導學生使用有效學習方法,以自讀自悟為主,教師引導體會為輔,力求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扎實教學。
1、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重知識、拓展延伸。
本節課以閱讀教學為主要內容,但因為是古文的譯文,因此把詞語教學也作為重點。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讀過的成語故事或積累的成語,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檢查初讀時,設計了學習詞語的環節,對幾個后鼻音的生字指導準確朗讀,對兩個古代的專用詞語 “驛使、騶子”,進行釋義。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將詞語教學貫穿始終,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詞語。字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元素,在掌握了本課生詞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更準確、輕松。教學時我還注意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3、傳授方法、加強朗讀。
在四年的學習中,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因此傳授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對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古文興趣有很大作用。設計教學時,安排了范讀古文、自由朗讀古文等環節,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古文語言的韻味和精煉;再結合“金鑰匙”中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譯文理解古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景公為什么急、怎樣急、景公能盡快趕回都城嗎三方面,抓住描寫景公動作、語言的詞語,體會景公焦急的心情,并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進而通過景公的行為感悟到做事情急于求成,不講求正確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基本能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欲速則不達 篇11
一。導入新課,溫故而知新。
出示古文: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選自第七冊課本《晏子使楚》)
學生饒有興趣地自由讀。
師:還記得這段古文嗎?
生:記得!
師:這段話是誰說的呀?
生:晏子!晏嬰!
師:你還記得晏子嗎?
生:記得!
師: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一篇關于他的課文——
生:《晏子使楚》!
師:作為齊國的大夫,齊國的高級官員,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是不是生得儀表堂堂,玉樹臨風?
生:不,他個子很矮!
生:他其貌不揚,長得一點也不帥。
師:可就是這個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的人,卻非常——
生:非常智慧!
生:非常幽默!
生:很聰明!
生:有膽有識!
師:是啊,出使楚國,楚王想顯顯他大國的威風,連城門都不開,讓晏子從狗洞子里鉆進去。晏子微微一笑說——
生:訪問狗國就鉆狗洞!
師:來到大殿之上,楚王連正眼都不瞧他,“唉,你看你這個樣子,齊國沒人了嗎?派你來當使者?!”晏子怎樣回答?
生:我們齊國人多了去了!
師:就拿我們的都城臨淄來說吧,大家都把袖子舉起來 ——
生:就能連成一片云!
師:我們都揮一把汗——
生:就能下起一場雨!
師:只是敝國有個規定——
生:訪問上等的國家,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被派到楚國來了。
師:呵呵,楚王受了兩次羞辱,還不肯善罷甘休。又把一個小毛賊拖到大殿之上,硬說是齊國人。晏子說——(指屏幕上的古文)
生齊聲誦讀。
師:能說說這段話的意思嗎?(出示譯文和古文對照)
師: “嬰聞之”——
生:我晏嬰聽說——
師;“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生:橘樹種在淮南,結的柑橘又大又甜;種在淮南,則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葉子雖然相似,但味道卻有很大的不同!
師:“所以然者何”?這是為什么呢?
生:水土異也!水土不同啊!
師:“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
生:老百姓在齊國能夠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卻做起盜賊來了——
師:“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生: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更容易使人做盜賊啊?
幻燈片出示“金鑰匙”,指導學法。
師:古文對于我們而言,比較難讀,難懂。初學的時候,可以先讀熟,猜一猜文意,再對照譯文理解。也可以一邊看古文,一邊對照譯文,理解了文意再熟讀。今天,我們就用到了——
生:第二種學法。
師:如果你是齊國的國君,你擁有一個像晏子這樣聰明、機智、有膽有識,而又幽默無比的臣子,你會怎樣?
生:我會重用他!
生:我會尊敬他!
生:我會信任他!
師:齊國的國君和大家想的一樣啊!晏子一共輔佐了齊國的三位國君,而與齊景公的感情最為深厚。齊景公這個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國家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但他卻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當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齊景公的過失時,他總能虛心地改正。正因為這樣,齊國的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齊國的國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結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誼。
(板書:晏嬰 齊景公)
二。指導學文,感受千年之憾。
師:可是,這棵齊國的智慧之樹卻要倒下了。“病甚,且死”,危在旦夕(板書)。什么是“危在旦夕”?
生:危險就發生在早晚之間。
生:形容非常危險!
師:這時的景公,與晏子有著深厚君臣情誼的景公,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的景公,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板書:欲速則不達)請大家讀一讀我們的課文。
學生自由讀文。
指名分段讀文,正音。字詞釋意。
欲速則不達 篇12
教材簡析:
《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第八冊第11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簡潔,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
學情簡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篇幅短,其義顯。學生已學過《晏子使楚》及其已具有一定的課外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學生要理解課文內容并不難,但是其揭示的道理卻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借助資料,通過齊景公的動作、語言,體會齊景公對晏嬰的情深義重。
3.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條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卻達不到目的。
4.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晏嬰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播放《欲速則不達》動畫。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關于“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個小故事呢。這節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以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新課。)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課文是——《欲速則不達》。學生齊說課題。
2.教師板書課題。
3.課題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
4.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從課題入手質疑,引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質疑
1.請同學們先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書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把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出來。
2.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這里有幾個生詞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驛使”、“騶子”、“馭馬”。指名領讀。從這幾個詞中你發現了什么?指名解釋這幾個詞的意思。“韁”與“僵”、“疆”比較、組詞。
(采用歸類識字的方法,扎實生字基礎。)
3.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根據學生提問,整理問題并板書:為什么著急?能趕回去?
(1)齊景公為什么這么著急?危在旦夕什么意思?
(2)齊景公不能趕回去見晏嬰最后一面。有依據嗎?事實呢?老師查到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引發問題意識,學生探究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關注矛盾點,引發質疑
1.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同學們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呢?為什么晏嬰病重齊景公這么著急?
生補充資料
老師課前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出示晏嬰圖片。喏!這就是晏嬰。
(課件引入資料: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宰相,輔政長達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輔佐著齊景公,使齊國達到“興盛”,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想想,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一文里憑著聰明才智回擊楚國人、捍衛國格的晏子就是他。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2.從哪兒能夠看出來?請同學們再來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了起來。” 你關注了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來”是怎么站起來?(突然地、猛然地)誰來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這個動作?為什么要這樣表現?能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第三自然段
對比句子: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馬,火速回去!
準備車馬,駕馬,火速回去。
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我們從他高聲喊的動作以及他的語言中也能體會到齊景公對晏嬰情深義重。誰來讀讀這句話?齊景公是一國之君,他說的話一言九鼎,應該怎么讀?
3.齊景公為火速趕回做了如此充分的準備,我們跟結果來對照一下。此時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指名讀第四、五自然段 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學們,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會嫌騶子駕車慢、馬不努力向前呢?因為齊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們聯系上文看看,導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可是他覺得騶子和馬也和他的心情一樣嗎?所以他不信任騶子和馬,最后棄車徒步跑開了。他放棄的是什么?(正確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著急的時候?結果怎樣?原因是什么呢?
剛才同學們解釋了課題,欲速則不達就是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學習完了課文,誰再來談談對這個課題的理解?
(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四、總結拓展
1.學完了課文之后,你從中收獲了什么?在這個短短小的故事中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2.剛才我們學習了這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讀。讀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覺?老師來讀讀,好嗎?配樂。
4.剛才我們先學習了譯文,再來讀古文。這是一種學習古文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看一看。(出示課件)誰來讀讀?根據金鑰匙的提示,自己讀讀試試。
5.指名讀。
6.這篇古文僅用了74個字,表達了我們現代文180多個字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古文的語言之凝練,朗讀之韻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古文,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讀、多誦!
(引導學生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同時滲透學習古文的方法。)
五、課后延伸:
《欲速則不達》這樣一個古代故事對于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小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當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出“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時,再引導他們尋找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實例,讓學生把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他們感悟到在生活中“欲速則不達”這樣的毛病很多人都會犯到,它或多或少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讓學生在遇到急事能保持冷靜,急中生智,找到正確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簡評:
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真正解決了他們困惑的地方,參加聽課的老師在評課時也肯定了這種教學方法。
欲速則不達 篇1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達……”等六個生字,認識“驛……”等四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現代文和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
3.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難點:探究故事中蘊含的與時間有關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詳案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為你們帶來一串中文密碼,想來解解嗎?(出示古文)
老師先請一位同學來讀讀,誰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生1讀得不是很流利
師:雖然讀得不很流利,但是你的這種敢于挑戰,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老師很欣賞,現在,能請你為同學帶讀一下注音的字嗎?
生帶讀古文生字
師:請坐,現在全班同學跟老師讀一遍。再讀一遍
師:現在,聽老師來讀讀這段古文,注意老師的停頓。
師:來,你們自己試著讀一讀。(自由讀)全班來一遍
師:同學們讀得還不夠好,我們來四組比賽,看看那組讀得最棒
(四組分讀)
師:讀了這么多遍,誰能來猜猜這篇古文講了個什么故事?
(生說不出)
師:老師給大家個小提示:這篇古文中,出現了四個人一匹馬,你們知道分別是誰嗎?
生:齊景公、韓樞(師解釋他是個騶子,也就是管馬車的官員)、嬰(即《晏子使楚》中的晏嬰)、傳騎(即騎馬傳遞公文的人),還有一匹馬叫煩且。
師:現在再來猜猜這篇古文的意思
(一生預習過說出)
師:你很棒,這么難的古文都能猜出意思,但到底猜得對不對呢?老師可以再給個提示,這篇古文揭示了一個道理(板書:欲速則不達),來齊讀。同學們可以先來猜猜這五個字的意思。
師引導(速:急速、火速,達:到達,則:結果)
師:說說整句的意思
生:想要急速結果不能到達
師:老師發現許多同學都已經打開課本了,看來大家都已經知道這串密碼的答案在哪了,那么所有同學都打開課本吧,驗證一下你們剛才的猜測,好好把文章看一遍,拿起手中的筆畫出生字詞。
(師板書生字)
師:一起來把課文讀一遍,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師:這串密碼真不簡單啊,連答案中都有這么多生字,請同學們一起讀讀這些生字。
師:現在,老師考考幾位同學,看看是否都掌握了。(指名讀)
師:看來大家都掌握得不錯,來,全班再來讀讀。
師:對待生字會讀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知道它們的意思。
(驛使即古文中傳騎;丞相的丞用部首查字法要查“—”,再查五畫;晏嬰的嬰組詞“嬰兒”;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很近;心急如焚的焚上面林,下面火,森林在火中燒,心里急的好像在燒一樣,反義詞不慌不忙;霍地注意讀音,霍字下面不是住,霍地表示動作很快;韁繩的韁換個部首:僵、疆;馭馬:駕馬;索性意思干脆,造個句子;徒步:不行,挑山工就是挑著重擔徒步登泰山的。)
師:生字再讀一遍
師:現在,我們來古今對照著讀,左邊的同學讀古文,右邊的同學讀現代文,一句句對照讀。
師:換一下,右邊同學讀古文,左邊同學讀現代文。
師:通過這兩次對比讀,你們覺得和現代文比起來,古文有什么特點?
生:短小
師:我們把古文當作密碼,可見它很難——
生:懂
師:古文就是這樣短小難懂,這也是古文的魅力所在,現在,老師出幾個密碼,要大家幫忙解解,可以對照現代文,同桌討論著解。(謁、轡、釋、走、兩個疾)
生解
師:大家讀了現代文,能告訴大家,這篇文章講了個什么故事嗎?
生:晏嬰病重,齊景公急著趕回去,他先讓騶子駕車,嫌慢,自己趕,沒走幾百步,又嫌馬慢,最后自己跑起來。
師:晏嬰病重,景公為什么這么著急趕回去?文中是怎樣描寫景公著急的?最后,景公見到晏嬰了嗎?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下課。
板書設計: 欲速則不達
古文 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