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學情分析:
雖然本課是古文的譯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已具備一定語文學習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來說,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人物心理,進而感悟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教學古文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譯文理解古文文意,培養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理念:
本節課遵循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依照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讀書訓練為主線的理念。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重視預設與生成的同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過程中,把讀書訓練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以“讀”為本,使學生在多種形式讀書的基礎上領會和感悟,然后再帶著不同體驗讀文。在引領學生閱讀感受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點
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生字,理解詞語。查找晏嬰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質疑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就叫—(生齊讀課題)
2、解題、質疑。
預設:①誰欲速?②為什么欲速?③怎么欲速?④為什么欲速則不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情況。
①出示詞語,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②指導“丞、嬰、性、韁”等字讀后鼻音。
③理解“驛使、騶子、馭馬、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詞的意思。
3、輕聲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了解景公為什么欲速?
1、師:同學們,齊景公想要快速趕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反饋:“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1)通過抓住“危在旦夕、火速趕回”、“最后一面”等詞體會事情緊急。
(2)指導讀驛使的話。
3、你們認識晏嬰嗎?請學生借助資料,聯系已有的知識談談晏嬰與齊景公的關系。
過渡:這樣齊國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危在旦夕,齊景公能不想快點見他最后一面嗎?
此時,齊景公心情怎樣?(心急如焚)那從課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齊景公心急如焚,一心想快呢?
(二)體會齊景公怎樣欲速?
1、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相關的句子,圈一圈關鍵的詞語,把你的體會、收獲批注在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