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選6篇)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1
第一朵杏花
一.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
二.設計思路:
1.把握教材特點。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在科學研究中特別重視調查研究,足跡遍布祖國各地,每到一處都不恥下問。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觀測物候,在氣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
這篇課文講了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嚴謹治學、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也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點,感受深刻道理,增長閱讀興趣。
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內容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楨意味深長的話,條理清楚,中心明確。
課文語言清新流暢,生動鮮明。
2.靈活處理教材。
文中人物對話雖然比較多,但淺顯、簡潔,所以并不想按照課后練習中安排的,重點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而是重點用來指導寫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語言,因為四年級的學生經常寫一些記敘文,又不太會引用人物語言。
而培養學生自覺積累語言的習慣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永恒的追求。課文最后一節引用竺可楨的一段話總結全文,升華中心,無論是從語言工具的價值,還是從思想教育的價值,都有其記憶的必要,所以我決定讓學生背誦這一節。
3.凸顯設計理念。
、侔呀滩漠斪骼,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四年級下學期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挖掘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點。
②以人為本,遵循常態下學生的一般閱讀規律。
、鄢浞职l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引領學生在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中,主動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認識的深化,興趣的拓展。
、芑貧w樸實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行進在語言的基石上。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的最后一節。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進一步明確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3.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4.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5.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1.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點,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五.教學難點:
整體感悟文字間的內在聯系。對人物形象迅速準確的把握,對浸透其間的感情真切體會,對蘊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學準備:
1.發放《竺可楨的自然日記》閱讀資料。
2.發放《詹天佑》閱讀資料。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學習內容。
二.初步接觸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及中心。
三.簡要介紹人物。
圖片、生平、成就。
四.引導練讀課文。
1.引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2.學生自由練讀。
讓學生自己說說練讀方法與目標。
4.抽樣檢查練讀情況。
讓學生自己確定抽樣方案。
5.學生再次回報閱讀收獲。
6.引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五.梳理課文板塊。
教師不作分段提示,讓學生自己琢磨出課文板塊。
一般把課文分成三段。
六.品讀最后一節。
1.挑戰讀。
2.以采訪挑戰成功者的方式,讓學生練習采訪,并感悟讀書方法。
3.教師引領,提升學習方法:品詞析句,讀懂課文最后一節。
哪些詞語最讓你心動?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為什么?
4.小結:竺可楨的話鮮明地反應了他是一個嚴謹治學、一絲不茍的人;竺可楨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樣一個道理。
5.朗讀并背誦最后一節。
七.積累文中詞語。
八.指導書寫生字。
1、重點觀察分析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2、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激發研讀興趣。
1.拋出問題:有人說課文的最后一節可以去掉,你認為呢?
2.討論解決思路。
3.引導學生尋找課文內容上的前后共同點。
4.引導得出結論。
二.品讀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引導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這段文字中最打動你心靈的詞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來看花啦”中的“又”等詞,課后練習4-1和“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兩句話。
4.引導感悟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讀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質疑:為何人物對話沒有讀錯?
引導:記敘事情時。有時可以省去人物語言提示語。
比較一、二兩大段中人物對話,體會記敘方法的多樣性。
4.想象,給課文補充提示語。
5.練習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四.激發思考興趣。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五.寬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竺可楨的自然日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加深對人物品質的感悟。
2.發動全班搜集有關科學家的故事,舉行一次故事會,了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六.深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與竺可楨的一個顯著的共同之處,在重要處做上記號,感悟出一個道理。
2.交流:如果我們學會了長期、精確做事,那會怎么樣?
八.教學反思:
1.讓理性之光穿透課堂。
語文課堂是一個極富挑戰性、創造性的時空。所以,語文課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師。肖川在《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一文中說過:“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边@堂課就融入了我對語文課堂的理解:凸顯學生主體,摒棄散漫對話;凸顯心靈交融,摒棄外在膚淺;凸顯語言味道,摒棄游離形式。步步踩實在語言的基石上,行進在文字之間,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構建課堂文化平臺。
竇桂梅“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了我們不少啟發。她所說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如那些連接著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她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
這堂課的主題詞是“嚴謹”“科學家”。在構建的這樣一個主題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體現。
3..用鏈接穿越課堂時空。
課堂應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中轉站,鏈接過去的學習與將來的學習,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根植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币虼,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再局限在“這篇文章”里,不應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這篇文章”與“那篇文章”,教材與我們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間的聯系,要為學生打開通向語文世界的通道,讓他們看到人類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學生在課外大膽地去探索。這堂課在突破傳統的封閉課堂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4.精心琢磨引領的藝術。
把引領作為一種教學藝術來探究,努力使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維活躍,說得精彩,讀得精彩。本堂課學生的個性堂飛揚,生命在課堂上得到成長。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82
《第一朵杏花》教案
作者:陳玉紅
。ǖ诙n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復習生字詞語;
2、學習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
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重點、難點:
1、過對課文的研讀,知道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
為題;
2、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分幾部分?第一段講什么?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來,邊跑邊喊,這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
2、指名讀
3、說說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孩子發現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清明節)
4、出示重點句:
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部走到前院。
。1) 指名讀
(2) 討論: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引導:“頃刻間”是什么意思?“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說明了什么?還有哪些詞語也說明他很高興?
。ㄅd沖沖 快步)
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3)再讀第二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用了排比、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擬人,形象生動,同時也襯托出竺可楨爺爺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間的喜悅心情)
1、分角色朗讀第二段
一、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
2、“大概”“也許”是什么意思?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認為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什么?
3、齊讀這一段
四|、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1、課文都是圍繞“第一朵杏花”來寫;2、課文通過觀察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件事告訴人們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五、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
2、引導:是呀,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有所發現。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成為有心人,平時多觀察,多思考。
六、作業:
1、摘錄你喜歡的句子(兩句)
2、回答問題:
學習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3、選擇課后第四題詞語中的兩個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第一朵杏花(清明節)
精確觀察 掌握規律
轉載自太倉市經貿小學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讀準本課的生字新詞,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一、導入新課:
1、誰來說說“模糊”的反義詞是什么?“大概”的反義詞呢?
2、觀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上學期我們也寫了很多有關的作文,如《霧海》等,你們的觀察能力怎么樣?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一篇特別有意義的觀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書),我們一起來欣賞科學家的觀察吧。
二、初讀課文,學會質疑: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預習
出示詞語:綻放一株杏花仰起臉來泛出粉紅
估計吹皺河水精確觀察掌握規律
頃刻間一瞬間、眨眼間、一眨眼、剎那間
指名讀
3、再讀課文,加深感受:
師:大家第一遍閱讀知道了許多東西,其實欣賞科學的觀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讀一遍或者再讀兩遍,會有怎樣的感覺
4、師:請同學談談,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
6、學會質疑:
讀完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問題?請提出來好嗎?
請大家把這些問題寫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課后自己或者與同學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不管找到怎樣的答案,都是你們努力得來的,再把尋找的過程作為日記記下來。
三、學習分段,理清脈絡:
1、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
簡介竺可楨:20世紀中國氣象事業的史冊上,鐫刻著這樣一個名字——竺可楨,他和魯迅是老鄉。1928年,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臺。毛澤東幽默地對他說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你管天我管地,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竺可楨寫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連續38年37天,其間一天未斷,共計8o0多萬字。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
2、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別是什么時間?可以根據什么來分段?、(兩次一年前,一年后)
最后一段能不能劃分到“第二次觀察杏花”中?為什么?
3、交流分段
一(1-5):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二(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三(16):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四、布置作業:
1、搜集竺可楨的故事,課后交流。
2、讀讀抄抄:
仰仰望敬仰人仰馬翻皺皺紋皺眉皺巴巴
曾曾經未曾何曾確精確確實千真萬確
估估計估猜估算掌鼓掌仙人掌掌門人
泛泛濫泛舟泛泛而談
3、比一比再組詞:
珠迎皺姑掌
株仰破估撐
第二課時
一、回憶舊知,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精讀課文,感悟人物性格:
學習“第一次觀察杏花”(第1--5自然段)
1、觀察圖畫,這幅插圖是課文中兩次觀察杏花的哪一次的?結合課文,找出理由:(相機表揚學生觀察能力)
2、看杏花圖,說說你看到的杏花樣子
3、過渡:那竺可楨爺爺又是怎樣看杏花的呢?把描寫竺可楨爺爺的句子劃出來讀讀,體會人物性格
交流a“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
剛才我們也觀察了杏花,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數了數換成“看了看”體會一下
。ù蠖鄶低瑢W看花主要看美與不美,竺可楨看花首先關注數量,數了數,是四朵,數字很精確。
相機理解“不同程度”: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說一說杏花的不同姿態。他還關注綻放的程度,體會竺可楨爺爺每一朵都細細看過,比較過,看出開的大小、先后……
師:這不是一般的看,而是一個“一絲不茍”的科學家在看。這些詞語表現竺可楨看花的與眾不同—不是單純欣賞,而是細致觀察。(板書)
b“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重點體會“彎下腰來”“習慣地問”
“彎下腰來”可以看出竺爺爺什么樣的品質?(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習慣地問”理解“習慣”:
竺爺爺有什么習慣?
提示感悟:如果竺可楨見到河的冰融化了,會習慣地問……聽到知了叫了,他會習慣地問……見到一片落葉,又會習慣地問……
他會習慣地說:“大概春天來了”“估計這是第一片落葉”嗎?
細節見精神,習慣見品質,從中你知道竺爺爺是有什么習慣的人?
4.分角色練讀。邊讀邊注意提示語前、中、后引號的三種用法。
學習“第二次觀察杏花”(第6-15自然段)
1、師述: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又是一年芳草綠,出示春景圖,讀讀這段簡潔優美的文字,讀出春景的美麗來。指名有感情讀,齊讀。
2、這次,孩子和竺爺爺又說了些什么?
一讀:出示第二次對話,男女生分讀。
再出示第一次對話,比較不同。(沒有提示語)
二討論交流,相機指導朗讀:想像他倆說話時的心情,加上人物的動作、神態就更精彩了。
這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地問:“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地問:“什么時候?”小孩子地說:“剛才。”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地說:“是。”
例“什么事情呀?”(竺爺爺彎下腰,摸著小女孩的頭,側著臉,親切地問道。)
“竺爺爺,杏花開了”。ㄐ∨⒁种撇蛔刃牡募,手指著院墻外的杏樹,興奮地說。)
三讀:初步感受沒有提示語的對話表達方式。
。ú挥锰崾菊Z也是人物對話的一種,它更好地表達了竺爺爺和孩子的迫不及待和驚喜。)
3、師:從同學們的朗讀中,我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驚喜。小孩子,你為什么高興?竺爺爺您為什么高興?
4、聽到這個好消息,爺爺怎么做的呢?出示句子:“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清明節。”
“頃刻間”“鄭重”什么意思?你從“鄭重地記下”又體會到什么?(板書一絲不茍)
三、深化理解、點明中心(學習第16自然段)
1、引讀:竺可楨爺爺常常這樣說: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讀。
2、理解“精確”:用書上的話,就是不能用哪些詞語?
3、指導朗讀。
4、竺爺爺作為一名物候學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來的,你找到原因了沒有?
。ò鍟壕_觀察)
四、補充資料,加深感悟:
1、師補充資料,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竺爺爺。
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么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2、學完竺可楨爺爺的第一朵杏花的故事,你想對竺爺爺說什么?
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3、再讀讀竺爺爺的話,加深體會
4、你是否已經明白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五.作業:
把竺爺爺和孩子的第二次對話加上提示語寫下來。
板書設計:
仔細觀察
第一朵杏花竺可楨鄭重記下一絲不茍
精確觀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4、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落大意。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難點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從竺可楨掌握天氣變化規律的過程中,學習他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初讀課文,解決初識課文時產生的疑問。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你初讀課題時,心中曾有過什么疑問?把它寫下來。自己讀讀課文,能否釋開這些疑問。
二、檢查自讀情況
1、認讀新詞
一株 泛起 仰起臉 吹皺 曾(今) 精確 估計 掌握
2、分自然段指讀課文
三、交流質疑
1、疑問:第一朵杏花是怎樣的?
講的是誰的故事?簡單介紹竺可楨爺爺。
……
2、交流初讀課文后獲得的答案。
相機指讀有關段落,檢查自讀情況。
四、作業
1、抄寫新詞
重點指導“仰”“皺”
2、練習朗讀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品讀課文,感受竺可楨爺爺一絲不茍的研究態度。
教學過程
一、品讀課文,感受品質
1、這“第一朵杏花”有沒有打動你的心?為什么?仔細讀課文,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1)為了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寧可再等一年。
練習朗讀1—5自然段
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竺爺爺對杏花開放的時間非常關注,要求素材準確)
(2)竺爺爺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后極其開心,并鄭重記下。
練習朗讀6—15自然段
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竺爺爺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茍)
。3)觀察第一朵杏花竺爺爺是這樣的態度,猜想進行其它研究時也一定如此。
練習朗讀16自然段
3、此時,在你的心中,第一朵杏花是什么?
二、搜集竺可楨爺爺其他的小故事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5
邵伯中心小學 李亞群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練習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看圖,杏花什么樣子?你知道第一朵杏花什么時候開嗎?
2、 板書課題,齊讀。
二、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診斷與矯治:
。1) 出示生詞,矯正字音。
。2) 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3、默讀課文,要求:
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別是什么時間?
三、優化新授,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5段):
(1) 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討論。
。3)出示:
“是啊,杏花開了!闭f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是啊,杏花開了!闭f著,竺爺爺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比一比,兩句話有何不同,從“彎下腰來”“習慣地”你體會到什么?
。4)小組合作練讀第1——5段。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
。5) 指名練讀。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學習第6——15自然段)
(1) 師:一年前,孩子對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答不上來,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優美生動的文筆,描繪了一幅春日美景圖,誰來讀讀看。
。2). 指名讀,突出“綠、皺、鼓”等關鍵詞。齊讀
。3) 讀7——14自然段,想想是誰說的?幫它加個提示語。
出示: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 )地問:“什么時候?”小孩子( )地說:“剛才!斌脿敔敚 )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 )地說:“是。”
①再讀,討論,歸納: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谧x第三遍,讀出相應語氣。
、鄯纸巧首x: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余讀旁白。
。4)小孩子和竺爺爺為什么高興?
。5)你還可以從哪里看出竺爺爺很高興?
出示: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指導朗讀
。6)“鄭重”什么意思?你從“鄭重地計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么? [板書:一絲不茍]師述:是的,“一絲不茍”,竺爺爺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7)指導朗讀
3、學習第16自然段。
。1) 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
(2) 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3) 指導朗讀
(4) 竺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來的,你找到原因了沒有?
。5) 小結:竺爺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6) 再讀體會。
四、發展性診斷練習: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總結。
3 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么?
五、學習生字。
《2、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6
一、看拼音寫詞語
yì zhū fàn chū yǎng qǐ liǎn chuī zhòu jīng què gū jì zhǎng wò chéng dù zhèng zhòng dà gài guī lǜ zhàn kāi xìng chōng chōng qǐng kè jiān yáng guāng míng mèi 二、多音字組詞重: zhòng( ) chóng( )沖: chōng( ) chòng( )參: cān( ) shēn( ) cēn( )三、近義詞頃刻間( ) ( ) ( )四、填空1、本課講了我國主要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2、“便走近杏樹數了數”、“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爺爺,您又看花啦”等語句,可以看出竺可楨爺爺堅持長期觀察,養成了認真觀察的習慣。“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可以看出竺可楨爺爺觀察的精確、細致。3、從第三段竺可楨的話中可以體會到他對科學研究的態度是長年不懈,精確、細致的觀察。五、讀句子,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1、“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表現了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說明竺可楨爺爺一看到開放的杏花,就要進一步探究其開放的時間,這種主動探索科學的行為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2、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充分表現了竺可楨爺爺得到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準確時間后的激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