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精選2篇)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篇1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五月六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我順利完成了組內研討課的任務,感覺壓在肩上的擔子終于放下了。我執教的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魚游到了紙上》,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了我去西湖玉泉看到一位聾啞青年專注看魚,畫魚的情景,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對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教學本文的重點是以“愛魚達到忘我境界”為主線,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
文中寫青年舉止特別,除因他是聾啞人外,更表現在“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沒說一句話”,觀察金魚入神著迷;“有時工筆細描……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作畫時全神貫注,一絲不茍,把金魚畫活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作畫到了癡迷的境界,物我兩忘;“他似乎忘了時間,也忘了自己”,“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忘了回家”,看魚畫魚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聯系,通過解讀這些句子具體的含義,體會到青年人雖然聾啞,但專注和勤奮,這是他畫的魚之所以栩栩如生,贏得了大家贊嘆的原因。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金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金魚游到了紙上”,在文中是女孩驚奇的贊嘆,表明青年畫技高超,畫得活靈活現,形神兼備,像活的魚在紙上游動一樣。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聾啞青年長期認真觀察,對金魚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魚的特點,在頭腦中形成了準確生動的形象。“先”,點明了“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關系:要把魚畫像,畫活,必須先仔細觀察,使之形象鮮明、生動、深刻,呼之欲出,結合學過的成語《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的關系。
總的來說,我對自己這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自始至終,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言語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并用語言文字本身去感染學生,展開想象,反復誦讀,讓孩子們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染和滋生他們的精神世界。但是整堂課上存在的小問題還是很多,比方個別學生朗讀后沒有很好地加以評價,課堂上人文的感悟熏陶與工具的扎實訓練的有機融合做得不是很自然很到位,以后應好好改進。本次活動已經結束,但留給我的是一份豐厚的收獲,期待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明天更精彩!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借鑒了張小琛老師的教學設計。用了兩個大問題進行整個教學。
由于這篇課文的標題很特別“魚游到紙上”,因此在授課時,我讓學生質疑標題“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么疑問?”果然很多孩子提問: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第一課時的核心問題已經出來了。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并試著結合問題說說文章主要內容。由于這也是一篇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比較順利。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答,而且他們還讀懂了這句話實際上是贊美盲青年畫技高超,把魚畫的非常逼真(這里根據學生的回答拓展了兩個詞語: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隨即引出第二個問題“盲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得如此逼真?”至此,第一課時結束。本來我的教學設計是在第二課時再提這個問題,由于第一課時進行的比較順利,因此這個問題得以在課堂結尾提出。
ps:由于,在測驗中檢測到我班學生對“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這個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很難完整的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因此在第一課時的第二次讀課文(指名讀)的過程中,我插入了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這個環節。考慮到照顧全體學生,我將解釋詞語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直接解釋詞語即說出你在工具書上查到的解釋;二為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在本課中的意思。由于已經布置了學生查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所以第一部分選擇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回答,第二部分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舉手回答。
第二課時主要以學生用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盲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得如此逼真?”在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自學交流后,他們很順利的找到文章的重點句子且說了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以朗讀升華感受。最后,再讓他們回顧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讓盲青年深刻的留在我們腦海里的?”學習語言神態描寫,再把這些句子抄下來。
總的來說,這篇課文上的是比較順的。經驗豐富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果然很精煉!通過這節課的授課,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問題的設計對教學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篇2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魚游到紙上》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文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細致入微描寫,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動作刻畫傳神;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性,令人回味無窮。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青年的外貌、觀魚、畫魚動作神態的相關語句,再依據這些文字,在空白處作一定的批注,寫下一些自己的點滴體會,并談談自己通過朗讀體會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談對“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進行交流、探討、達到理解課文的內容、品味語句,體會人物品質的目的。在學文,美讀之后,我還引導了學生積累運用文章寫作方法,完成課后小練筆,做到讀寫、讀思結合。
全這節課,我始終不忘運用充滿激情的鼓勵語,調動學生朗讀和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學習興趣很濃,回答也很積極 ,不過還需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當然通過這節課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收獲很多,感受也很多。首先,在對于教材的駕馭和處理上,我漸漸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對于語言文字的品味上,我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調動小組互幫互學的積極興趣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在40分鐘“快樂課堂”學習,我慢慢地開始走向熟練,體會到在課堂上心理和應變能力的調節上,是一門充滿快樂的藝術。
《魚游到紙上》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魚游到紙上》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文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描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動作刻畫傳神;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性,令人回味無窮。
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內檢查交流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落實基礎知識的訓練,回歸自然教學。
在教學識字過程中,我把十一個生字分成三組進行檢查和指導:第一組:港、繡、揮、啞、缸(教師讓學生認讀,指導“港”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第二組:罷、茍、聾、壺(指導認讀和書寫);第三組:澈、徽(比較認讀)。這樣處理生字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字的結構,教師順勢進行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指導,將識字教學落實到實處。
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文章重點的同時,體現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我抓住“揮筆速寫、工筆細描”這兩個詞,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并出示范畫進一步感受兩種不同的畫技,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授課中我還特別注重讀書的訓練,自由讀、默讀、個人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多種形式朗讀的基礎上,我還注重學生自身對讀文的評價,讓學生不僅學會聆聽同學朗讀,而且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來不斷修正自己在朗讀方面的欠缺,學生朗讀在主動發現和評價中提高。
為了做好第二節課的鋪墊,我在教學的第三環節然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我給出的小標題的提示,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劃分段落,明確文章的結構,進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后通過設疑,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勾畫出文中帶“游”字的七處句子,來體會魚在水中游、心里游、紙上游的關系,點名文章中心。
課堂教學結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對于學生的評價還不夠豐富,評價應該有層次性,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
2、對學生的能力缺乏自信,總怕孩子們答得不夠精彩,有時想幫助他說完整,就有些搶學生的話。
3、因為課堂容量大,有些問題沒有深挖,點到就走,拓展沒有展開,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不夠到位,在時間分配上還有待調整。
今后教學,我要對教材、對文本深挖掘多拓展,同時不斷自我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使自己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