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與反思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不計算,判斷下列算式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2、把5顆糖(全部)分給兩個小朋友,能否使每個小朋友都分到偶數顆糖?奇數顆呢?結果是什么?
全課小結:說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反思:“數的奇偶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質數、合數等知識,認識了相關的奇數、偶數概念的基礎上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去發現數的奇偶性及其在加、減法運算中的變化規律,并能運用規律去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數的奇偶性比較抽象,教材將這一學習內容安排為用數學活動的形式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法。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不難掌握。因此,本節課的著力點應放在規律探索及發現過程,在教學中積極滲透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及方法。為此,本節課圍繞以下兩個活動展開。
“活動1”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生活情境,發現加減運算中和與差變化的奇偶性規律,進而使數學知識回歸生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的處理。為使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將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學習素材,用教室開、關燈的問題情境替換(將教材的例子安排學生自學),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開探究活動,較好地拉近了學生與數學、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當開、關燈的人次較少時,學生用——列舉或畫示意圖的方法很快就判斷出第11個同學進教室后開關處于開啟位置,但當人次擴大到幾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覺告訴他們,繼續“列舉”將會很麻煩,這就迫使學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將學生的思維水平推向更高的層次。在這一環節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與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啟發,逐漸將列舉法規范為列表法,并從表中很快發現規律:開、關燈的人次為奇數次時,開關處于開啟狀態,而當開關燈的人次為偶數次時,開關處于關閉狀態。由此即可判斷任意人次開、關燈后,開關置于何種狀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了規律。但這一規律能否進一步推廣,具有怎樣的應用價值?這些問題學生沒有意識到。也不會主動去思考,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反復練習,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經驗。啟發學生小結,對規律和經驗進行概括,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提高自學能力。
“活動2”。這一環節,通過創設游戲情境,使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發現游戲的“欺騙性”,從而主動去探究原因、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并運用規律重新修改游戲規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欲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規律的探索活動之中。同一個盒子里的兩張卡片數相加都是偶數,那么,從兩個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張卡片,它們的和總是奇數嗎?會不會是偶然呢?在老師的誘導下,學生一次次地從兩個盒子里抽出卡片驗證,結果和都是奇數。通過反復的推理、驗證、總結出“奇數+偶數=奇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 偶數”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