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雜談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楓香坪小學 張紹貴】
〖適時補敘 相益得彰〗
語文教學是以文學作品(課文)豐富的文學形象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產生內心的共鳴。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課文調動學生情感,往往還很不夠,還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適時敘充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則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語文教學中補敘的形式和時機是多種多樣的,譬如補敘的時機可以是教學之初的揭題導入,可以是教學之中的補充敘述、說明,可以是教學之末耐人尋味的拓展開發。揭題導入的補敘是最常見的,我在執教《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時,上課后,我說:童年是美好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金色的童年,你的童年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同學們凝神思考,我點幾個同學紛紛說出了自己童年的趣事,這些事各不相同,無不富有童年色彩。在此基礎上我說:有一個孩子也發生了很有趣的事,大家聽聽看,與你自己的童年趣事有什么不同?接著同學們關書聽我感情朗讀課文,學生們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聽著,聽后說出了自己的第一感受!處熀唵蔚臄⒄f,學生對童年的回憶,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廣東省東莞市常平第一小學 姚銀歡】
〖有“備”而來 滿載而歸·量體裁衣,關注對象〗
于勇正:“什么樣的課是好課,最終得由學生來說。有效,就是好課。學生‘意文兼得’了就是好課!
教學工作是教學內容和具體方法的雙重體現,教師采取何種方法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
記得《童年的發現》曾經在人教版第十一冊里以略讀課文出現過,現在又以精讀課安排在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五年級下冊,因本人是高年段的語文教師,這一課也教過幾回了,但每次上完后仍覺得心虛,學生雖然不說,但從學生在課堂上一臉的茫然,便會得知這是一節不成功的課。
課后,我放下教者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問及上完課后他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時,學生心中的郁悶一吐而快:
生1:什么是胚胎發育?
生2: 費奧多羅夫為什么能直呼老師的名字?
生3:“夢中飛行”是怎么回事?怎么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備課時,我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思維基礎,也忽視了這是一篇俄國作者的作品,學生甚少接觸外國作品,對其語言風格不了解,以及對有關生物進化等知識的認識欠缺等因素。
于是在此交流后,在上課前,我布置了預習任務:上網查閱了解俄國人的語言和生活的習性,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上課時,我首先從“胚胎發育”講起,讓學生對此有所認識,學習課文時,學生茫然的目光少了,求知若渴的目光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更主動了。
【黑龍江省阿城市東關小學 付子萍】
〖淺談“課堂管理”·個別學生不遵守紀律的行為·因厭煩而出現的紀律問題〗
對課堂教學活動不感興趣,是學生出現紀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內容過深或過淺或過于重復,都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比如:《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的趣事。作者在童年的時候自以為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但當年輕的女教師講人類的起源,講人類的發育和進化時,才發現自己的發現是錯誤的,因而笑出聲來,被老師趕出教室。作者給自己找了一條自我安慰的理由“世界上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闭n文要求學生對這句話進行分析,理解其含義。確實,這是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有的學生感到理解困難是情理之中的。此時,部分學生產生了一種心理壓抑障礙,表現出玩東西、觀窗外、搞小動作等。面對這樣的學生紀律問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分析問題的本質。不應當只想到學生的行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不利,或因為學生冒犯了自己的尊嚴而憤怒。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學生的身心引導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重新回到積極的思維狀態,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才是我們目標。如果教師處理不當,說出一些傷害學生自尊的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形成師生的對抗。不但問題無法解決,而且造成學生永久性心理障礙。形成班級的差生群體,貽害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