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樂山龍舟會的資料
五通橋區的龍舟活動在解放后發展迅速。早在咸豐年間,地方官員就整治河道以方便競渡。民國期間參賽龍舟曾多達130多只,多以生產用船改裝, 或用過渡小船改造成“雙飛燕”舟,飾以龍頭龍尾,中插桅桿。從1953年起,改歷年民間籌辦為政府主辦,規模一年賽過一年,項目豐富多彩。1954年,有20余只龍舟參賽。1955年至1957年,龍舟達40余只。1958年大煉鋼鐵及“文革”期間龍舟活動停止了。1976年開始恢復,參賽龍舟40多只。龍舟造型不斷翻新,并新增了水上文藝表演,觀眾逾10萬。
1986年4月,五通橋區政府撥出?钫魏拥辣环Q為"龍舟之鄉"的樂山五通橋,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規模巨大的龍舟競賽和傳統民間體育活動,冬春兩季幾乎成靜水,為水上體育運動特別是龍舟競渡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又在茫溪河、涌斯江匯合處的四望關建成觀景廊亭,中間是主席臺,兩邊是觀禮臺,可容上千人,能承擔國家級龍舟賽及皮劃艇賽。犍為、青神、沐川、夾江、仁壽等地也曾舉辦過不同規模的龍舟競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