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集》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北師大版第十冊第七單元拓展閱讀中安排了泰戈爾的《新月集(二首)》(《對岸》《職業》),這兩首散文詩都表達了母愛的主題和孩童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
在教學過程,初讀詩歌《職業》后,我讓同學發表讀后感受。生1說,《職業》這首詩不是教我們學壞嗎?不要上學,可以任意玩耍。生2一讀完詩就笑了,說,讓文中的“我”提著燈上街走走看,走累了,還不乖乖上床睡覺。生3說這篇文章與《凡卡》有很強烈的對比。生4馬上補充說文中的“我”是個生活在幸福當中,媽媽的管教其實都是對“我”的愛。生5說,在文中的“我”看來,職業并無貴*,無論是小販,還是園丁,甚至是更夫,他們都很自由地很快樂地工作,他們的工作都是很美妙的。而“我”是個不識人間艱苦的孩子。
分析:
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對生活的感悟力,不同的知識與經驗,學生對作品的感受也就是不同,因此我們新課程提倡個性閱讀,所以初讀課文時要讓更多的孩子來自己發表自己的讀后的見解,這或許就是文本的多種解讀吧。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可偏離文本的本意,比如生1就偏離了;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如生2就膚淺了,而生3生4可以說好一點,體味了到母愛。生5是說得最好的,悟出了詩歌的意境出來了,此時師者就可趁熱打鐵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進一步體味詩的意境,而后再談談自己以后想從事什么職業,為什么?以此升華閱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