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學反思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學反思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一首現代詩,它的節奏和韻律都很美,詩歌的內涵十分豐富,通過以深圳的縮影反映我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可喜變化的重大意義!吧钲凇⒏母镩_放”等對學生來說并不熟悉,因此在導入環節,我用現在的深圳圖片配上《春天的故事》導入,引導學生談話交流歌中的內容,讓學生對深圳的發展感到驚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深圳發生的巨大變化的興趣,為理解詩歌內容做鋪墊。同時,以“你們喜歡這地方嗎?為什么?”一問,讓學生思考討論,在潤物細無聲地揭示課題的同時,為理解詩歌最后一節“改革開放給他們插上翅膀”這樣內涵豐富的句子,積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其次,緊緊抓住讀的教學,引導學生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讀,如賞讀,個人讀、同桌讀、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讀出小村莊的貧窮與困擾,讀出大都市的繁榮與富饒,讀出自豪與驕傲,從而感悟到了改革開放給深圳帶來的可喜變化。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學反思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變化”主題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是一首敘述性詩歌,詩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區這一樣一個“小山村”作為中國大社會的縮影,通過一座村莊昨天與今天的對比,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抒發作者對改革開放以后變化的贊嘆之情。這首詩豐富內涵,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誦讀,讀出美感,它節奏美、韻律美,朗讀時要體現現代詩的特點。在讀中進一步體會,才能讓學生通過一個“小村莊”的變化,理解國家的巨大變化,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這篇課文的對比寫法是個非常成功的描寫變化的例子。針對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時,我從詞入手就讓學生感受“對比”二字,然后讓學生帶詞學文,感情朗讀,因為太注重對比,我的教學僅局限于過去現在而沒有時間給學生暢言未來。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學反思
這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它是一首詩歌,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特區的巨大變化。在細讀重點部分3---7節時,我根據學情,打破預設,增加了一些隨機但卻又緊扣學生心弦的內容,使整堂課的氣氛和效果達到了超乎尋常的程度。
一、幽默諷趣的評價將朗讀推向巔峰。
學生匯報完字里行間描述的深圳特區的巨大變化后,被一種興奮激動的情緒包圍著。我指名讀課文,張藝杰同學讀的語調較平緩,我問:張藝杰同學喜歡不喜歡深圳特區的變化?生:不喜歡。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生:聽聲音。師:好,那就讓他呆在我們李村,誰能領我們走進深圳特區,讀出你的贊美和憧憬呢?這一下,就連不大吭氣的邵凱旋都讀出了感情。我暗自好笑:恐怕他們都怕被留在李村,而不能進入特區吧?孩子們就是這樣可愛而好笑,一句話就能使他們一爭高低。
二、批注增進理解,及時進行習作指導。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描寫這種變化的層次性,我安排他們為3—7小節寫提綱。在辨析正誤時,學生終于明白了寫一種變化,并非單純的幾句,可以按不同的層面,層層深入地描寫。如這里先寫村莊環境的變化,再寫人們所從事職業的變化,最后深入到人的眼光、儀表及心靈的變化,這樣寫出的文章就顯得厚重、充實,令人信服。 仿寫無痕。學生在詩歌內容及圖片資料的感染下,也想表達。所以,學完第六節,我問: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認為特區的人們還可能干哪些事,請用你稚嫩的詩句應答吧!有的說:他們借助網絡和外國人談生意!有的說:他們用機器種地,糧食獲得高產!還有的說:他們種花種草美化環境......這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詩行吐露著孩子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