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說課稿
2、激“趣”學文,感悟奇松。
激“趣”學文,感受奇松是本課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首先我借助于課件出示了整段文字,并利用課件可直接書寫的功能,畫出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清文章層次,從而知道課文是按總分結構來介紹三大名松的。接著我又出示總寫、分寫的句段帶領學生逐步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迎客松的學習,我是直接用書寫筆圈出了“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飽經風霜”、“郁郁蒼蒼”等重點詞語,并指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其中利用視頻展現迎客松的飽經風霜。在理解陪客松時,我則是讓學生想象在險峻的黃山上游玩,假如有一位巨人在你的身邊,心里會是怎樣的感覺,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陪客松對游客的關愛有加。而對送客松的理解,我則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先讓學生自讀體會送客松的句子,然后再出示寫迎客松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比較兩種松的不同,理解送客松的特點。
當教學進行到這里時,本課的任務已進行了大半部分,此刻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有所減弱。為此我又利用白板出示了三幅圖片,設計了一個“看圖猜名松”環節來調動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在看圖競猜的過程中,內化了語言文字的學習,使得圖片與文本得到了較好的結合。
最后,再次回到整段文字,理解重點句子“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學生通過對“代表”、“象征”等詞的理解并結合迎客松的特點,體會到了迎客松在黃山的重要地位。
3、激“情”學文,贊美奇松。
本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激“情”學文,贊美奇松。因為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是教學的難點。如何才能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我運用了頻播放功能,先讓學生通過畫面感受黃山的神奇與美麗。接著又出示了文本內容,讓學生緊扣優美的語言文字,體會黃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因松而更加秀美。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對黃山奇松的贊美之情。
課文結束時,我再次出示了徐霞客的名言,與新課開始時形成了呼應。不過我覺得此刻這句話不僅僅只是徐霞客的感慨之言,已經成為了大家對黃山的共同贊美。
課后學生不僅上了我的博客給我留言,還親手畫了黃山的奇松。
(四)、課后延伸,拓展訓練。
學生對于黃山的探究興趣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將這種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拓展訓練:課后繼續上網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發現問題并能利用各種方式解決問題。這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提供的網絡,積極為自己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資源背景,從而使學生不斷地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自覺地養成信息的“獲取——內化——提升——再獲取”的習慣。
六、教學反思
信息技術將本課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了教學結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視覺、聽覺多方面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這節課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歡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