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說課稿
二、以感知為基礎,將讀中感悟作為理解課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領悟。感悟,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目標,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基本方法。小學語文新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從新大綱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感悟是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jīng)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與體察過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是如何讓學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課文中“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側(cè)重于悟其意。如《黃山奇松》:“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jīng)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這句話,學生難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義。領悟的方法還是先要從整體上去感知:它為什么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為什么象征著黃山?對于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一代而過,充分讓學生自悟,自己理解。課文中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中提升對詞句內(nèi)涵的領悟。學生學習的是母語,課文大多數(shù)文字一讀就懂的,所以要擇其需要領悟處領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學生對文章所描寫的景或物產(chǎn)生的特定情感。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對奇松的情,主要是從奇上產(chǎn)生的。在引導學生領悟迎客松奇時,我突出重點,防止教學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綱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這就是說,鼓勵學生議論紛紛,對課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學生看完迎客松的圖片,讀完描寫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讓學生自由地說說自己的想法,用個性化的語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側(cè)重領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記樂背,積累言語材料,積淀語感經(jīng)驗。
新大綱要重視在讀中感悟,但更強調(diào)語言積累。強調(diào)語言的積累,那么究竟要積累什么?積累范文的語言,而絕不是積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閱讀教學要重視讀書和背誦,要讓學生學習“語文”本身,而不是“關于語文”的東西。這是我們蘇教版一貫倡導的思想。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讓學生積累范文語言,描寫迎客松的句子寫得多好,不僅把迎客松寫得美,寫得奇,還寫出了迎客松的地位,這么好的句子,不讓學生背上,不讓學生將范文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的語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視積累,還包括積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詞佳句等等。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補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并讓學生記住,學生很高興,很樂意地去背了。記得蘇教版小語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龍山觀景臺,便見到一個少先隊員一邊向上爬一邊對他的小伙伴大聲吟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看,這個同學學過的《登鸛雀樓》詩竟在這兒派上了用場。我今天讓學生們記住徐霞客的名言,說不準哪一天學生真游玩完黃山后,發(fā)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慨,那時真有一鳴驚人之感。若是平日這些同學積累甚少,頭腦空空,我想即便面對更加綺麗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