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
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
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ㄒ唬┣皟尚小獙懡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
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
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容。
。ǘ┖髢尚小獞压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
。ò鍟婎}:春日偶成)教師簡介作者程顥。[程顥(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
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
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
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
山再起后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
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 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
(2) 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 師生小結:一、二句寫景——云淡、風清、花紅、柳綠,加上
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三、
四句抒情——生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
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三、反復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復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游歸來”賽詩會(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將古詩變為白話文)
3、辦手抄報:“詩歌里的春天”。(★選做)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古箏樂曲。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3、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促、深”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并能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舊引新,激趣導入
1、秋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還記得我們學習過哪些寫秋天的詩?
。ㄒ龑W生回憶蘇軾的《贈劉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靜夜思》。)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古詩?
2、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從以前所學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朗讀古詩,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把握字音:
放聲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由讀:
、乓龑W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钦n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ㄒ皇莿铀监l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聽課文朗讀磁帶:
、胚吢犨呍谀X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浦该枋霎嬅,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⑶再聽錄音,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虐盐赵姷墓澴。
、平處煼蹲x、領讀。(配古箏樂曲。)
、菍W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缺痴b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三、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四、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能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嗎?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培養他們的想象、繪畫的綜合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憶、異、逢”等8個生字。
2、通過反復吟誦至背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1、復習《夜書所見》:
⑴全班背誦、男女比賽背誦。
⑵誰來表演一下詩人葉紹翁,吟一吟這首詩。
2、教師表演:
我是唐代詩人王維,今年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陽佳節,我卻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親人!
教師吟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解“憶”的意思。
在這里,教師不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學者,更是一名演員。通過教師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自主學習,深入體會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輕聲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作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庞米约合矚g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平涣鲗W習收獲。
(提示:詩句的意思,詩人表達的情感。)
、悄阏J為哪句寫得好?或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荣|疑:
有什么不懂之處?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芍笇в懈星槔首x,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
三、趣味活動
1、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相應的詩句。
2、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誦。
四、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五、拓展活動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近義詞】 碧玉──青玉 光景──風景
【反義詞】 高──低 粗──細 新──舊
【詠柳】 歌頌和贊美瘤樹。作者借贊美柳樹來贊美春天。
【碧玉】 綠色的玉石。本課用綠色的玉石來比喻柳葉。
【綠絲絳】 綠色的絲帶。本課用來形容柳條。
【勝日】 好日子。
【光景】 風光景物。
【等閑】 隨意。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兩首詩都描寫了春天美麗的景象,因此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讀時要體會詩人對春天無限熱愛和喜悅之情,讀出韻腳的延長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作者:沈高明 發表時間:2004-4-28 閱讀次數:781
教學目標 :
1.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7個生字。
3. 能解釋指定的詩句中帶點詞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4.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實驗目標: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聯系已知,理解這兩首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能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繪山光水色的古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1、 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瀑。
2、 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 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四個山名。同學們有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老師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 學生初讀詩句,所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 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三個生字的音。
2、 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 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那些詞語不理解。
。ㄓ懻摚骸盁煛边@里指云霧。可以觀察插圖。山峰上經常云霧繚繞,太陽光照射在云霧上,就呈現出一種美麗的紫紅色的光彩,這就是“紫煙”。由于“紫煙”輕輕飄動,所以詩人說“生紫煙”。“生”,在這里就是發生,產生的意思。“生紫煙”就是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字用的特別好?說理由。
小結:這個“生”之用的特別好!他活生生地畫出了香爐峰上的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讓學生看圖想象畫面)也許香爐峰正是由此得名。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2、 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遠遠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大河掛在山前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指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ㄟ@個“掛”字形象的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說明山勢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ā帮w流直下”寫水流地飛瀉!叭С摺保皇且粋確數,是一種夸張的寫法。形容瀑布極長,掛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樣?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師進一步引導想象:山是綠的掛在綠色總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頂紫色的雨霧繚繞,顏色多么絢麗奪目;再加上靜止的山峰,飛流的瀑布,正是動靜相配,這畫面多么神奇!詩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這樣的描寫還不夠盡意,又用一個“疑”字展開想象。
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層。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那個字用的最好?
(“落”與“掛”一樣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 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通過“生”、“掛”、“飛”、“落”等詞的形象描繪,不難看出,作者運用比喻、夸張的寫法和奇特的想象,緊緊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煙的繚繞等特點,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再寫動態,最后寫聯想,寫出了廬山瀑布噴涌而初、傾瀉直下的磅礴氣勢,從而給人以祖國山河壯美的感受。
6、 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讓學生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贊頌、熱愛之情。
7、 練習背誦
五、 指導書寫
“瀑”“疑”要寫的左窄右寬。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練習用鋼筆描紅這首詩的生字。
六、作業
1、 背誦古詩。
2、 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附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絕句》,能有感情地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復習
1、 背誦《望廬山瀑布》。
2、 《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 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 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寫下了這首小詩。
三、 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那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 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字的讀音。
2、 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 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 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自由讀詩句,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ㄔ娙酥攸c抓住“鳴”、“上”兩個動詞讓學生體會兩種鳥兒的不同特點。黃鸝的叫聲悅耳動聽,它們成雙成對地在剛抽嫩芽的柳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呈現出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白鷺從稻田里、水沼邊一個接一個的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上”字準確地描繪出一行白鷺翩然飛上天空是優美從容的姿態。整個畫面黃、翠、白、青,色彩絢麗,鳴、上,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之長!扒镅本褪墙K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的四周,使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欣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欣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邊的船只)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叭f里船”,是說成都與東吳之間路途遙遠,是虛指)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 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 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2) 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 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 用鋼筆描紅,臨寫。
2、 背誦課文。
3、 抄寫詞語。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对伭肥翘拼娙速R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洞喝铡肥撬未韺W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詠柳》,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柳樹在春天生發,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出的勃勃生機。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耙粯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
“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敖{”,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不知細葉誰裁出”:“細葉”,柳樹新萌發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安谩,裁剪。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詠柳》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對春天的贊美。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皷|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叭f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翱偸恰,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后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同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這兩首詩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二、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學建議
1課前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柳樹及其生長情況,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情景。如果因季節觀察不到,可以讓學生回憶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看一看。教師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或圖片。
2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4個,會寫的字有7個?梢宰寣W生根據生字的字形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比如,可以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師、同學請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要加強對字形的指導,比如,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梢赃@樣導入:春天是什么樣的?春天的柳樹是怎樣的?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是什么樣的?你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在學生回憶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這樣再讀課文,使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4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范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不必專門死摳其中的詞義,在粗通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內容。最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下來。
5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梢越Y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6根據詩句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詩的內容,突破難點。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句,可體會到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皠偃諏し笺羲疄I,無邊光景一時新”,可把自己當作一個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邊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當時的景致是怎樣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想象在春風的吹拂下,萬紫千紅的景象,從而體會詩句內容。
7關于課后思考練習題。第1題是背誦課文?梢越Y合課文學習時進行,在熟讀成誦中,讓學生背誦,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賽的方式記背。第2題,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是理解詩句內容的練習。理解不要拘泥課文內容的直譯,只要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說清楚即可。如,“因為有了東風,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薄鞍倩ㄊ㈤_、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花開的景象以后。”“春風徐徐吹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這幾種表達都可以。
四、參考資料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年就以文詞而出名。公元695年擢進士,做過工部侍郎等官。晚年與李白交友,酒后作詩文,神采飛揚。他工書法,尤善章草隸書!度圃姟反嫫湓娨痪,共存詩20首。寫景的詩,較為清新通俗,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偶書》廣為傳誦。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程頤、程顥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系統,稱為程朱理學。他從事教育時強調啟發式。他治學態度嚴謹,分析問題精密,對后代的學者影響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后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書。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能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圖上都有些什么?
2、仔細看圖,猜猜圖上的人在干什么?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課題:有一個叫賀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到了老了才回來,這首詩就是他回到家鄉后寫的。(出示課題:“回鄉偶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用“□”標出生字,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順。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自由觀察生字,為喜歡的生字組詞。
3、抽生說說記住了哪個字?是怎樣記住的?
4、游戲:
教師讀一個生字的音,學生從卡片中找出這個字讀三遍。
三、再讀課文,了解詩歌大意
1、自由讀課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讀文,看圖,理解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鬢毛衰:頭發都白了。
3、教師范讀,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抽生說說。
5、生根據理解自由讀課文。
四、試背課文
1、老師敘述詩意,學生根據詩意練習背誦。
2、學生互背古詩。
3、抽生背、齊背古詩。
第二課時
一、指導看圖,揭示課題
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將要離開了,汪倫特地趕來送他,李白十分感動,寫下這首《贈汪倫》。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李白在詩中寫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讀讀吧!并用“□”標出生字。
2、認記生字:
(1)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生字認記,并為其組詞。
。2)抽生說說記的哪個字,是怎么樣記住的?
(3) 學生用多種方式認讀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讀古詩兩遍,看看能示不能將古詩讀得正確、通順、流利。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古詩大意。(教師相機點撥)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四、試背古詩
1、熟讀古詩。
2、老師講詩意,學生看圖試背古詩。
3、抽生背古詩。
4、齊背古詩。
五、學習寫字
1、將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
2、請學生為自己感興趣的生字組詞。
3、請學生自由觀察,說說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記,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重點指導以下幾個字:
舟:里面的一橫要出頭,上下各有一點。
客:與“容”相比較?停嚎腿 容;容易
何:與“河”相比較。何:幾何 河;小河
4、學生描紅、寫字。老師巡回指導。
六、完成課后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我會填”。
七、拓展訓練
1、課文中樹葉里的生字還有4個我們沒學,你認識嗎?
2、你還會背哪些古詩?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識10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有感情地背誦兩首古詩,理解詩中所表現的秋天的煥然生機,再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3、培養孩子樂于背誦古詩,積淀經典文化底蘊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識字寫字
1、自主認讀生字條里的所有生字,不認識的借助拼音解決。
2、小老師領讀。
3、同桌互相聽讀。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5、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6、擴詞練習。
7、寫字:
、欧治鲎中,掌握規律。
、茙煼秾憽爸Α薄皠ⅰ保嵝汛硕值牡谒墓P均是“丶”。
⑶描紅、臨寫,評出優秀。
二、朗讀感悟
1、《贈劉景文》。
2、整體感知:
、抛宰x兩首古詩,讀準字音。
、仆乐g聽讀。
、切〗M合作交流,通過讀詩,你知道了些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之處?
三、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師配樂范讀兩首古詩,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2、生說說自己“聽詩”的感受。
3、生自由練讀──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美,感受詩的韻律美。
4、配樂賽讀、評讀。
5、指導背誦。
四、實踐活動
1、從兩首詩中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進行“詩配畫”活動。
2、開古詩朗誦會,每組出兩個節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目標1、2、3。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ò鍟荷裨捁适、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啤〕橹v,其他學生可補充。
、恰〕鍪菊n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取∶课粚W生自己講講故事:
。ㄔ俪鍪竟适抡n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啤”荣惱首x;(男女生)
、恰⊥阑プx;
、取↓R讀;
、伞”常
。ㄌ崾荆焊鶕1、2句意)
① 自背;
、凇』ハ喑楸;
、邸↓R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椗团@山Y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歷七月
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根據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2、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3、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4、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后。)
5、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6、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⑴ 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啤〕檎f,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
(啟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恰∽x詩、讀詩:
自讀、互抽讀、齊讀、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領悟“詩人借景抒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頒,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4、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1、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2、預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 紫 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1、提問:
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2、“望廬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3、讀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日照香爐生紫煙: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遙看瀑布掛前川: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飛流直下三千尺: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疑是銀河落九天: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6、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絕句》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三、讀《絕句》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鳴 行 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詩《絕句》,理解詩意
1、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2、《絕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標題,解釋“絕句”。
3、讀一讀古詩,悟懂詩句的意思: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拧蓚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
重點理解:
黃鸝:鳥名,也叫黃鶯。
鳴:叫。
翠柳:翠綠色的柳樹。
從“翠柳”一詞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
春天。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吃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說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上鳴叫,一行白鷺飛上蔚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
⑵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點理解:
窗含:從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著。
西嶺: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萬代積累下來,終年不化的積雪。
千秋:時間很長。
泊:停靠。
東吳:指江蘇一帶。
萬里船:船要行萬里路。
說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靠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恰∮米约旱脑捳f說詩句的意思。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平淡出新奇樸實顯壯美--《尋隱者不遇》教學拾遺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短詩采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著重體會: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課前透視
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端扌率行旃辍穭屿o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淀。
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對話平臺
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1)“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2)“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4)“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朗讀
1.自由讀: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背誦
1.情境背誦: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ㄈ纭半x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練習
1.填空。
離離,一歲一。野火,春風。
籬落疏疏一徑深,。。飛入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書寫
1.學習書寫“枯、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回顧
背誦古詩〈草〉。
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朗讀
1.自由讀: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高興、喜悅)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3.競賽讀: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戰背、齊背。
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給學生提供“二度創作”的題材,不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寫字
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評價
1.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2.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評價:根據組內建議把不滿意的字再寫幾個。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學會評價,在互相學習、借鑒、欣賞中共同進步!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