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導學案(精選3篇)
童年的發現導學案 篇1
科目
語文
年級
六年級
執教人
董紅偉
課題
14.童年的發現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案
導案
學
習
目
標
1.會認7個生字,掌握14個生字及生字組成的新詞,理解“情不自禁、隨心所欲、絞盡腦汁、困窘、運轉自如”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科學家發明時面臨的驅逐、迫害及作者的經歷體會句子的含義。
4.抓住發現的過程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童年時代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重
點
難
點
興
趣
導
入
人在長大或變老的時候,常常回憶起童年的事情。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忘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么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激發學生
閱讀興趣。
學
習
提
綱
1.自學生字,書寫難字:禍、患、臂、妨、豈、絞、淘、愧。
2.用詞素分析法,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情不自禁、隨心所欲、絞盡腦汁、困窘
3.讀通讀順課文,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把課文分成三段。
4.自讀童年發現的過程,分為二層。作者童年發現的胚胎發育過程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個發現?
5.“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面臨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含義是( )。
參考資料:
費奧多羅夫(1873-1936)蘇聯兒童文學作家,其編著的《伊·列維坦:書信、文件與回憶》是研究俄國抒情風景畫大師列維坦必備的基本資料匯編。
合
作
學
習
一、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清寫作思路
1.理解詞語注意教給方法,揭示規律
2.注意抓住段與段的聯系分段,概括段意。
發現什么‖發現過程‖受到驅逐
二、抓住發現過程,指導學生體會文章中心
(1)夢中飛行(為什么)?
a.自讀勾畫人物的語言,思考批注:從“我”不停地追問夢中飛行的事看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b.匯報交流,歸納人物特點:尋根究底、不斷探索。
c.指導讀出感情。
(2)人的來歷 (細胞折算)
a.自讀課文,勾畫人物的語言、心理,同桌說說人的演變過程。
b.師生交流,從細胞折算歸納人的演變過程。
c. 從細胞折算人的演變過程,看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善于觀察、提問、思考、想象
d.抓住文中的“絞盡腦汁、哈等詞及問號、感嘆號、省略號”讀出感情,內化人物形象、特點。
(3)歸納總結:(1)+(2)(求知若渴 尋根究底 大膽想象)
教師
巡視
指導
研
讀
匯
報
啟發學生聯系科學家的發明、發現時受到的迫害與作者的經歷體會句子的含義。
教師
巡視
指導
鞏固練習
1.聽寫生字、新詞。
2.抄寫開頭、結尾。
3.仿照課文的寫法,以“童年的( )”為題寫一寫自己童年的奇思妙想,發現及有趣的事
獨立完成后小組互評
點滴收獲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得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一寫自己學完這篇課文的一些感受和所得。
童年的發現導學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
三、知識鏈接
1、草履蟲: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體圓筒形,前端較圓,中后部較寬,后端較尖;從背上看,形狀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滿大致同長同細的纖毛,縱行排列,用以行動。身體的一側有一條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溝,稱“口溝”。口溝底有口,口溝內有較為長密的纖毛,可鼓起水渦而攝取水中的細菌和其他有機物作為食料。
2、進化論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創立的關于物種起源和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
3、哥白尼與“太陽中心說”:在古代,人們由于眼界狹小,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陽、月亮和眾星都圍繞地球運行。16世紀,波蘭杰出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根據30年的天文觀察和推算,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在每時每刻地環繞太陽運轉。但那時歐洲的封建教會不支持這樣的觀點,誰提出這個觀點,就會遭到教會審判異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臨死前,才把自己關于“太陽中心說”的著作發表。
布魯諾的遭遇:布魯諾是意大利的科學家,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指出宇宙中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一樣的星系,而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由于熱情傳播這一新天文學說,他被教會推到審判異端的宗教法庭,在監禁7年后被活活燒死。
伽利略的遭遇:17世紀,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伽利略,非常贊同哥白尼的觀點,他尋找方法,給這種觀點以科學的證實。但是他還是遭到了教會的譴責。宗教法庭把他傳去,不斷地審訊他,折磨他,讓他跪下宣誓放棄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伽利略站起來后,他不禁喃喃自語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轉動呀!”后來,伽利略被監禁在家中,不許外出。
4、詞語積累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讀jīn。如:聽爺爺講他過去的苦難,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輕盈:這里形容動作輕快。如:她邁著輕盈的步子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
隨心所欲:一切都由著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在集體生活中要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絞盡腦汁:費盡腦筋,拼命地思考。如:這道難題我絞盡腦汁也沒找出答案。
一本正經:形容很規矩,很莊重。如:周老師很嚴厲,講話時總是一本正經的樣子。
澄澈:水清見底。
天賦:自然具備,生來就有。
進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演變。
絞盡腦汁:形容費盡心思。
眉目:事情的頭緒。
困窘:形容為難;感到難辦。本課指我面對老師的誤解和同學的嘲笑,不知道怎么辦好。
5、讀后感:《童年的發現》
今天,我們學習了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在童年時的一項科學發現,重點敘述了作者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作者那種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驚人的想象力讀后我很受啟發。他之所以在童年就會有這個發現,主要是因為:第一,敢于提問;第二,反復思考;第三,大膽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要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大膽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奮鉆研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是充滿神秘的。小時候,我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歡看《十萬個為什么》,還經常跟在爸爸、媽媽身后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人是從哪里來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彈?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這些問題常常使爸爸、媽媽都目瞪口呆,他們被我問住了答不上來時顯得很狼狽,有時就胡亂編個答案搪塞過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們。
通過學習《童年的發現》,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科學是一項嚴謹的事業,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曾經聽說,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可我曾看過著名生物學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類是從哪里來的》,才知道人類的遠祖到底是森林古猿還是海猿,至今還是一個謎呢!我想,長大后,我一定接過這根科學的魔棒,象費奧多羅夫那樣弄清究竟誰是我們的老祖先。
第一課時
一、問題邏輯
1、自由朗讀文章,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把課文讀通順。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么?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復朗讀課文的第13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4、仔細地讀讀著幾句話,并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
6、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二、學法指導。
1.課前,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讀一讀。
2.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著眼點不要放在發現本身,而應該放在發現的過程上。也就是說,應該知道“我”童年時為什么會有這個發現。要自主讀書,充分地讀書,了解作者是怎么發現的。通過讀議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于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
3.要在讀書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反復讀書嘗試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跟大家交流討論。比如:“做夢飛行真的是在長身體嗎?”“老師為什么誤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等等問題。對于涉及到的生物學的知識,有興趣的同學可課外查閱資料解決;跟理解課文有關的問題,可深入讀書,展開討論來解決。
4.要重視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好學探究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導對發現過程的朗讀。關于描述夢的一段,通過“只要……就……”“甚至”“那樣……那樣……”“似乎”等詞語,要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美妙;關于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要讀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5. 關于寫字的學習,應把字寫正確、寫端正、寫勻稱,筆畫簡單的“汁、虧”兩字,不能寫得過于單薄;并且注意聯系已有知識,總結書寫規律,如“胚、臂”兩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月”的寫法也不同。結合這兩個字,回憶學過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書寫規律。
6、關于“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的學習可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計劃: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現流程圖。
三、學習反思。
四、作業布置。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3、寫出近反義詞
近義詞:禍患( ) 迷戀( ) 妨礙( ) 驚訝( )
反義詞:輕盈( ) 澄澈( )
五、歸納小結。(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填空)
1、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 )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 );由( )引出了為什么會在( )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 )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 ),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 )。
2、課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開頭到“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講“我”九歲時發現了( ),卻在后來因此受到( )。第二部分(“我的發現起于夢中飛行”到“我想大概還沒有人發現這個道理”),講“我”發現( )前后經過。第三部分(“又過了三四年”到全文完),講“我”在課堂上得知自己( )竟然與( )完全相同,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 ),但“我”從中也( )。
童年的發現導學案 篇3
第二課時
一、問題邏輯
1、默讀課文,思考: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畫出相關的句子。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3、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二、學法指導。
1、根據自己的理解,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重點理解。
(1)“我”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輕聲朗讀這段話,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這樣一個夢,或者你真的能飛了,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②“人是由細胞構成的……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朗讀這段話,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當“我”發現或者是幻想了這樣一個規律時,“我”是怎樣的心情?
(格外高興、得意……)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找一找“我”問了幾個問題?把問題畫出來。
◇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
(一個問題套著另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
◇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這段話。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條魚的樣子,朗讀這句話。
◇你覺得“我”會翻來覆去的看些什么?會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個幽默的孩子。
①“幸虧他沒有容我解釋……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你覺得這段話哪些地方很幽默,為什么讓你讀著想笑?
◇舉例說說“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可以舉例,比如:在科學史上,科學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如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就曾因為在天體運動上的發現受到審判并被投入監獄。哥白尼熱情地宣傳新天文學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教會將他押到了羅馬的宗教法庭,在監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殘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
◇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我們無論想做一件什么事情,還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 ),都要有足夠的( )去面對……
②“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的幽默和機智。
2、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可以從多個角度自由的討論,比如:
(1)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現”。
(3)童年很美好。 ……
三、學習反思。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說說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②聽完這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聲不會給你招來禍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過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情不自禁笑出了聲音,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③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3、寫一寫自己的“發現”。
五、歸納小結。(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填空)
1、本文是對往事的回憶,回憶的內容按( )先后安排。文中有多處( )的描寫。這些描寫把“我” ( )過程中及( )前后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了。
2、本課講的是作者( ),反映了兒童( )的特點和驚人的( )。
3、課文先概述了( ),然后具體敘述( ),最后寫( )。
4、作者語言( ),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 ),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