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智謀(精選2篇)
第五單元 智謀 篇1
第十一課 草帽計
一 、拼音寫詞語
xiāng xī guì zhōu jiǎng jiè shí wēng wēng jiāo zhēn chá yuán
湘 西 貴 州 蔣 介 石 嗡 嗡 叫 偵 察 員
hú lú fěi jūn diū kuī qì jiǎ
葫 蘆 匪 軍 丟 盔 棄 甲
二、補充詞語,找出描寫丑態的成語。
舉世聞名 汗流浹背 鎮定自若 搖頭擺尾 驕陽似火
面面相覷 莫名其妙 人困馬乏 喜從天降 得意忘形
丟盔棄甲 狼狽而逃 眉開眼笑 毫不介意 喜出望外
狂轟濫炸 血 橫飛 叫苦連天 神機妙算
四、 組詞
湘(湘江) 貞(貞潔 貞節) 翡(翡翠) 州(廣州)
箱(箱子) 偵(偵查 偵察) 匪(匪軍 匪徒 土匪) 洲(亞洲)
第十一課 草帽計 小測驗
一、 拼音寫詞語
xiāng xī guì zhōu jiǎng jiè shí wēng wēng jiāo zhēn chá yuán
( ) ( ) ( ) ( ) ( )
hú lú fěi jūn diū kuī qì jiǎ
( ) ( ) ( )
二、補充詞語,找出描寫丑態的成語。
( )世聞名 汗流( )背 ( )定自若 搖頭( )尾 ( )陽似火
面面相( ) 莫( )其妙 人困馬( ) 喜從天( ) 得意忘( )
丟( )棄甲 狼( )而逃 ( )開眼笑 毫不( )意 喜出( )外
狂轟( )炸 血 ( )飛 ( )苦連天 神機( )算
三、組詞
湘( ) 貞( ) 翡( ) 州( )
箱( ) 偵( ) 匪( ) 洲( )
第十二課 包公審驢
一、拼音寫詞語
shěn àn hēng shēng yá yì ào nǎo zūn mìng àn qíng
審 案 哼 聲 衙 役 懊 惱 遵 命 案 情
dā lá gēn zōng jiù jìng juàn lán zōng yǐng
耷 拉 跟 蹤 究 竟 圈 欄 蹤 影
二、組詞
奧(奧秘) 吭(吭聲) 衙(衙役) 役(勞役 服役)
懊(懊惱) 坑(坑人) 銜(銜接) 設(建設)
三、四字詞語
養家糊口 悉心照料 大吃一驚 驚慌失措
嚴嚴實實 聞所未聞 東奔西走 蹤影全無
冒名頂替 破釜沉舟 隔岸觀火 調虎離山
四、關于智謀故事的典故成語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完璧歸趙 暗渡陳倉 拋磚引玉
田忌賽馬 圍魏救趙 草船借箭 笑里藏刀 偷梁換柱
第十二課 包公審驢 小測驗
一、拼音寫詞語
shěn àn hēng shēng yá yì ào nǎo zūn mìng àn qíng
( ) ( ) ( ) ( ) ( ) ( )
dā lá gēn zōng jiù jìng juàn lán zōng yǐng
( ) ( ) ( ) ( ) ( )
二、組詞
奧( ) 吭( ) 衙( ) 役( )
懊( ) 坑( ) 銜( ) 設( )
三、四字詞語
養家( )口 ( )心照料 大吃一( ) 驚慌失( )
嚴嚴( )實 聞所( )聞 東( )西走 ( )影全無
( )名頂替 破( )沉舟 ( )岸觀火 調虎( )山
四.關于智謀故事的典故成語
退( )三舍 草木( )兵 完( )歸趙 暗渡陳( ) ( )磚引玉
田( )賽馬 圍( )救趙 草船借( ) 笑里( )刀 偷梁換( )
第五單元 智謀 篇2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智謀”為主題,編排了兩篇主體課文,一篇拓展閱讀和一個語文天地。兩篇課文分別是《草帽計》《包公審驢》。這兩篇傳統故事分別講述了賀龍和包拯的制勝故事,說明了智慧的重要性,給人深刻的啟示。學習本單元,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兩位歷史人物,而且要從他們處理事情的方法、態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從小養成在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豐富知識,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發揮聰明才智。
教學目標:
教育學生要正確恰當的運用智謀。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在具體情景中善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交流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學會寫作,懂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
教學時間:
《草帽計》 …… 2課時
《包公審驢》 …… 2課時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1課時
語文天地 …… 3課時
草帽計
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的是賀龍在革命戰爭時期,用智謀指揮部隊,迷惑敵軍,不發一槍一彈,讓敵軍自相殘殺,取得戰斗的勝利的故事。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紅軍在長征途中英勇作戰巧計破敵的情況,學習賀龍同志沉著冷靜、隨機應變的品格。默讀課文,在理解第三、四節意思,理清層次的基礎上,詳細復述這兩節。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隱蔽、蹤影、凌亂、舉世聞名、人困馬乏、爭先恐后”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10個。
教學重點: 理解賀龍同志巧計破敵中所表現出來的沉著、鎮靜,足智多謀的品格。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詳細復述課文片斷。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構想: 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學習理解賀龍同志巧計破敵中所表現出來的沉著、鎮靜,足智多謀的品格。
教學準備: 電腦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學生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草帽記”就是長征途中發生的許許多多小故事中的一個。
2.出示課題:《草帽計》,師點出“計”,組詞:計劃、計算、計謀、計策。問:什么叫“草帽計”?(利用草帽設計的計謀。)
3.你知道這個草帽記是誰想出來的嗎?(賀龍)你對賀龍了解多少?交流資料
簡介賀龍:
原名賀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縣人。一九一四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一九二七年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擔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讀通課文,回答問題。
2.檢查朗讀。指名分節讀正音。回答問題。
三、整體進入
1.自由朗讀課文,談談你覺得“草帽計”這個計策怎么樣?那賀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又是怎樣使用“草帽計”的呢?
2.課文中也有一句話寫了“草帽計”怎么樣,請你用直線劃出來,并讀好它。
3.出示:賀龍的“草帽計”真神。 師點出“神”,請同學查字典解釋“神”。(不平凡的,特別高超的)
4.課文中從哪些語句中看出賀龍的“草帽記”真神呢?請同學分別從——賀龍、紅軍、敵機、白軍這幾個角度來考慮。在書上找找圈圈劃劃,分小組討論。
5、交流:
1)賀龍:
★賀龍仔細觀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體指戰員把草帽隨手扔掉。(“仔細觀察地形”看出賀龍的指揮才能,從他作出的命令看出他胸有成竹。)
★賀龍笑了笑,指揮部隊迅速轉移。(“笑了笑”一詞傳神地寫出當時賀龍同志對自己的巧計有充分的把握。
2)紅軍:
★紅軍戰士雖然都戴著畫有紅五星的草帽,還是熱得汗流浹背。(為下文賀龍實施“草帽計”作了鋪墊。)
★戰士們感到很奇怪,但還是服從命令,把草帽丟在路邊。(一是紅軍訓練有素,服從命令。二是對自己的指揮員絕對得信任,按照命令去做定會勝利。)
★頓時,紅軍的草帽凌亂地扔了一地。(“凌亂”的反義詞是什么?整齊。“凌亂”一詞寫出當時紅軍戰士對賀龍的命令執行得很好。誘敵:讓敵人以為是紅軍逃跑時扔下的。)
3)敵機:
★走著,走著,忽然敵機來了。(“忽然”一詞寫出敵機盯得很緊,來去無常,形勢對紅軍非常不利。)
★敵機飛了好幾圈,沒有發現紅軍的蹤影,便飛走了。(說明紅軍隱蔽得好,這是一支具有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素質良好的軍隊。)
★敵機發現了戴著紅五星草帽的部隊,立刻呼嘯著俯沖下來,一陣狂轟濫炸,把白軍炸得死的死,傷的傷,叫苦連天。(敵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中計。)
4)白軍:
★不一會兒,偵察員跑來報告:“有一個團的白軍趕上來了。”(“一個團”說明敵人兵力之多。“趕上來了”說明敵人來的速度之快。這給正在行軍的紅軍帶來威脅,眼看一場“遭遇戰”不可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賀龍同志指揮若定,充分看出他的堅毅果斷。)
★他們已曬得人困馬乏,發現路邊有草帽,自然滿心歡喜,一個個爭先恐后地撿起草帽往頭上戴。
6、敵人是怎么中“草帽計”的?
地面上的白軍不知是計,戴上了紅軍的草帽,空中的敵人以為發現了紅軍的隊伍狂轟濫炸。)
四、熟讀課文
作業設計: 熟讀課文。把故事敘述給家長聽聽
板書設計:
草帽計
丟草帽 撿草帽
戴草帽 炸草帽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和課文。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分節讀文;
2.簡要地說說“草帽計”神在哪兒?
二、學習課文
(一)復述課文
1.復述課文的方法
首先,我們就要熟讀課文
第二步,就要來歸納要點
第三步,復述課文
2.各自準備,同桌互相復述,指名復述。
3.小結:剛才我們用了“熟讀課文、歸納要點、復述”這三步法來詳細復述課文。
(二)自讀課文
1、找出課文中的成語,說說那些成語諷刺了白軍的丑態?
2、同位交流,集體交流
三、總結并朗讀全文
1.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陜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余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長征正是依靠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和廣大指戰員的聰明才智,以及勇敢、頑強的精神,而勝利地完成了。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2.讓我們齊讀課文,再一次地體會賀龍“草帽記”的神妙之處。
作業設計:
摘抄課文中的成語
板書設計:
草帽計
復述課文的方法
首先,熟讀課文
第二步,歸納要點
第三步,復述課文
課后反思
包公審驢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四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學目標: 認識課文的生字新詞。理解“審”、“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教學構思: 通過“激趣質疑——細讀課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深入理解。通過“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情境,培養表達能力。通過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內容,了解事情經過。
學生學習過程:
課前活動:“猜猜我是誰”
每個小組請兩位同學上臺,一人來說,一人來猜!說的同學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但不要說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爾摩斯(柯南)”、“包公”、“馬”、“驢”)猜完學生板書。
隨即采訪: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關公”一樣,這是古人的尊稱。你對他有哪些了解?(一學生談、小組可以旁邊補充。唱歌也可。)
2.“馬”和”驢”有相同點嗎?(識途)
一、 導入新課
1.擦掉“福爾摩斯(柯南)”、“馬”。今天,我們要講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驢”有關。
2.那“包公”和“驢”又有什么聯系呢?(先寫“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訴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告”,當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間屋子里,也就是過去的衙門里,解決原告和被告的糾紛,也就是“審案”了。把字補充完整。)
3.讀著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感覺?(奇怪、有趣,包公為什么要審驢呢……)那好,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個小故事。
二、 初讀概括
1.在預習中有沒有遇到影響大家閱讀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們就一起讀讀這個故事,看到底講了個什么事。(師生讀)
3.誰來說說講了個什么事?(學生概括,師指導)
4.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再精練一些,能不能給經過加一個小標題。(調換驢〈如果說“丟驢”就加以引導〉——告驢——審驢——找到驢)
5.質疑: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你覺得奇怪,或者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說一說!(隨機板書)
三、 細讀探究
(一)引導略讀“調換驢“部分
1.在學習上即使有一點疑惑,咱們也千萬不能放過,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嗎?剛才,為什么說“丟驢”不準確呢?
2.既然沒丟,好壞還有一頭驢,干嘛要去“告驢”呢?(兩頭驢相差太大、唯一的財產)
⑴差別有多大?(學生讀書比較)
⑵差別再大不就是一頭驢嘛,萬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丟人呀?(理解“唯一“的財產)
3.順勢引導、朗讀:難怪王五會有那樣的反映……誰想讀讀王五的表現?想想王五當時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讀。
小結:原本荒唐的事,細細分析起來,有時倒也順理成章。就這樣,一樁不大不小的案子擺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學習“審驢“部分
1. 剛才,大家對“審驢”的部分也頗感興趣,有的還有疑惑。咱們像小偵探一樣也仔細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你不懂的問題,發現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決,能解決的話一會兒可以考考組里的同學;不明白也不要緊,小組里其他同學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討論,看看集思廣義能不能解決。最后還可以拿問題考考全班同學,考考老師好嗎?
2. 小組合作研究討論。
3. 交流匯報提問
(1)有沒有挺難解決但你們小組齊心協力解決的很精彩的問題,和大家匯報一下。(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2)誰來提個問題考考大家?(一生問,其他思考、回答)
學生匯報中抓住包公的表現:
“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驢”被告的案子很奇,開始也犯難,但馬上找到了解決辦法。
“關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驢的本性慢、比較遲鈍,為了讓驢“受夠了驚嚇”,才能飛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①這么多人來看,萬一審不好怎么辦?——了解驢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驢藏起來?——制造“審驢”的假象,可以讓小偷放松警惕。
四、小結:看來,我們的包大人確實是遇事冷靜、足智多謀呀!
作業設計
編小課本劇
板書設計:
包公 遇事冷靜、足智多謀
審
驢 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課文,你認為這是一位( )的包公。
2、我也認為包公是位足智多謀的斷案高手,我們也來學學包公,運用我們的智慧從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語。(你最感興趣課文中的哪個句子?為什么?)看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能成為學習上的包公。
二、創設情境
1、在古代有一種官叫“提刑官”,專門負責檢查各縣所辦案件。今天,老師就來當一回提刑官,準備去查查開封府的包公所辦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們就出發吧!
2、各位,我們日夜兼程式,終于到了開封府。(課件:開封府的圖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聽到沿途百姓稱包公為“包青天”?我聽說這位包青天最近辦了一件離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審驢?!還聽說通過一頭驢找到了小偷?這可真讓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這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本官決定聘請你們專案調查員,(舉起手中的書)深入這個最好的現場去調查本案的來龍去脈,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謝各位的配合,請各位專案調查員從以下幾點進行調查:
(課件:)①包公審的是一頭什么樣的驢?
②包公是怎樣通過驢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4、在這里本官先謝謝各位了,不過本官還有一些特別提示:
在深入現場調查時,要尊重事實、多聽多問。建議從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方面調查這案件始末,還要特別注意要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如:丟驢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圍觀群眾做何感想?)你們可以單獨進行調查,當然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調查。希望各位都有收獲!
5、各專案調查員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各自讀文,從文中尋找答案。)
三、反饋調查情況
1、各位辛苦了!本官對此案有頗大的興趣,更好奇當時在場的人的反應,如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誰先來說說從這些人身上調查到的情況?
2、各專案調查員進行反饋。
3、結合學生反饋情況,進行以下點撥:
王五方面:
①你調查得真細致,不僅調查到事情的真相,還詢問了當事人的感受。
②你剛才說那個當事人叫什么名字?那你是否調查了王五丟失的驢長什么樣子?現在的驢又是什么樣子的?你是否詢問了王五他發現驢丟時的感受?一頭毛色光亮的好驢,卻換來了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也難怪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從衙役方面進行調查的?你是否詢問了衙役為何發笑?
②哈哈!如果我當時在場,肯定也會笑出來的,哪有這樣審案的呀!還有誰調查到了其它信息?
圍觀群眾方面:
①那么圍觀群眾又是怎樣看待此事?誰從這方面進行了調查?
②“審問驢子”這種驢子不用說老百姓了,連你我都很少聽說,也難怪他們好奇了。
4、從各位反映的情況看,大家調查得都很認真,這點本官非常高興。那么,現在誰能來總結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樣審驢的?
①說得是很詳細,但可能是本官年紀大了,聽起來有點亂。能否用表示順序的的詞來說說。(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還有什么辦法更直觀明了?(比如:畫示意圖)
5、這位包公辦案還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為什么要審驢,不審人?(包公怎么知道通過審驢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問?(看來各位調查還不夠全面,沒關系,再次進入這一現場,相信有更多的收獲。趕快再去調查吧!)
6、原來包公了解動物習性,懂得毛驢一旦遇到危難,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樣一來就能抓到小偷了。唉!這一點老夫也自嘆不如呀!不知各位還從包公身上學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認同大家的觀點。這位“包青天”認真觀察事物、辦案足智多謀,這些可都值得我們學習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還聽說過包公審石頭的故事呢!各位剛才都親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機智,為官就考考你們,若是你們會如何破此案?
2、課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時間充足就當場說說,若來不及就另找時間。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可惜時間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調查案件,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時間不早了,我們先作歇息,再來說說怎樣破案,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五、總結全文
1.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實,包公不僅審過“驢”,還審過“石頭”,還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讀一些包公審案的小故事嗎?提供網站、書籍。
作業設計
預習下一課
寫一個關于智謀的故事
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王五 急中生智
小偷 偷梁換柱
課后反思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后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講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背著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訓。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構思
課前可讓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話鋒一轉,那么,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可以采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圍繞“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兩個主題,請雙方同學運用課文中的事例,進行辯論,說明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這里要給學生充分的辯論時間,鼓勵學生向別人質疑,甚至還可以引用課外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避免學生思想過于偏頗即可。可以嘗試學生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排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看來同學們對這篇課文非常感興趣,那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講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認識生字。
(2)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交流,討論。
(1)諸葛亮小時候在哪兒讀書?
(2)私塾里是怎樣讀書的?
(3)現在是什么樣?
(4)諸葛亮的做法為什么遭到了老師的批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原因:聰明勁沒用到正地方。)
三、討論
(1)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2)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了解其他巧用智謀的故事。
作業設計
讀熟課文。回答問題。
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聰明勁要用在正地方
課后反思:
語文天地
教材分析: 本次語文天地包括暢所欲言、初顯身手和一個金鑰匙。“筆下生花”三部分的內容。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能力。通過金鑰匙,明白應該圍繞一個議題發表意見。
教學重難點: 編探險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明白作計劃的好處。
教學構想: 暢所欲言,先小組交流,把從網上找到的資料或圖片展示給大家看,然后全班交流,老師展示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并推薦網站,教會學生查找資料的方法。初顯身手,引導學生先制定計劃,再編探險故事。金鑰匙,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多方面的評價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
教學準備: 電腦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暢所欲言,介紹自己查找到的一處奇觀。
學生學習過程:
本次“綜合活動”包括“暢所欲言”、“初顯身手”
一、導課
課前同學們調查、訪問了家人、鄰居、老師,了解周圍所發生的變化,搜集了一些關于“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的資料,今天,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二、明確交流的要求
1、交流時條理要清楚,內容要充實。
2、可用數字、圖片、實物來說明。
三、集體交流
四、總結
通過同學們談這些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找一找
活動前,教師從搜集歷史上關于智謀的故事說起,引發議題,讓學生參與討論,發現“智謀”。可以由家庭——社會,有校內——校外,由國內——國際。然后,讓學生根據感興趣的內容確定一個主題,個人或小組合作。討論后,要給時間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了解、訪問等,用自己的耳朵去聽,自己動手搜集材料。
全班可以同意確定反映“智謀”的前因后果,以及整個過程。
六、寫一寫
寫前引導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選擇一種表達形式,如記敘、說明的文體,小詩、新聞等,還可以以某一種物品自詡的口吻,寫一篇童話,反映其“智謀”過程。
評價習作是教師引導學生從習作內容的真實、科學等方面入手,使習作內容表達意思清楚,明確,反映社會一定的變化,有一定的條例,語言通順。讓學生在自評的基礎上,小組內評價,教師參與評價。
七、說一說
結合找一找后出墻報的內容進行,也可以結合寫一寫他評時進行。總之,通過此次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等能力。
八、寫一寫
根據“筆下生花”的要求,展開辯論,據理力爭,然后分別把四個人的想法寫出來,討論一下誰對誰錯。
作業設計 預習下一單元《水》
板書設計:
智謀故事
圍魏救趙 空城計 破釜沉舟
隔岸觀火 調虎離山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