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天火之迷》(精選2篇)
評課《天火之迷》 篇1
近日,聽了邵珊瑚老師的《天火之謎》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容中又涉及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的進行。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天火之謎》一文時,邵老師使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意義建構。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中生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邵老師善于創設情境,不斷為學生激起“漣漪”甚至“波濤”。指導學生按”質疑—讀解(課文內容及相關資料)—實驗—讀議—讀評”的學習鏈進行學習,達成目標。
在教學中,邵老師的教學主要側重于這幾方面:
一、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不少內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邵老師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使學生自己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二、在創設問題情境中實現自主建構性學習
1、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激疑。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課題后,就讓學生質疑引起認知沖突:“天火之謎”指什么?這個謎解開了嗎?誰解開的?是怎樣解開的?從而誘發學生學習的需要。然后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很快解決了前三個問題,把學習目標定位于最后一個問題。
2、抓住學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學目標定位后,老師沒有指定閱讀的內容,而把球再次踢給學生。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呢?學生很容易確定為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在學習“風箏實驗”時,先組織學生觀看課件“捕捉天火”。這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實驗過程。接著讓學生圍繞“風箏實驗”自己來設計問題相互考一考,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哪個問題最值得研究。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隨時解決;對一些較麻煩但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提議到課后去解決;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氣研究解決。最后把問題定位在三個上:1、實驗這天,天氣如何?(這是實驗的條件)2、這次實驗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東西?(實驗器具)3、當風箏飛上了天,富蘭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實驗經過)
3、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問題啟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她設計“在富蘭克林懷疑雷暴是天火的時候,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________,有的說__________有的說________。富蘭克林想_______!倍霸诟惶m克林揭開雷暴只不過是普通的放電現象的時候,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________,有的說__________有的說________。富蘭克林想_______!鼻昂髢蓚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富蘭克林的勇氣和智慧。又如在教學完風箏實驗后,她又創設情境小結延伸:是呀,在這樣電閃雷鳴的天氣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蘭克林做這個實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學到這,你又有什么新疑問嗎?這時,學生問:難道富蘭克林不害怕?他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做這個實驗呢?從而使學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實現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讀和復述的教學要求,并通過實驗更直觀直接地表現。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是課后的要求。教學中邵老師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并重點指導了兩處感嘆句的朗讀,體會第一句中那驚奇發現的心情,還有最后三個感嘆句體現的那分成功的喜悅?紤]到這篇課文比較長,內容比較難懂,在課內并沒有安排全文的復述,而是突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在學習中,通過比較富蘭克林的風箏和普通風箏的不同,理解懂得各試驗品的用途和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復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四、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課上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搜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還要求學生課后進一步課外閱讀,并且還要是自身閱讀的需要。最后的作業設計:“拓展作業:(1)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2)搜集關于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筑物的?”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思想,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了解富蘭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評課《天火之迷》 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天火之迷》,其中主要人物富蘭克林給我以很大的觸動。
《天火之迷》主要寫了:18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向世界證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他為了追求真理、捍衛真理,不顧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夜晚放飛了一只獨特的、可導電的風箏,而這很可能使他失去寶貴的生命!富蘭克林這種為了探索真理不惜犧牲自己的可貴精神可真令我敬佩。
讀完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諾貝爾。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一切……弟弟被炸死了,父親被炸傷,面對這么多不幸,諾貝爾沒有氣餒,毅然選擇了繼續前進,不管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不管前面有多少坎坷崎嶇,諾貝爾都不怕!終于,他發明了最好用、最能確保自身安全的炸藥。從富蘭克林身上,還映照出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影子。伽利略生活在一個充滿迷信、沒有真理的世界,那時人的崇尚耶酥,對《圣經》上的戒語言聽計從,人們已被迷信沖昏了頭,但伽利略的頭腦是清醒的,他熱愛科學、相信真理,認為世上沒有神,但卻沒有一個人相信他,還說他是“瘋子”。一群瘋狂的基督抓住他并命令他立馬聽從《圣經》、跟隨“上帝”、加入基督教時,伽利略一點兒也不怕,而且揚揚頭,用堅定果斷的語氣說“不!我不相信上帝!我不相信《圣經》!”這群基督氣急敗壞,命令一個壯漢把他暴打一頓,但伽利略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保持著科學的頭腦,結果被那群急紅了眼的們用火燒死了。
這三位偉大的科學家身上那種為了追求真理、頑強奮斗、不惜犧牲一切的可貴精神,也照出了我身上的缺點。記得上學期,老師讓我們制作一個電路游戲板,我回家以后,便興致勃勃地做了起來。啊,這個游戲板的內部電源連接可真復雜呀!做的過程中,我明顯很吃力,不斷地看書上的要求,一一核對,就這樣看一下,做一下,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才做好。我非常興奮,可一試,指示燈卻不亮,我就像被潑了冷水一樣,從頭澆到尾,心中興奮的火花熄滅了,我急得幾乎快跳起來,但還是耐下性子,認真地檢查了一遍內部電線,又逐一對著書里的提示核對一番,心想這下該天衣無縫了吧,可一試,還是不行!急性子的我終于按捺不住,氣得拿手直往游戲板上拍,結果,手被劃破了,血也流了出來,終于,我再也沒有耐心和信心做下去了,這個實驗以失敗告終。
現在想起來,我覺得慚愧極了,如果當時能堅持做下去,一定會有另一個結果。
我想,富蘭克林、諾貝爾、伽利略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輝煌的科學成果,他們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經歷的種種磨難將會使我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