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設計
火車開到了崔一諾,他讀“三”這個字,因為是開火車,所以他讀得很快,聲音也不是太大,當他讀完后后面的同學馬上就接著讀,我沒有聽仔細。這時我聽見個別同學很小聲地在重復崔一諾的讀音“山” ,小火車馬上停了下來。
“崔一諾,請再讀一遍這個字。”我指著“三”字說。
“山。”果然讀錯了。
“把舌頭放平,不要卷起來,跟老師讀:三 .”我耐心的教他,幫他糾正。
“山。”怎么還是不對。
“三 .”呵呵,我真是“不厭其煩”啊。
“山。”簡直太“頑固”了,我只好請同學們幫忙:“大家一起來教崔一諾讀吧。”
“三 .”大家的聲音很響亮,有的同學還特意把自己的臉朝向他,以便能讓他看清自己的口型。
崔一諾盡力的想把舌頭伸平,用心地看著別人讀的樣子,努力地發出了一個音:“山 …..”哎,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這怎么辦?在這個字上已經耽誤了很多時間,再繼續下去后面的內容就可能進行不完,得趕快想個法子。我突然想到數學上的“ 3”他肯定會說,對,就這么辦。
我伸出三個手指頭,問:“能告訴老師這是幾嗎?”
“三個。”他回答得很干脆。
“對。這個字也讀三,三個的三。”我趕緊抓住這個突破口。“再讀一遍。”
“三。”我的老天,終于讀對了。他高興得笑了,我也如釋重負,趕快接著進行下面的內容。
歡快的小火車又開動了 ……
這個小小的插曲,在帶給我緊張的同時也讓我深切體會到一個道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往往就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突破口,如果我們能及時地找準它,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