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里教學反思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很難形成主體意識,這樣的學習者是很難獲得主動發展的。因此,我為了滿足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如小老師帶讀、小組賽讀、“找朋友”、“愛心使者”,讓他們在特定的情景中擔任角色,扮演角色為學生提供發展展示自我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出示菜園風光圖,此時,教室猶如一片菜園,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紅綠黃紫真好,菜園一片好風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動,讓學生自己參與,自主選擇,自主體會,自主發展。
動,讓學生愉快地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去認識。
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菜園里》教學反思
依據兒童的特點和教材的特色,本著“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蔡老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首先是興趣導入,接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同時充分發揮課件、卡片、實物的作用。最后,運用生活經驗,拓展延伸,從而完成本課的情感目標。我覺得這一堂課,比較成功的做到了以下四點:
一、在趣味中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要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要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因此,上課一開始,蔡老師就設計了參觀菜園,和蔬菜交朋友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認識蔬菜名稱和初步感知這些蔬菜的的特點,詞語卡片和蔬菜實物相結合,使抽象的文字和具體的實物對應起來,增強了識字效果。通過實物、課件演示,了解蔬菜特點。學生在“參觀菜園”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自主探究,感受蔬菜的特點,將認識事物、觀察和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對于“參觀菜園”這種設計很感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在興奮狀態中,學得主動積極。小朋友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蔬菜的名字,并讀準了字音,認識了他們,歡快的氣氛便彌漫了教室,教師教得輕松、愉快,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反復中識字。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因此在這堂課中,蔡老師采取多種識字方法,從讀拼音識字,到去掉拼音識字,從同桌互助識字,到游戲中識字,再到課文中找字——圈出生字寶寶,認字的識記有層次,有梯度,通過這樣反復訓練,學生對字詞的識記得到了鞏固。
三、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母語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應把識字教學置身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從課堂引向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力圖體現這一點。課始,蔡老師就讓學生說說有哪些蔬菜,雖然畫面上有一些蔬菜,也有部分是需要學生聯系生活想出來的。課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跟隨爸爸媽媽去買買菜,認識更多的蔬菜,從而使識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四、依托語言,促進識字。
要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因此,在本課識字教學中,蔡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如:當學生學習了生字“園”,蔡老師就讓他們說說:種著許多蔬菜的地方叫菜園,那么種著許多果樹的地方叫什么?你還知道什么園?(花園、公園、幼兒園、樂園、校園等)由此,學生就明白了什么是菜園。為了讓學生在了解蔬菜特點的過程中,鞏固識字,蔡老師先范說了茄子的特點,“我的朋友茄子又細又長,穿著紫色的衣服,多可愛呀!”當然,蔡老師也并不強迫學生都要按她的句式說話,畢竟,這樣的句子仿說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這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