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里教學反思
菜園里教學反思
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語文。《菜園里》是一篇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課文,在教學設計中,我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課前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到集市上去買菜,認識菜,了解菜。課堂中,我讓學生把蔬菜帶入課堂,在游戲活動中動腦思考,動手摸一摸,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學習語文的樂趣。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大門而來到課堂,教室的天地就更開闊了。”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菜園里》一課前,我讓學生走出課堂,課前跟著爸爸媽媽到菜市場去買菜,認識蔬菜、了解蔬菜。學生在自由時空中遇到新事物、新問題,覺得有趣,不自覺動眼觀察、動手收集、動嘴詢問、動腦思索,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都有差異。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的個性。使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在這樣無拘無束的活動中發展個性,發揮學生主動性,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還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形成最佳的心理響應。在《菜園里》一課的教學中,我特意安排這樣一環節,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蔬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介紹一種蔬菜。觀察蔬菜、讀課文、畫一畫與別人討論。這樣給學生以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在這樣無拘無束的活動中發展個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為了滿足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讓他們在特定的情景中擔任角色,扮演角色為學生提供發展展示自我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菜園里》教學中,我設計找朋友的游戲和說蔬菜的活動。行式多樣: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小記者采訪。這不僅加深對蔬菜了解,更讓學生在快樂情緒中感受到閱讀樂趣,進行認字、說話練習,培養合作的能力。又如把學生買來的菜放在一起,舉行蔬菜展。此時,教室猶如一片菜園,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紅綠黃紫真好看,菜園一片好風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課堂中,我直接將情景生活化,并將教學明顯地分成了認識生活與探究生活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關認知的園地。此時課文所要學習的生詞已不再是一個個陌生的、生硬的方塊字的組合,而是一個個他們急于認識的朋友。當學生們在老師的幫助下,人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了這些蔬菜的名字,并讀準了字音,認識了它們,歡快的氣氛就彌漫了整個教室。
第二個層次則是創設了一個相對自主的學習環境。學生們由看一看、聞一聞以及摸一摸,他們自然明白了更多。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點,不是老師向學生講解的知識點,而是學生們獨自探究的“偉大”成果。學生們通過生活獲得了認知,又通過進一步的認知,明確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語言也在認識和探究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