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本課“灰、迎”等 8 個生字,會寫“河、姐”等 6 個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導學生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4.指導學生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5.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借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識字、讀書。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出示謎語:“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去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你知道它是誰嗎?
學生猜謎,開展討論。
2.課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創設情境,感知課文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兒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觀看動畫課件。
2.組織學生自己讀課文。
(1)巡視自讀情況,發現學生讀課文中的困難,及時解決。
(2)組織學生借助小組互助學習,達到初讀的目的。
(3)匯報學習結果。
三、合作互助,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 8 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字,教師在巡視時記錄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課件再次出現本課要認識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 8 個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效果。
4.鞏固識字,找朋友。
阝 辶 女 丁 扌 皮 夷 可 頁
四、討論交流,整體感知內容
1.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學寫生字,培養習慣
1.出示要求會寫的 6 個生字。
2.組織學生交流筆順。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寫、臨寫。
六、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讀講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第二幅插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再結合課文,說一說。
2.繼續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么?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
理解這一自然段著重領會“長出了兩條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特征“四條腿”“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里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而來。
3.指導朗讀:要讀出孩子問話時那種天真的語氣。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長輩式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試著學學第三自然段,先試說圖意然后圖文對照,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2.體會:“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媽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