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說課稿
四、說學法
教學中,學生看、聽、詠、唱、演等多種感官參與,通過直觀欣賞、配樂朗誦、感知意境、自由歌頌、趣味識字、創新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讀讀、想想、議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智慧。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引趣導讀。猜謎語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語文活動,本課以猜謎語作為開頭,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謎語:頭戴一頂紅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腳登一雙紅鞋子,唱著歌兒伸脖子)當孩子們猜出來以后,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由此引出唐朝的時候大詩人駱賓王,并向學生講述他寫古詩《詠鵝》的原因,通過簡介作者遷移興趣,引入自讀古詩,進而板書課題
二、由畫入境,感知全詩大意,學習生字。
1、首先教師播放動畫,借助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感受,形象感知詩中描繪的景色。看完動畫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同學們,剛剛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更細致的去觀察。讓學生說一說鵝是什么樣子的?它們的脖子是怎樣的?它們的羽毛是什么顏色的?它們的小腳是什么顏色的?它們是怎么游的?并鼓勵學生進行表演。
在這個環節我通過讓孩子們觀看動畫,回答問題,朗讀古詩,使孩子們感知了古詩大意,了解了鵝的樣子、顏色、姿態,感受鵝的美好形象,產生對鵝的喜愛之情,同時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3、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讀:(1)帶拼音讀一讀;(2)組詞讀一讀;(3)當小老師讀一讀……
記:(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一記,如:動作法、聯想法、猜謎法、部件法等;
4、結合圖理解“白毛、綠水、紅掌、清波、向天歌”
三、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教學中我請學生認真聽錄音朗讀體會,在聽完錄音的基礎上,再通過分句跟讀、教師范讀、學生自讀、集體誦讀、比賽讀的形式讓孩子們學會有節奏的朗讀古詩,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
四、課間休息:涂色練習。
詩歌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白鵝玩水的情景。白的鵝毛,紅的鵝掌,清澈的綠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鮮艷的白鵝戲水圖。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動手、涂涂色,激發興趣,寓教于樂,減少了許多繁瑣的講解。同時,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難點。
五、趣味游戲鞏固識字:
學生年齡雖小但好勝心強,我先以“和鵝寶寶交朋友”的游戲激發學生參與識字的興趣,然后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比賽來加強學生對古詩字詞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
六、活動延伸:歌表演《詠鵝》。
音樂能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升華,在本環節我融進了藝術教學,在《詠鵝》這首古詩新唱中,引領孩子進入美麗可愛的大白鵝角色,感受白鵝戲水的歡樂,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詩的意境。
六、課后反思
新課程標準主張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我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和諧輕松、雙向交流、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和學生一起活動,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這樣使學生能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空間里,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從一開始的猜謎語導入,到課中采取的多種多樣的識字形式,以至到最后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都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學生。同桌間的合作,小組中的比賽,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鵝寶寶交朋友”的游戲把鞏固漢字的環節推向了高潮。最后的開放性活動,讓每一個孩子在自我表現的同時,復習了生字,理解了古詩,還鍛煉和發展了想象、表達、創新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