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2》教學片段及反思
師:那我們大家一起來想想,給這篇韻文取個題目,好嗎?
(生躍躍欲試)
生1:我想給它加個“懂禮貌”的名字。
生2:我想讓它叫“三字歌”。
師:為什么這么叫?
生2:因為這則韻文跟我們念過的“三字經”很像,都是三個字三個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
師;不錯,你很會觀察,也很有想法。
生3:我想給它取名為“好孩子”。
師:真不錯,大家給這篇韻文取了那么多好名字,你們覺得哪個名字最好呢?
生(葉健斌):老師,我覺得取“好孩子,人人夸”這個題目最好。課文講的就是怎么樣做一個好孩子。
師:是呀,你們也都想做一個人人夸的好孩子吧。好,我們就把“識字2”這篇韻文取名為“好孩子,人人夸”。(鼓掌通過)
[課堂教學應該是動態的、生成性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文本意義,提出了給韻文加題目的想法。這時,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動腦筋思考,給韻文取個名字。此時,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他們積極動腦思考,發揚了他們的個性。]
【教后反思】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怎么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從以上《識字2》這一課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會質疑,善于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充滿著活力。
(一)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創新
首先,我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讀、敢說、敢問、敢答。如“你們也想讀一讀這么好聽的兒歌嗎?(生:想!)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讀吧!”“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話語,無不在激勵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質疑的環境,孩子們才會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其次,教師少問,鼓勵學生多問。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兩處重點提問──“你從這篇韻文里讀懂了些什么?”和“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