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札記(通用5篇)
聽課札記 篇1
“春天的發(fā)現(xiàn)”是二年級實驗教材的口語交際課。一位普通班的老師以這個為題上了一節(jié)二年級習作研究課。
這節(jié)課中體現(xiàn)出一些好的習作理念值得稱道。
一、 走出課堂四十分鐘
課前老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發(fā)現(xiàn)春天,去感受春天,去體驗春天,把習作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言為心聲,學生只有切切實實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她才會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有了這種發(fā)現(xiàn)和體驗的快樂,表達的愿望才會激發(fā)出來。
二、 走進春天的語言世界
教師設計了一個課前的“開心詞典”活動,學生搜集很多描寫春天的詞語和句子,抄在開心詞典上,上課時,老師讓學生充分交流開心詞典上的詞句,“春風拂面;花紅柳綠;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學生收集的詞句相當豐富。昨天在和自然的親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這些詞句中又一次領略了春的美好。
三、 走進學科融合的新境界
“詩畫同源”,確實繪畫和寫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繪畫和寫作都需要觀察,選材,構思,布局,都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到自然中去觀察春天之后,讓孩子先把自己觀察的春天畫下來,這為學生的說話提供了一個憑借,降低了寫話的難度,畫的過程已經是學生把自己觀察所得進行思考、表達的過程,眼中景已變成心中情傾注在畫筆上。一幅幅色彩明麗的圖畫描繪出了孩子們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可以說是用語言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說話變得有趣了,變得不那么困難了。
這節(jié)課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1、 不要過多早給孩子功利思想的影響
聽老師的開場白:“昨天我們一起去參加了向日葵文學社的第一次活動——親近自然,今天是我們班文學社的第2次活動,你想成為文學社的一員嗎?只要成為社員,作文老師可以當面批改,好文章還能推薦發(fā)表,有信心嗎?”成為文學社員,好文章還能推薦發(fā)表這樣的話語功利性太強,寫作文是為了發(fā)表嗎?作文能發(fā)表對激發(fā)孩子的習作興趣當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激勵學生學習不要直接用這種功利的東西去激發(fā)。二年級孩子剛接觸寫話,應該讓孩子感到寫話就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是很快樂的事。從小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讓他真正從文學社的活動中享受語文的樂趣,習作的樂趣。
2、 教師要與學生融為一體
教師精心設計了一些導語 。如:楊柳綠千里,春風暖萬家 。春天剛剛來的時候,腳步輕輕,若隱若現(xiàn),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語言確實很美,但是感覺和學生有距離,教師說的時候像在背臺詞,沒有和學生自然交流的感覺,因而缺乏童趣,師生沒有融為一體。學生小組同位交流的時間較充分,教師只是眼觀全班的情況,沒有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共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那么怎能根據課堂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呢?
3、 學生的發(fā)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雖然課前學生去親自體驗了春天,但是從學生的發(fā)言來看,多數(shù)學生談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從書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師的語言創(chuàng)設的交流氛圍有關,沒有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發(fā)現(xiàn)的春天,另一方面,過早地交流積累的好詞佳句也起了一個不好的導向作用,學生以為只要用上那些詞語,說的像那些句子一樣就好了,而不是說自己看見的,感覺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靈的自然流露。我想,學生在說自己發(fā)現(xiàn)的春天時,不要給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讓他暢所欲言昨天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會與眾不同。在大家充分說的基礎上,再交流好詞佳句,引導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調動。童真,童趣才會顯露無遺。
聽課札記 篇2
聽課札記 《徐悲鴻勵志學畫》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shù):86
by 小蔣老師 發(fā)表
教例:《徐悲鴻勵志學畫》
師:徐悲鴻了勵志學畫,那他立下了什么志向呢?
生: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師:(出示該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師:哪徐悲鴻為什么會立下這志向呢?你能說說嗎?
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回答得很對,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誰愿意上來演一演這一情節(jié)。
兩名學生表演,但明顯對文字的挖掘不夠,學生并沒有把外國學生的傲慢,徐悲鴻的奮發(fā)圖強表演出來。
上述案例不由讓我想起那句經典的廣告詞“不看廣告,看療效”。它其實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療效才是人們選擇藥物的關鍵。同理當我們在課堂上設計我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首先就要考慮它們是否有效。有效課堂應該是每一位語文老師追求的目標。在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和評價是遠遠不夠的。當學生在朗讀中出現(xiàn)問題時,正是我們老師介入的最佳時機,如學生在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就要抓住 “很不禮貌、沖著、別以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詞來指導學生讀出外國學生的傲慢,欺人的語氣,從而體會當時徐悲鴻的心情。很是可惜在這里老師并沒有引導學生去很好的理解,只是草草一讀了之,從而喪失了一個很好的指導學生挖掘文本的機會。以至于最后的表演也就成了一種形式,學生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也就體會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有效的課堂教學也就根本談不上。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聽課札記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16
《趕海》聽課札記
昨天有時間聽了一節(jié)掛牌課,是三年級戚老師執(zhí)教的《趕海》。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課文內容淺顯,語言生動活潑,是一篇深受學生喜愛的課文。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對于掛牌課,戚老師作了一定的準備,使用了常規(guī)教具小黑板,把重要的句子抄錄在上,便于上課時指導學生“圈、劃、點”。整節(jié)課上戚老師也很投入,并且充滿了一定的感情,體現(xiàn)了一位好老師的基本素養(yǎng)。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本課是第二課時,在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一些詞語過后,戚老師能抓住課文重點段落(第3節(jié))組織教學,并緊扣一個“趣”字,可謂重點突出。同時在重點段落教學完后,也兼顧了課文開頭和結尾兩節(jié)的內容,滲透作者“熱愛大海”的思想感情。對于重點段落的教學,戚老師能貫徹新課程理念,給學生閱讀的自主權,讓學生在“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事情上互相就自己感興趣的事進行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戚老師也很重視閱讀理解后的朗讀訓練,這對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很有幫助的。
從本課的教學情況看,還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第一,老師能從“鬧”入手,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趣”味。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戚老師在課開始,為了把“趕海”這件童年的“趣”事激發(fā)出來,抓了一個“鬧”字。“你從這個鬧字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很快能領悟到了是指作者“很想去”。教師繼續(xù)追問:“你平時有沒有鬧過?”這一追問,意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進而體會“鬧”的更豐富的含義——這個指導思想是正確的。這個“鬧”是孩子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而慣用的手法----“哭鬧、吵鬧、耍賴”等等。但接著戚老師繼續(xù)讓學生講講自己有沒有和父母鬧過,為了什么事而鬧的,這個引導我感到偏了一點,有游離課文的感覺。我想如果教師在這里讓學生演一演“我”
和“舅舅”是如何“鬧”的——那么就更貼近課文,效果或許會更好。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第二,老師能抓住嘆詞,體會句意,感受“趣”味。
課文中有許多重要的句子,其中有這樣四句話:“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邊一個小伙伴,正低著頭尋找著什么。”“咦,怎么我的腳也癢的?”“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這四句話還是課后的練習,要求體會句中含者的情趣。戚老師在備課時注意了這一點,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能穿插結合,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對“嘿、哎、咦、哦”四個語氣詞的指點,戚老師不僅讓學生說說它們所含著的意思,更能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使學生在悟中讀、讀中悟。這個方法戚老師還有運用,如課文中對“摸海星”這趣事寫得很簡潔,老師問“你覺得摸海星簡單不簡單?”學生以為很簡單,此時老師通過對“摸呀摸呀”這個詞語的朗讀點撥讓學生再次體會,學生恍然大悟,其實摸海星也不簡單呢!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第三,老師要能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趣”是據于作者的“情”。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這篇課文寫的是童年“趣”事,但如果僅僅停留在對“趣”字的理解上,這是不夠的。“趣”從何來?我以為是從“情”中而來。在作者的眼里,“海”是最讓我記憶和留戀的。如果課文單是寫趣事,那么課文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是完全可以刪去的。但是作者還是二次寫了“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其用意一目了然。由第1節(jié)中的“唱”到最后一節(jié)的“哼”,感情有了升華。“哼”是在我趕海后滿載而歸時的特定情感——陶醉在對“海”的情感里了。對這兩個字是否可以“挖”一下?
再說課文中的那四個含有嘆詞的句子,在教學時除了要理解“嘿”是表示“高興”,“咦”是表示“好奇”等,更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并展開想象,體會我當時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即要見“樹木”——課文中的幾件趣事,更要見“森林”——幾件事背后作者所表達的對大海、對生活的“情”。不然,被大螯夾住了手,痛得“哎喲”一聲叫起來,怎么也不可能讓人感到是有“趣”的。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所以如果關注了“情”這條線索,知道是因“情”而生“趣”,那么教學設計中還可以增加一些環(huán)節(jié),象文中的“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等句子我們就可以反復朗讀,推動課堂氣氛,這樣或許課堂更出彩。
第四,老師要善抓機會,利用板書進行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戚老師的板書是這樣的:
追浪花
趕海 趣 摸海星
抓螃蟹
捉大蝦
這個板書的整體思路是對的,它展示了課文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同時告訴我們“趕海”就是指在大海退潮的時候,人們都到海灘邊去“摸海星,抓螃蟹、撿貝殼”等的活動。老師在概括出“追浪花”這件趣事后,對學生提了一個閱讀要求,請大家自由閱讀自己喜歡的“趣事”,并把幾件有趣的事用“追浪花”這樣的詞語概括出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環(huán)節(jié)。我猜想老師的意圖是要訓練學生推敲用詞,為日后作文中準確用詞打基礎的。但在板書的時候老師卻沒有表現(xiàn)出這樣的意識。
應該預見學生可能會用同一個“捉”或“抓”,這都對。老師也可以“故意”用同一個“捉”或“抓”板書。接著就可以引導學生來讀書,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推敲”出究竟應該用哪個字更合適。課文中說“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那么這里用“擒螃蟹”好象最有說服力。課文中說“我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那么這里用“捏大蝦”或許最可取。雖然只是兩個字的訓練,但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讀書概括能力都會得到充分訓練。這樣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也就告訴了學生“概括”有時是“有依據”且可在課文中尋找的。日積月累,學生讀課文的能力會大大增強。
還有,“追浪花”是否可以和“摸海星”這些事情相提并論?如果不能,那么還是不要板書出來。因為“追浪花”不屬于人們“趕海”時必做之事,它只是作者被美麗的大海所激動時的單純的“撒歡”罷了。我設想了這樣的板書:
摸海星
趕海(趣) 擒螃蟹 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情)
捏大蝦
以上所說僅是個人的不成熟看法,也許還有錯誤,請戚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辯正。再次謝謝戚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這節(jié)課。
聽課札記 篇4
今天聽了胡老師《少年旅行隊》一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點,第一是教師對教材特點的把握比較準確。這是一組散文詩,它由《出發(fā)》、《老師》、《小紙船》、《《標本》、《旅行者之歌》五首詩組成。上節(jié)課學習了第一首《出發(fā)》,這節(jié)課學習其他四首。這幾首散文詩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的聯(lián)系,短小精巧,富含詩意哲理,給人以啟迪,令人從中品味出詩意。教師緊緊抓住散文詩的特點,放開讓學生自學這幾首詩,通過總結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時去品富有詩意的句子和蘊含哲理的句子。學生自學的方向很明確,也教給了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普遍的方法。第二是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好,特別是隨時 做筆記的習慣,無需老師提醒,學生能辨別什么時候該記,記什么。這非一日之功。第三是讀生活是老師這一部分時,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學生并不一定懂得生活中的萬物如何為師。借用文中三個問句來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那么這些學問如何成為自己的認識呢?生活中的事物怎么來當我的老師呢?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學生認識到“可以給我們學習的機會”“激發(fā)我們探索的愿望”“帶回來去研究”等,教師小結“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學生也許不能全明白,但是從學生急忙記錄的情景看出孩子們是有所感悟的。
感覺不足的一是胡老師自己在反思里說到的關于記憶的箱子里裝些什么。文中說了把那些珍貴的、有價值的東西裝進去,不要裝無用的東西。我覺得這里著力點方到正面的有價值的珍貴的上面,引發(fā)學生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知道了那些美好的珍貴的東西,它的反面無用的無需說也能意會。語文教學還有“隱義性”,“文無達詁,詩無定解”。特別是散文詩這樣的文體,不是什么都需要講透的。由此第二個不足是散文體應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讀,去體悟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去體會詩中蘊涵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去豐富散文詩留下的想象空間。
另一位老師琳子的設計和反思很精彩!關于兩個拓展,我想談點自己的看法,開課由學過的詩歌<少年>導入,不錯,喚起知識儲備,激起閱讀期待.但是結尾的<少年中國說>,感覺有點突兀,與本詩風格相差太大.這樣的散文詩的課堂應該是有一種悠遠的意境,而不是慷慨激昂的豪情.
還聽了六年級另一位教師上的這一課.這是位剛調入的教師.總的感覺教師的基本功很不錯,課堂語言精練,調控能力強。主要問題是教師還放不開,每一節(jié)詩幾乎都是平均使用力量,引導學生去體會,其實課文比較`長,而且每首詩結構相似,中心主題相同,教學時應有所側重,根據詩歌本身特點,有的以讀為主(如小紙船),去想象詩歌的意境,有的以品味語言為主,(如旅行者之歌)去感受詩歌的哲理等,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疲勞。
聽課札記來自第一范文網。
聽課札記 篇5
這是一年級下冊《月亮的心愿》一課的部分實錄。
師:讀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媽媽。
師:從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媽媽?關心媽媽?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生:她不去春游了。 師:她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
還有一些老師的問題:此時窗外的月亮會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著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嗎?……
這不像是一年級的課,像中高年級的課文分析。一年級的課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有沒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讀出作者寫這些話含著的感情。孩子剛剛認了十幾個生字,讀一遍就要談出自己的感受,多難為孩子啊。執(zhí)教老師說:“但是學生說得出來。”是的,有個別學生說得出來,大多數(shù)孩子呢?他們能把課文讀通就不錯了,過高的要求只會令他們望而卻步。想想我們,如果一篇文章有十幾個生字,內容比較深,能讀一遍就有感受嗎?何況小孩子呢?不要用那些無用的分析磨滅孩子愛讀書的天性了。
那位老師不解地問:“那不提問,怎么讀呢?”不提問就不知道怎么指導讀書了,確實是一部分老師中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老師沒有以前分析的老框框,但是怎么讀,卻很模糊,課文都是泛泛讀讀,這樣又走了另一個極端。
“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yǎng)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結合對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xiàn)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崔老師的這段話對我們實驗教師應該很有啟發(fā)。下面我想以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為例來談談在教學中以讀書為主線的閱讀過程怎樣進行。
一讀,讀正確:
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小熊維尼迷路了,它家就在北方。小朋友,你們愿意幫助它嗎?”熟悉的動畫片中的主角和幫助別人的快樂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饒有興致地自由讀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互相讀課文,正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讀書主要是讀正確,字音讀準,不掉字,不添字。
二讀,讀通順:
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讀的:“課文中編輯叔叔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哪些像指南針一樣能辨別方向的好朋友呢?默讀課文,思考。然后最喜歡哪個好朋友就找到相關的段落多讀幾遍,再讀給小組同學聽。這一次讀,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并互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直至把課文讀通順,流暢。
三讀,讀懂:
就是要讀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對文章的理解,雖然是低年級,這一步必不可少,否則就會走入泛泛讀讀的誤區(qū)。這一步不是分析課文,而是根據課文具體情況,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幫助學生去感悟語言。
看這位老師怎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課文讀順了,現(xiàn)在能幫維尼找著回家的路嗎?”老師這里有一幅圖,中午的太陽當空照,誰來找一找維尼的家在哪個方向?語言文字化作生動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
“老師現(xiàn)在就是維尼熊,誰告訴我怎么回家呀?”學生興致勃勃,爭著告訴維尼熊怎樣根據太陽和樹影找到北方。課文的語言在這樣的交際運用中內化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
四讀,讀出感情:
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感情,學生在前面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得了情感體驗,對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漸讀出感情并熟讀成誦。這位老師是這樣推波助瀾,把學生的感情推向高潮的:“我們的維尼終于到家了,它給我們的太陽公公寫了贊歌,我們來拍手唱一唱:太陽公公住半空,東西南北都精通,中午它就指南北,早晚靠它辨西東,要是迷路別害怕,看看太陽老公公。再讀課文,學生的情感體驗應該又有提升。讀出感情就是發(fā)自內心的獨特體驗了。
(選自作者《走進課堂 傾聽教師與學生的聲音──實驗教材(雙冊)聽課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