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教案(通用4篇)
《童謠》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是根據小班音樂游戲《三條小金魚》改編而來的。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缺少與小伙伴一起游戲的集體活動,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明顯展露,既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現在用兒歌讓幼兒體驗有朋友,與朋友在一起的開心與快樂,以促進幼兒團結、友好,喜歡集體生活。
【教學童謠】
童謠:小金魚一條小魚水里游,孤孤單單在發愁,兩條小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許多小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
【目標預設】
1.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兒歌。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理解詞:孤孤單單。
2.通過兒歌,知道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快快樂樂的在一起。
3.能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體驗音樂的快樂和美。
【活動準備】
1、三只金魚缸(分別放一、二、許多金魚)2、音樂《小星星》
【活動重點】
學會并理解童謠的內容。
【活動難點】
在學會童謠的基礎上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位小客人,(出示圖)是誰呀?(小魚)(發出嘆氣聲)師:你們聽到了什么?(嘆氣聲)是誰在嘆氣呢?
2.師:是誰呀?它為什么嘆氣呢?(請小朋友說一說,幫助幼兒理解詞:孤孤單單)3.師:你想讓小金魚快樂起來嗎?怎樣幫助它呢?(請小朋友說一說)4.(出示兩條小金魚)師:瞧!老師幫它找到了好朋友,現在有幾條小金魚了呀?想想看,它們會怎樣呢?(請小朋友說一說)5.師:你們還想幫它們找朋友嗎?
(出示許多小金魚)師:瞧!這里有幾條小金魚呀?(許多)許多小金魚在一起會怎樣呢?(請小朋友說一說)(豐富詞匯:親親熱熱、快快樂樂)(評:在這一環節中我用故事情景法描述了一條魚,水里游,孤孤單單在發愁,兩條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三條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的情景。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都在我的預設當中,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被我高低起伏的語氣吸引住了)二.欣賞兒歌《小金魚》
師:小朋友說的真棒!老師把你們剛才說的編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好嗎?
1.教師完整朗誦一遍。
師:你聽到兒歌里說了些什么呀?(請小朋友說一說)2.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也來讀一讀剛才自己編的好聽的兒歌,好嗎?(幼兒邊看實物邊進行朗誦兒歌)3.根據兒歌進行表演。(加以動作,鞏固幼兒對兒歌的理解)(評:主要是引導幼兒與同伴愉悅的玩音樂游戲,體驗游戲的快樂,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表演,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表情和動作表現“一條魚孤單、兩條魚、三條魚在一起快樂做朋友”的意境。從而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體驗音樂的快樂和美。)三.教師小結。
1.師:小朋友,你們看,許多小金魚在一起多快樂呀,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有爸爸、有媽媽,親親熱熱到在一起,好幸福呀!
2.師:你們想不想扮演小金魚呀?
師:小魚寶寶,你們找到好朋友了嗎?我們一起去玩吧。(聽音樂《小魚游》)(評:這個環節是活動的延伸,讓幼兒體驗有朋友,與朋友在一起的開心與快樂,以促進幼兒團結、友好,喜歡集體生活。)【教學反思】
《小金魚》這是一個相對擬人化,生活化的兒歌。我們每個人都會結交朋友,與朋友在一起。兒歌通過小魚在水里找朋友的事件,讓孩子們知道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快快樂樂的在一起。提升了孩子情感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得最為積極主動。因此,將游戲作為幼兒教學活動的載體來為兒歌教學服務,就可以讓幼兒輕松學習、快樂感知。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利用小魚的身份,以游戲化語言和夸張的表情,肢體語言的演示來吸引幼兒,加深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在教這首兒歌時,我采取了以動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動環境和游戲形式結合,在活動中創設了許多讓幼兒“動”起來的機會,以延長了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讓幼兒對模仿小魚的動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力求讓幼兒“動”起來,一心想完成預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學流程。
《童謠》教案 篇2
我講授的內容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中的《童謠》一課。本課是一節以音樂為側重點的藝術課,將知識性、趣味性貫穿了整個教學環節,體現了藝術課的課程理念。我把《童謠》的整體設計思路分為三個方面:說課-------教案---------反思
《童謠》的說課部分
歌曲《童謠》如其歌名一樣,內容單純稚氣,饒有童趣;旋律平穩流暢,樸實無華;歌詞富有故事情趣,深受學生的喜愛。從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來看,可分為兩課時完成,我上的是《童謠》的第一課時。結合童謠這一充滿童趣的內容來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富有情趣的教學環節,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民主、平等、共同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與動、感受與體驗中積極地上好本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趣味性的導入繼續鞏固豎笛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和《吉祥三寶》。
2、通過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并從中了解、體會童謠的質樸、稚氣的特點。
3、掌握節奏型并學習歌曲《童謠》。
4、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創編活動,并通過說、唱、演等形式來表現童謠,從而更深刻地了解這一體裁。
教學重點:通過游戲、師生互動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從而了解和認識童謠這一體裁的特點并學習歌曲《童謠》。從本課的內容入手,童謠是孩子們頗為喜愛的一種體裁,那么在學習本歌之前,就要先明確童謠的意義及特點,也就是所謂的一個由表及里的深入過程,當然在學習本歌的過程中,進行聆聽和感受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畢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基礎。
教學難點:在學會本歌曲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編表演童謠的實踐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表現和創造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其個性和創造才能,從而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根據本課的內容我將此項定為了教學難點。
教學展開和教學策略的設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互動、趣味性的常規練習。通過師生互動、唱歌式的師生問好為本課的開端,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趣味性的聲訓練習(小花貓、小青蛙等唱歌……)的加入,也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本課的開始就感受到了音樂的樂趣所在。
2、復習環節。從結合趣味性的聲訓練習入手,引出了小羊并以它給學生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吹奏豎笛曲”為內容進行 拍樂曲的復習。
3、導入環節。我以小羊給大家帶來的第二個問題“你們知道什么是童謠嗎?”為切入點直接過渡到下面的教學環節。
4、新課教學環節。
①通過師生互動的游戲“找朋友”和“丟手絹”幫助學生來真正的認識“童謠”這一體裁。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童謠。
②引入多媒體,讓學生看有關歌曲《童謠》的圖片,并發揮想象力講這個童謠故事,隨之導入對歌曲的學習。
③初聽歌曲《童謠》(結合動畫圖片);復聽(拍手,感受其節拍);結合童謠“找朋友”的詞引入對本歌節奏型的掌握,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又快又扎實。
④熟悉歌曲旋律,以游戲(模唱旋律及接龍模唱的形式)展開,并進行歌曲范唱,讓學生在聽、自學中完成對歌曲的學習。
5、鞏固環節。通過獨唱、接龍演唱等形式來展開,既注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注重了全體學生參與的重要性;此外通過欣賞改編的童謠故事《狼來了》再次感受童謠的特點。
6、創編環節。引用多媒體,以小羊設計的“小小音樂家”的形式導入。這一環節是學生在掌握了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既是一個再鞏固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里我先讓學生用給出的“蜜蜂”的童謠進行演唱的改編(以小組或個人形式),這可以說是一個引導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創編(可再續歌曲《童謠》的故事情節),可用說,唱,演的方式來展示。
7、總結并以鼓勵性的話語來鼓舞學生,“相信你們一定能用自己智慧創編出更多更好的童謠,成為一個個名副其實的小音樂家……”
《童謠》的教案部分
一、 教學目標及要求
1、通過趣味性的導入繼續鞏固豎笛曲( 拍)《我有一只小羊羔》及( 拍)的《吉祥三寶》。
2、通過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并從中了解、體會童謠的質樸、稚氣的特點。
3、掌握節奏型 ;學習歌曲《童謠》。
4、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創編活動,通過唱、說、演等形式來表現童謠,從而更深入了解這一體裁。
二、教材分析
《童謠》就如其歌名一樣,內容單純稚氣,饒有童趣;旋律平穩流暢,樸實無華,歌詞富有故事情趣,易于學生所接受,而且童謠的特點即從孩童的視角來選取題材,并以他們天真樸實的語言來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既富于想象,也充滿生活氣息。
三、教學重點:了解認識《童謠》這一體裁的特點;用聽唱法學習歌曲《童謠》。
四、教學難點:在較好地進行歌曲演唱的基礎上,發散學生思維,進行說、唱、演(童謠)的實踐創編活動,以更深地了解這一體裁。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電子琴、錄音機、豎笛、手絹、頭飾。
六、教學過程:
1、師生互動、唱歌式師生問好,趣味性的聲訓練習。
(聲訓) 555 34|5—|66 54 |3—|15 55 |54 32|5 3 |1—||
可愛的 小花 貓 來呀 來唱 歌 喵喵喵喵 喵喵 喵喵 喵
(小綿羊、小公雞、小青蛙、小花狗、小鴨子)
2、出示課件,引出“小羊”,以小羊提出的問題為線索,進行豎笛吹奏練習《我有一只小羊羔》和《吉祥三寶》。
3、導入本課:以小羊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什么是童謠?”來導入。
4、本課教學:
①進行“找朋友”和“丟手絹”的童謠式的游戲(師生互動)。
②分析、了解童謠的含義及特點。童謠是流傳于兒童中的歌謠,通常為孩子在游戲時聽唱,它充滿孩子童趣的天真、純樸,可通過說、唱演等形式完成對童謠的改編。
③ 結合平時的活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童謠。
④看圖(多媒體)講童謠故事。
⑤初聽歌曲《童謠》(看圖);復聽(輕拍手,感受其節拍)。
⑥學習本課歌曲:
節奏的熟悉:(引用找朋友的童謠)
以游戲(用模唱旋律及接龍模唱)的形式熟悉本歌的旋律。并隨教師的范唱輕聲跟唱本歌。
5、鞏固創編:
①分組、接龍演唱等形式鞏固歌曲《童謠》。
②創編活動的展開再次扣住童謠主題。
a、根據表演新改編的童謠故事《狼來了》的形式再次感受童謠的天真、純樸的特點。
b、給詞《小蜜蜂》----借用《童謠》的旋律演唱
c、自創童謠(形式可以分讓 學生自創或再續歌曲《童謠》的故事情節)。
d、展示環節
七、課堂小結
《童謠》的反思部分
從對本課教學活動的實施及教學效果來看,按要求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來談一談反思及感想:
1、互動、趣味性的常規練習。
唱歌式師生問好后(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小動物的歌吧。”同學們便邊拍手邊做動作進行愉快的演唱。從這一環節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輕松、自然,愉快的歌聲中開始了這堂音樂課,營造了一個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2、導入豎笛的吹奏
(師)“同學們,你們的歌聲真美啊,看一看把哪個小動物都吸引過來了?”(聽羊叫的聲音)出示課件羊。(師)“今天小羊也要和我們一起來上這節音樂課,你們歡迎它嗎?”(生)“歡迎”(師)“而且小羊還給我們帶來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歌曲,你們想不想聽?”(生)“想”(師)“可是小羊卻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問題想考一考我們班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信心?”(生)信心十足的“有”。出示第一個問題(能為我吹奏一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嗎?)……這樣便很自然地引入到豎笛吹奏練習這一環節中來了,而且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也十分集中,積極性也很高,吹奏的表現也很出色。達到了欲想效果。
3、本課的導入
隨著吹奏的結束,仍圍繞著小羊的第二個問題展開“你們知道什么是童謠嗎?”
(師)“老師想和你們一起來做兩個游戲,相信通過游戲,你們一定能對童謠有一個認識和了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和學生玩 “找朋友”和“丟手絹” 的游戲,啟發了學生并讓學生自己進行了總結。有的說是“小時候唱的歌”有的說是“小時候說的歌謠”……總之大家對它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時我便點題式的進行了總結,童謠是流傳于兒童中的歌謠,通常為孩子在游戲時聽唱,它充滿孩子童趣的天真、純樸,可通過說、唱演等形式完成對童謠的改編。并直接過渡到看圖講童謠故事的環節。從上面的這一環節看,我認為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在學生喜愛的游戲中,我能夠和學生融為一體,通過玩的形式來認識一個新的知識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并形成了師生積極互動的場面。
4、歌曲的學習環節
首先讓學生看圖講課件出現的童謠故事,由于故事情節也比較簡單,學生們講得也不錯。隨之導入的就是聽歌曲《童謠》(初聽看圖,復聽輕輕拍手),在接下來的學習節奏的環節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童謠詞,然而這個過程有點煩瑣了,因為對于學生來講掌握這一節奏是很輕松的。另外我在模唱旋律這一環節也存在著這一問題,似乎有著怕學生不會的心理,其實學生這時已經掌握的很到位了。在填詞的過程中,我以聽唱法讓學生進行自學,通過接龍式的游戲演唱來看,學生也很好的掌握了本歌的演唱。
5、創編環節
這一環節我仍以小羊設計的“小小音樂家”的形式導入,顯然是在掌握的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既是一個再鞏固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從用童謠的旋律唱蜜蜂這一歌謠的情節上看,學生的表現是很出色的。在下面的創編環節中,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開動自己的腦筋進行創編,有的學生以個人為單位的方式進行了創編童謠的展示(說、唱、演),有的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了展示,部分同學表演得還很出色,但是在這兒,我認為我的評價語言還不是很到位,例如,有一個小組扮演大灰狼和小羊的同學演得非常的逼真,而我這時沒有抓住機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這就是表演藝術,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以鼓勵性的語言結束了這節課。
總之,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繼續努力學習并探索好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尤其是在課堂語言評價上,我會更加注意豐富自己的評價用語,并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進一步搞好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活動。
《童謠》教案 篇3
課題:童謠
第1課
教學內容:1、歌曲:《童謠》學唱
2、綜合訓練2
教學目標:采用以聽唱為主的方法學習本課歌曲(一個降號的調),繼續加強“流動的do的首調概念。
通過實踐和比較,進一步感受2/4、3/4、4/4三種拍號的節拍特點。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感受2/4、3/4、4/4三種拍號的節拍特點。
教學手段: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同前節
二、綜合訓練1
1、教師請學生說出2/4、3/4、4/4的含義以及強弱規律。
2、把全班分為三組,分別按拍號和節奏口讀音節,要突出強拍上的重音。
3、三個聲部依次進入,最后構成三個聲部。
各組派一個人為代表,在黑板上寫出各拍號的節奏。(教師訂正)
三、學唱歌曲:
1、導入:
請學生唱出小時候所唱的童謠,今天我們也來學一首《童謠》
2、聽錄音范唱,請同學們跟著哼一哼。
3、教師視唱曲譜,請學生說說do的位置在那?(這就是一個降號的調,我們以后會學到,do在五線譜上是可以流動的)
4、集體視唱曲譜。
5、有節奏的朗讀歌詞,
跟琴演唱歌曲《童謠》
四、聽音樂下課
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第2課
教學內容:1、歌曲:《童謠》歌曲處理
2、綜合訓練2
3、欣賞:天黑黑
教學目標:感受“童謠“這類民歌質樸、稚氣的風格特點
教學重難點:學唱歌曲
教學手段: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同前節
二、歌曲處理:
1、集體演唱歌曲《童謠》
討論:應該用什么樣的力度、速度、情緒演唱。
按討論的練唱
2、教師指導:
歌曲旋律平穩流暢、節奏寬松,唱時要做到氣息均勻、連貫,不要有過多的強弱變化。(練唱)
三、綜合訓練
1、教師將書上的兩條旋律分別彈一彈。
2、教師隨便彈奏其中一條,請學生說出教師彈奏的是哪一條?
四、欣賞:天黑黑
1、導入:我們學唱了一首《童謠》,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童聲合唱。
教師介紹《天黑黑》:《天黑黑》是一首流行于中國臺灣北部和閩南一帶的民歌。雖為童謠,但深受人們喜愛,被大人、小孩廣為傳唱。
2、初聽樂曲,請學生跟琴唱一唱。
3、復聽,請學生說說這首歌曲講了什么?
4、完整復聽,完成聽聽想想。
聽音樂下課
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童謠》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童謠”是流傳于兒童中間的歌謠,以兒童的視角和語言來描述對事物的認識,大多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的觀點和感情,形式活潑,用詞簡練、韻律響亮,有兒童自編的也有成年人的擬作。童謠充滿孩子童趣的天真、純樸、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學生通過學習童謠鞏固學過的各種音符和節奏,并且掌握簡單創編童謠的方法。針對四年級的小學生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喜歡玩,愛唱愛跳,活潑好動的特點,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根據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將音樂基礎知識、技能技巧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方法、示范法,現代化多媒體演示法、互動法、自主探究法、參與創造法等教學方法,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體驗的音樂學習氛圍,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學生感受、體驗、探究、創造等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的。指導學生運用的學法有:表演法、練習法、欣賞法等。通過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使學生在輕松、活潑、興奮、愉快的狀態下,進行自主的音樂學習,提高審美情趣。
課型:綜合課
教學內容:
一、發聲訓練
二、f大調音階學習
三、學唱新歌《童謠》及處理
四、表演創編童謠
教學目標:
一、通過發聲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和習慣,并培養學生良好的氣息支持為歌曲演唱作準備。
二、通過f大調音階學習,是學生加強“流動do”的音調概念。
三、通過歌曲演唱及游戲,使學生感受“童謠”這類民歌質樸、稚氣的風格特點,并懂得愛護小動物的道理。
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表演、創編童謠,通過“說”“唱”“演” 等多種形式表現童謠。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共同完成活動的過程和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一、f大調音階了解,了解“流動do”的音調概念。
二、用多種形式感受、了解“童謠”的民歌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
聽唱法、啟發式教學方法、示范法,現代化多媒體演示法、互動法、自主探究法、參與創造法
教具:鋼琴、音階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在音樂中問好。
二、發聲訓練:
1、哼唱《搖籃曲》,要求:哼唱時,下頜骨張開,嘴唇微閉,加上鼻腔哼鳴,可以用手摸耳垂后,檢查下頜骨是否打開。
2、發聲練習:2 2 2 2 2 | 3 3 3 3 3 | 5 0 5 0 | 6 - ||
要求:節奏輕快有彈性,舌尖靈活不僵硬,用急吸急呼的氣息,小腹有彈性地進行擴張運動。
三、f大調學習
1、復習g大調音階:學生拿出“手指五線譜”,跟琴模唱g大調的音階,記住先找準“do”的位置(二線)。
2、由g大調引出f大調:讓學生了解g大調是一個升記號的調,而f大調是一個降記號的調,調號不一樣,do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使學生進一步懂得五線譜上的每一個位置都可作“do”。
板書:
f大調: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3、學生找出f大調中“do”的位置(第一間),然后用“手指五線譜‘跟琴模唱,邊唱邊用手指出該音相應的音階位置。
4、板書歌曲中兩條旋律片斷,學生視唱,并說說它們區別與聯系。
1)2 2 | 3 5 3 2 | 1 . 3 | 2 - ||
2)2 2 | 3 5 3 2 | 1 . 2 | 1 - ||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g大調是一個升記號的調,而f大調是一個降記號的調,調號不一樣,do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使學生進一步懂得五線譜上的每一個位置都可作“do”。并在練習中以加強對f大調的實踐學習。)
四、學唱新歌《童謠》
1、導入:請學生說說自己小時候所知道的童謠,(課件展示”童謠”資料)
2、教師講述“童謠”這類民歌的特點:從孩童的視角來選取題材,以天真、樸實的語言來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內容單純稚氣,饒有童趣;旋律平穩流暢,樸實無華,通常為孩子在游戲時聽唱,有時也用作哄孩子入眠的催眠歌。
3、今天我們也來學一首《童謠》初聽范唱,請同學們跟著哼一哼。問:歌曲屬于音樂中哪一類?(民歌)
4、分段拍擊歌曲中節奏,注意附點音符的復習。
5、用聽唱法學會歌曲,學生能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特別是一字多音的地方,要唱得連貫、流暢。
6、學生根據民歌的特點(質樸、生動、短小),分組討論處理歌曲,應該用什么樣的力度、速度、情緒演唱:歌曲旋律平穩流暢、節奏寬松,全曲易用從容的中速歌唱,唱時要做到氣息均勻、連貫,不要有過多的強弱變化,以符合“童謠”的特點,襯詞與前后4小節連成一起的句法形成對比,應唱得稍有彈性,好像是在提醒羊兒注意提防惡狼,并為它們鼓勁。
7、學生按討論的練唱幾遍。
8、復習2/4拍的律動:● 強(可拍手)○ 弱(可拍腿、拍肩獲攤手)
9、學生隨音樂律動,比一比誰的律動最符合音樂節奏,最有創意。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觀感受歌曲節奏與情緒。)
五、表演創編童謠
1、(師)學習了童謠這首歌,你們還想不想多了解、學習其他童謠?
2、教師講解活動規則: 首先請同學們自己推選出8名評委,評委必須是能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則的同學,然后開始進行比賽。比賽規則:學生分成4組,每一組挑選一個童謠,然后組員一起討論,學習這首童謠,可以設計各種方法來表演童謠也可以進行改編或創編;時間到了以后,請每組派代表到前面表演,創編的同學一起齊聲朗讀本組改編或創編的童謠,最后評委投票選出優勝組。
3、學生分組挑選童謠進行討論、創編。
4、學生分組展示、表演。
(設計意圖: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在音樂課中,主動參與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學生通過活動學習到了不同類型的童謠,從“分組討論” 到“創設環境” 到“表演展示”體現了學生創造的過程,由教師教授到從旁指導再到學生自己表演,整堂課體現了教師“教”“扶”“放” 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在創新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而且,本課的音樂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群體性的活動,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對群體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本課的音樂活動重視了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集體合作學習童謠、創編童謠、表演童謠這些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六、小結
同學們今天的收獲特別大,知道了好多有意思的童謠,還自己創編表演了有意義的童謠,增長了不少知識,祝賀你們!希望你們在課下繼續通過觀察與思考編出更好的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