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教案(精選15篇)
《童謠》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剪紙窗花,感受窗花的色彩美、圖案美、對稱美。
2、能用多層剪紙的方法剪出四瓣花。
3、體驗剪紙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培養幼兒養成有序擺放工具、材料的習慣。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貼窗花實拍圖、剪窗花步驟示意圖4張、窗花圖
材料準備:方形彩紙、剪刀、鉛筆
活動過程:
與幼兒討論過年做的事,激發課堂興趣。
——新年馬上就要到了,臨近過年,你家里都會做些什么事呢?
小結: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們在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買年貨、大掃除、貼窗花、貼春聯等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出示貼窗花的圖片,引導幼兒了解中國人在春節有貼窗花的傳統習俗。
——圖片里的人在做什么?
——看到他們貼窗花你有什么感覺?
——過年的時候,你們家有沒有貼窗花呢?
小結:窗花是貼在窗戶上的剪紙。中國人喜歡在春節的時候貼窗花,寄托著美好的愿望。
出示窗花的圖片,引導幼兒感受剪紙窗花的圖案美、對稱美。
——窗花的樣式有很多,我們來看看常見的都有些什么呢?
——你發現窗花有什么特征呢?
教師示范剪窗花,鼓勵幼兒認真觀看,初步知曉剪窗花的步驟
1.提問激趣。
——你們覺得窗花的花紋是怎么剪出來的?
——不同的折疊方法和剪法,剪出來的花紋和花瓣都不一樣。
2.教師示范。
1)正方形彩紙→對邊折→對邊折→對角折。
2)在小三角形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
3)沿著圖案剪出四瓣花。
幼兒剪紙,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完成自己的作品。
1.提醒幼兒折疊時邊要對齊。
2.指導幼兒按照畫在紙上的線條來剪。
3.提醒幼兒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提供紙、剪刀、鉛筆;提供剪窗花步驟示意圖,幼兒根據示意圖剪窗花,鼓勵幼兒剪出各種各樣的窗花。
教學反思:
剪紙窗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在喜慶的節日里剪貼,既裝點了我們的環境,又給我們的生活營造了濃濃的熱鬧喜慶的氛圍。然而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接觸、了解這門藝術了。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童謠》教案 篇2
這不僅是一節音樂課,通過活動讓孩子意識到和朋友一起游玩的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性教育素材,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萌發和同伴積極交往的良好社會性。關注,關注優秀幼兒教育。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情感。
2、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有表情地朗誦。
3、感受與好朋友友好相處的快樂。
4、了解兒歌的含義。
5、樂于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朗誦詩歌,
難點:理解兒歌,表現兒歌
活動準備
1、小狗,小鴨,娃娃的貼絨或磁性教具及相應的頭飾
2、錄音機;磁性黑板一塊
3、幻燈片、歌曲錄音
活動過程
師:小朋友們好!
幼:老師好!
一、激發幼兒活動興趣,談話導入主題。
1、小朋友,你們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
2、你看到好朋友時會怎么說,怎么做?3.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么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么交朋友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教師先朗誦兒歌。提問:兒歌中誰和誰是好朋友?:1、兒歌中兩只小狗見了面是怎么做的
2、小鴨見了面是怎么做的?3、兩個娃娃見了面又是怎么做的?師:你覺得他們是好朋友嗎?你聽到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互相幫忙?從哪里看出來他們是好朋友呢?你的?
三、學習兒歌(給幼兒播放歌曲,聽一聽)師:“這首兒歌好不好聽呀?那么,現在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首兒歌,好嗎?。”那先跟著我讀一遍吧。。。好,都學會了吧。我們現在來加上一些簡單的動作,一起演唱歌曲吧。
請幼兒進行集體郎誦
個別朗誦、男女分組朗誦,最后老師彈琴,你們按節奏來演唱好嗎?真好聽,小朋友們唱的很棒。
四、表演
分別請幼兒分別戴上小狗、小鴨、娃娃頭飾個好朋友表演兒歌。
附:兒歌 好朋友
兩只小狗見了面,
互相親親鼻子尖;
兩只小鴨見了面,
尾巴搖搖頭點點;
兩個娃娃見了面,
親親熱熱把手牽
教學反思
這不僅僅是一次音樂活動,通過孩子對歌詞的深入理解,讓孩子意識到:和朋友在一起游玩的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性教育素材,讓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萌發和同伴積極交往的良好社會性。在教學時還可以配上一定的肢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如還是沒有掌握,那么在平時的安靜時間,老師帶著多唱幾遍。或者在平時吃飯、游戲時打開錄音,讓幼兒多聽聽。
《童謠》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理解、學習童謠,感受童謠的有趣和幽默。
2.嘗試創編動作并與同伴共同表演童謠,感受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童謠的`相關圖片一幅。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初步感知、理解童謠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1)自由觀察,講述圖片內容。
指:你看到了什么?輕輕地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2)集體交流,初步感知、理解童謠的內容。
2.欣賞和朗誦童謠,感受童謠的有趣和幽默。
3.嘗試創編動作并與同伴共同表演童謠,感受表演的樂趣。
資料鏈接:
老鼠和貓
八只老鼠抬花轎,
兩只老鼠放鞭炮。
四只老鼠來吹號,
“嘟勒哇啦”真熱鬧。
老貓聽到來賀喜,
一口一只全吃掉。
《童謠》教案 篇4
一、激趣導入
說一說:同學們,你最喜歡哪個節日?為什么?
預設:
生:我最喜歡春節,春節可以放鞭炮……
二、快樂積累,了解民俗
1.同學們知道過大年嗎?能說一說過年之前你們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嗎?
2.中國農歷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團結、興旺的象征,同時也是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讀一讀,看看我們都要準備什么。
3.多媒體播放《春節童謠》動畫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聽準字音。學生自由讀童謠。
4.說一說這首童謠中你哪里沒讀懂。
預設:
(1)臘八:就是農歷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麥芽糖做成圓圓的小南瓜的形狀。這種糖很粘,會粘住牙齒,讓我們說不了話。(可以講一講灶王爺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覺。
5、拍手讀童謠,感受學習樂趣。
三、游戲鞏固所學
1、課件出示連一連,隨機讓學生上臺連線,鞏固記憶。
2.齊讀童謠,熟讀成誦。
學生在朗讀韻文的過程中一定會被其中的一些準備活動所吸引。教師為學生解疑的過程就是為孩子講解中國風俗特色,激發學生的民族豪情的過程。
四、布置作業
1.和爸爸媽媽一起拍手說童謠。
2.和家長一起讀《春節童謠》,與家長進一步交流中國民俗的特色。
《童謠》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2、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紅月亮
小弟弟,畫月亮,畫好月亮拍手唱;
我的月亮紅又紅,好像太陽一個樣!
月兒彎彎掛樹梢
月兒彎彎掛樹梢,好像一把小鐮刀,
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月亮
月亮,月亮,干凈,明亮。
誰給月亮洗臉?一朵一朵白云!
月光光
月亮光光,裝滿筐筐,
抬進屋去,全都漏光。
月亮對我笑
月亮越爬越高,老對著我笑。
問她笑什么,她說該睡覺,
哎,不急,
還早哩,再看會兒電視多好。
月亮生氣了,拈進云里,
把天燈關掉。我說:好,
聽你的話,她開了燈又對著我照。
上船玩玩
月亮彎彎,像只小船,寶寶騎竿,
當做火箭,你要干啥,上船玩玩。
月光堂堂
月光堂堂,照見汪洋。汪洋水漫過方塘,
方塘蓮子香。
月亮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
袋里裝著兩只蛋,送給月亮當早飯。
太陽地球和月亮
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
月亮彎彎
月亮彎彎彎上天,牛角彎彎彎兩邊,
鐮刀彎彎好割草,犁頭彎彎好耕田。
月亮婆婆
月亮婆婆,殺只雄鵝。雄鵝腳,分我爹。
雄鵝腸,分我娘。雄鵝頭,分我哥。
雄鵝瓜,分我嫂。雄鵝腿,分我妹。
大月亮
大月亮,黑咕呼,樹葉兒不動刮大風。
水泡兒沉,沉底兒上,石頭水上漂。
都來看,都來瞧,咬個大貍貓。
月亮和我好
每一棵樹梢,掛一顆月亮,
小鳥說:"月亮和我好!"
每一灣池塘,漂主顆月亮,
青蛙說:"月亮和我好!"
每一只臉盆,盛一個月亮,
寶寶說:"月亮和我好!"
月姥娘
月姥娘圓圓,里頭盛著神仙;
神仙來磕頭,里頭盛著松猴;
松猴來作揖,里頭盛著花雞;
花雞出來咯嗒,里頭盛著黃瓜;
黃瓜有刺,扎著淘氣;
淘氣要跑;磚頭絆倒,
爬起來往西,聽見黃鼬拉雞。
看花燈
正月十五月兒明,媽媽領我去看燈。
大宮燈,紅彤彤,走馬燈,轉不停,
金魚燈,搖尾巴,孔雀燈,開彩屏,
金燈銀燈五彩燈,一盞一盞數不清。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孩子的語言表達不夠成熟,缺乏連貫性;孩子們安靜傾聽同伴發言的習慣仍需加強等等?傊谝院蟮幕顒又形覀儠⒁膺@些方面的引導與教育,爭取做得更好。
《童謠》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遷移已有經驗,理解、學習童謠。
2、通過教師的動作暗示,感受童謠前一句的結束詞與后一句的起始詞的重復關系。
3、嘗試通過替換童謠中的部分詞語(食物名稱)創編童謠,感受童謠變化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簡單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
2、貼絨圖片(如圖所示)。
活動過程:
1、邊觀察貼絨圖片邊傾聽故事,理解童謠的`內容。
2、學習念童謠,感受童謠前一句的結束詞與后一句的起始詞的重復關系。
。1)完整欣賞童謠。
。2)學習念童謠,通過教師的動作暗示,感受童謠前一句的結束詞與后一句的起始詞的重復關系。
3、替換童謠中的部分詞語(食物名稱)創編童謠,感受童謠變化的樂趣。
資料鏈接:
小兔吃了笑哈哈
小花狗,跳嗒嗒,種個蘿卜圓又大。
它拿蘿卜給松鼠,松鼠不吃給青蛙。
青蛙不吃給小貓,小貓不吃給小鴨。
小鴨不吃給小兔,小兔吃了笑哈哈。
《童謠》教案 篇7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顒。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童謠》教案 篇8
一、設計理念:
1、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聯系在一起的,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歌深入人心,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2、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隨著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國人面前出現了逐步淡化的趨勢,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已表現出嚴重的“營養不良”,為此,非常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和教育。
二、主持策劃:
三、班會過程:
1、主持人介紹有關端午節由來等知識: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端午節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主要介紹以下一種。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請同學們展示搜集的人們紀念端午節的詩篇:七律。
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3、請社區的杜阿姨教同學們包粽子:
杜阿姨教的用心,同學們學得積極,剛剛開始時,同學們還有點不敢動手,在杜阿姨的鼓勵和講解下,大家紛紛嘗試,包出一個又一個長相有點怪的粽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大家開心哦!老師把同學們包好的赤豆粽帶回家煮熟,端午節的第二天中午,同學們第一次吃上了自己親手包的粽子。
這次班會與以往的不同之處是:學校請社區的杜阿姨來教同學們包粽子,有外來的交流活動,孩子們從杜阿姨身上學到了勤儉節約,樂于助人等很多優秀品質。
《童謠》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連續單腳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平衡能力。
2.能按要求進行活動,自覺遵守游戲規則。
3.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
4.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學會團結、謙讓。
5.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游戲。
活動準備:
提前學習并熟練兒歌《雞蛋殼,鴨蛋殼》。
活動過程:
1.創設“小雞出殼”的情境,進行熱身活動,引發幼兒興趣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熱身活動,重點活動腳踝跟膝關節,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集體游戲,邊說兒歌《雞蛋殼,鴨蛋殼》邊進行單腳跳練習
3.教師講解“雞蛋殼,鴨蛋殼”游戲玩法和規則,激發幼兒游戲的愿望
玩法:
將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集體說完兒歌后,兩組幼兒都進行單腳跳,并向對方進攻。想辦法讓對方身體失去平衡,并使其腳落地。腳落地者被停止游戲,最后以游戲場上人數多的一隊為勝利。
規則:
進攻時不能用手推對方,腳落地后應自覺停止游戲,活動過程中注意安全。
4.和幼兒一起開展游戲,鍛煉連續單腳跳的能力,教師及時提醒、指導、總結
5.男女分組單腳站立PK賽,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根據活動及時調整游戲內容,合理安排活動量,注意動靜交替
6.創設“鴨寶寶學游泳”的情境,引導幼兒放松腰部、腿部、腳踝
附兒歌:
雞蛋殼,鴨蛋殼
大白雞,下白蛋,
沒有雞窩怎么辦?
跟狗走,狗咬我,
跟驢走,驢踢我。
雞蛋殼,鴨蛋殼,
誰先落地誰下課。
教學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節課預設的教育教學目標,幼兒對老師的提問積極響應,與老師的互動很好。老師的有些引導還不夠到位,要多讓幼兒表達,以后上課要多注意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童謠》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兒歌
2、能根據香蕉的外形特征,進行簡單的想象和表述
3、知道香蕉對身體有益,要多吃水果
4、認真傾聽并積極參與歌唱活動。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香蕉實物,掛圖
2、幼兒知識
經驗準備:對香蕉的外形、味道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一、出示香蕉,激發興趣(導入活動中以實物香蕉引起幼兒的興趣采用的是直觀導入法)
二、感知兒歌的內容
1、觀察香蕉的外形特征,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表述
(1)師面帶微笑,輕輕地把香蕉呈現。(彎腰狀)啟發:這樣看,像什么?
(2)師面帶神奇色,輕輕把香蕉呈現。(躺狀)這樣看,又像什么?
(3)師面帶驚訝色,輕輕地把香蕉呈現。(垂狀)啟發:這樣子看,又像什么?
2、回憶經驗,說說感受提問:香蕉的味道怎么樣?吃到嘴里什么感覺?
三、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兒歌邊出示掛圖邊示范朗誦,讓幼兒初步理解兒歌的比喻手法,提問;兒歌里說了什么?(理解作品的語言美)注意引導幼兒發準"香蕉船海魚"等音。
2、引導幼兒有感情地朗讀兒歌(深入理解兒歌內容)啟發:當你讀到"真奇怪"時要用什么表情?語調是什么樣?當你讀到"真痛快"時要用什么表情?語調是什么樣?(用不同的語調、不同的表情來理解體驗兒歌的情感)
3、小結:香蕉不僅好吃,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益處活動延伸;幼兒以"香蕉"為主題自由繪畫《小香蕉》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是中班語言領域內容兒歌《小香蕉》,香蕉是幼兒再熟悉不過的水果了,我的引入是先出示實物香蕉,引導幼兒觀察香蕉的基本特征。當我問到"香蕉像什么?"大部分幼兒都能夠脫口而出說"像月亮和小魚",還像小船,但由于幼兒剛入園不久,所以大部分幼兒還不會用完整句:"彎彎的香蕉像"來表達。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注重幼兒語言能力的獲得!接下來當幼兒已經知道香蕉的特征之后,我就用好看的動作和語言朗誦出兒歌,而且幼兒的注重力都在老師表演上面,一雙雙眼睛很興奮的看著,幼兒還會跟著學習,這就是我要達到的目的。在接下去的學習兒歌內容中,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都有開口念兒歌,而且我運用了比賽念,這個比賽很有意義,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本次活動我收獲最深的是教師的教態非常重要,夸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神秘的語言都可以調動起中班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會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這樣才可以和幼兒一起快樂的學習!
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是愉悅的、主動的。他們仔細地觀察著,積極地交流著,"快樂教育"的原則在這一節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幼兒語言發展方面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應該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如將幼兒說的話編成一首優美的兒歌,這樣才會幫助幼兒更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童謠》教案 篇11
游戲價值:
《春節童謠》創編源于中國傳統故事《灶王奶奶》,童謠內容緊緊圍繞故事展開,節奏鮮明,具有很強的情景性、趣味性。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止步于學習童謠本身的特色,而忽略了認知學習過后圍繞童謠開展更具趣味性的童謠游戲,這種過分強調童謠常識教育功能的教學方法,會扼殺幼兒的快樂學習。
鑒于此,我在設計本次游戲時,充分分析了教材本身的特點,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展開游戲活動,讓好玩成為幼兒整個游戲活動的.心情狀態。進而實現,從理解到表達、從接受到運用、從被動到主動的游戲過程。
游戲目標:
1.能在游戲中感受童謠鮮明的節奏感,跟隨節拍自然地律動身體。
2.能根據童謠設計出自己的童謠游戲,在嘗試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同伴競爭帶來的挑戰與快樂。
游戲準備:
1.物質準備:呼啦圈、笑臉牌、繪本PPT、童謠音樂伴奏
2.經驗準備:玩過拍手游戲、有設計游戲的經驗
游戲過程:
一、學童謠,激發對童謠的興趣
借助繪本,理解童謠
二、念童謠,感受傳統吟誦方式
1.欣賞童謠的吟誦方式
2.拍手體驗童謠的韻律感
三、享童謠游戲
(一)創童謠游戲
備注:幼兒根據自己對童謠的理解,設計出自己想玩的童謠游戲。
。ǘ┩嫱{游戲
備注:根據幼兒的游戲計劃,討論、組合出3~4個好玩、想玩的游戲。
四、游戲延伸
1.再繼續解讀其他幼兒的游戲,并嘗試。
游戲組織要點:
1.場地的選擇。選擇寬敞、無阻礙的室內外場地,便于活動的開展。
2.活動中注意分流。利用道具的擺放,巧妙地分散擁擠環節中的人流量,從而減少幼兒碰撞沖突的產生。
2.弱化教師主導性。游戲中,隨著游戲難度的提升,教師要更加強調幼兒的游戲自主性和主動性,鼓勵幼兒能自主解決游戲中產生的問題。
《童謠》教案 篇12
一、活動目標: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組織本次活動,是通過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交流、調查、參觀、學習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如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二、活動方案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做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
活動時間:20xx年X月XX日下午14:30
活動準備:
幼兒家庭:(X月XX日前交各班老師處)
1、幼兒和家長利用假期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
2、拍攝過年或外出賞燈的照片;設計元宵節手抄報或繪畫展。
幼兒園:
1、將幼兒和老師制作的燈籠布置在園內;
2、準備燈謎和各種小禮物;
3、將幼兒交的照片、手抄報、繪畫作品布置展出。
4、準備米面和糖
活動建議:
1、積極參與元宵的制作,告訴孩子元宵節的由來;
2、帶孩子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3、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猜對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班級環境
(1)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2)在家長園地貼出“元宵節活動方案”,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以及園內大環境
(1)園內大廳懸掛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展板:《快樂的新年》(各種照片展)《我知道的元宵節》(手抄報、繪畫展)
。ǘ┰澔顒樱褐谱骰
活動目標:
1.了解民問花燈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產生親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3.在參與裝飾花燈的過程中,豐富審美感受與體驗。
活動準備:
1.請民間藝人來園現場表演制作花燈。
2.半成品花燈骨架、各色紙。
活動過程:
1.介紹做花燈的藝人,激發參與活動的愿望。
2.觀察已經制作好的花燈,討論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藝人現場表演扎兔子燈,了解做兔子燈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幼兒猜測兔子燈的制作方法。
(2)幼兒觀看扎制兔子燈,大膽提出疑惑的問題,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
(3)討論、歸納兔子燈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紙——用彩色紙進行美化裝飾——裝上可以滾動的輪子并安上蠟燭。)
4.分組合作,對半成品花燈骨架進行美化、裝飾。
(1)觀察半成品花燈骨架,商量裝飾的辦法。
(2)分組合作,美化裝飾花燈。
延伸活動:
在區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燈的吹塑紙、毛線、剪刀、筆等制作材料,供幼兒嘗試用對插連接的方法自制花燈并運用各種材料和方法進行裝飾。
(三)元宵節活動:
活動時間:上午7:30——10:30
活動地點:園大門口、各班級內、活動大廳
活動內容:發紅包、班級主題活動、快樂兒歌賽
活動過程:
一、7:30——8:45發放紅包
二、9:00——9:45班級主題活動
小托班——搓元宵
中班——做燈籠
大班——做春聯
二、10:00——10:30快樂兒歌賽
托大(一)班——《長大一歲》、托大(二)班——《新年到》
幼小(一)班——《新年到》、幼小(二)班——《元宵節》、
幼小(三)班——《吃湯圓》、幼小(四)班——《過新年》
幼中(一)班——《正月十五鬧元宵》、幼中(二)班——《吃湯圓》
幼中(三)班——《元宵燈會》、幼中(四)班——《紅紅火火過新年》
幼大(一)班——《春節歌謠》、幼大(二)班——《元宵節》
幼大(三)班——《歡樂年》、幼大(四)班——上海童謠《新年到鬧元宵》
《童謠》教案 篇13
活動主題:
快樂平安
活動目的:
1.以學生喜愛的.方式,人人參與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以歡快心情迎接新年的到來。
2.通過活動,初步了解新年的習俗,同時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精神,陶冶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4.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5.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時間
20xx年12月29日下午12:50開始
參加人員
一小全體師生、班級家委會2-5人(或其他家長代表)
地點
先大操場集中,后分散班級活動
活動內容
歡歡喜喜迎新年
全體師生做好迎接新年準備:
1.美術課上,在美術老師指導下,每位同學學剪窗花;
2.在音樂課上,全體學生學唱《新年好》
3.年級組內協商,邀請老師或同學,完成春聯的書寫和張貼。
4.親子完成學編平安結手鏈。
快快樂樂賀新年
1.游藝會:大操場集中觀看表演
民間藝人表演:獨輪車、踩高蹺……
2.各年級趣味游藝會(分散到各班)
平平安安寓新年
1.一二年級親子完成的另一個,贈送給老師、同學或工人叔叔阿姨
2.三至六年級同學,在班級編織平安結,編好后贈送給老師、同學或工人叔叔阿姨
活動議程
1.全校師生操場集合。12:50
2.全體學生齊唱《新年好》13:00
3.校長新年致辭13:05
4.觀摩太倉民間藝人表演13:15~13:45
5.學生組成“20xx”字樣,迎接新年13:45~14:00
6、各班級游藝活動。14:00~15:10
7、在班級內編織平安結,贈送給老師或同學15:10~15:50
注意事項:
1、參加活動有序排隊,按規定位置觀看。
2、觀看活動時不高聲喧嘩,保持地面整潔。
3、參加游藝活動時,上下樓梯靠右走,不奔跑,特別注意走廊轉彎口;聽從老師指導,有序參加,注意安全。
如雨天,由正副班主任在班級內舉行慶;顒。
《童謠》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學會如何防雷電。
2、鍛煉幼兒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3、通過表演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安全知識。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1)錄音機、磁帶。
2)模擬大樹一棵。
3)模擬電線桿一根、電線一條。
4)模擬房子一座。
5)用銀色的包裝紙剪成一條條細小的長帶。
6)小兔子頭飾(若干)。
7)籃子一個。
8)音樂《下魚了》。
9)自編兒歌一首《安全避雷電》。
2、知識經驗準備:
認識情景表演中的小演員。
活動過程:
1、導入,今天,小朋友邀請我們到他家去做客,現在我們出發吧。
2、躲雷雨閃電的情景。
1)剛走到半路上,突然傳來一陣雷雨閃電的聲音(用錄音機播放音樂)孩子們,下雨了,打雷啦,趕快躲",仔細觀察孩子們躲在哪里。
2)雨停了,繼續走,來到了家里坐下,他媽媽熱情招待我們。
3、圍繞剛才躲雷雨閃電的情景進行提問:
1)剛才我們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2)今天小可愛也遇到了像我們同樣的事情,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做的,好么?
4、觀看課件《如何防雷電》
5、圍繞課件內容與幼兒展開討論。
1)故事里的小可愛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閃電的?
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閃電的?
3)小可愛、小哥哥,誰做得對呢?
4)教師小結。
A)不可以跑到大樹下躲避雷雨閃電。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電線桿下。
D)不可以躲避在潮濕的地方。
6、教念兒歌《安全避雷電》
7、表演游戲《下雨啦》
情景設計:播放音樂《下雨啦》,兔媽媽和小兔們隨著輕快的音樂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媽媽和小兔們趕快躲雨。雨停了,兔媽媽表揚躲得好、躲得對的小兔。
8、結束。
小兔們再次隨兔媽媽出去采蘑菇。
附兒歌:
安全避雷電跟著大人去郊游,開開心心在踏青,突然閃電又打雷,這個時候怎么辦?
千萬不要慌亂跑!
安全避雷有妙計:
不能躲在大樹下;不能躲在電線桿下;不能躲在潮濕處;不能躲在高危處;不慌不亂四處看;找到低處蹲下來,雷電沒有再走動,定能安全回到家。
反思:
幼兒的想像力比以前有所進步,并且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也提高了不少,這真是可喜可賀,我發覺孩子們在玩中、在動態中更有積極性,更能發揮他們自己潛在的能力,思維都變得活躍而富有前進性。
《童謠》教案 篇15
設計意圖:
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鄉土語言漸漸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現在嘉興方言說的標準的孩子已經不多了,對保護地方方言不利,所以我們想通過"童謠"來讓幼兒了解、熟悉和學會嘉興話。童謠充滿孩子童趣的天真、純樸、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顒舆x的內容也富有嘉興特色,想通過教學讓孩子能對童謠和方言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也讓孩子感受一下念童謠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學念嘉興童謠,感受嘉興話的語言特點與嘉興童謠的詼諧幽默。
2、通過童謠,激發幼兒對嘉興方言的熱愛。
重點:
學念嘉興童謠。
難點:
念清"洋鈿用脫八十八塊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中的"八"的發音。
活動準備:
圖片;錄音;小音箱。
附:
從前有個老伯伯,年紀活到八十八,跑到北麗橋,買碗八寶飯,洋鈿用脫八十八塊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
活動設計:
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導入部分。一、播放童謠錄音,幼兒初步感受童謠。
1、聽童謠第一遍。
(1)、這首兒歌有趣嗎?你聽得懂嗎?
。2)、它是用什么話來念的`?
2、聽童謠第二遍。
你能聽懂幾句呢?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通過童謠的直接引入,激發孩子對方言的興趣。
基本部分。一、結合圖片,理解童謠的含義,并學念童謠。
1、(出示背景圖)這是哪里?
2、學念童謠第一、二句。
a、(出示老伯伯),這是誰?
嘉興話怎么說?
b、學念第一、二句"從前有個老伯伯,年紀活到八十八"。
3、(出示八寶飯),學念第三、四句"跑到北麗橋,買碗八寶飯"。
4、(出示洋鈿圖譜)學念第五句"洋鈿用脫八十八塊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
結合打節奏等方式,重點練習念清"洋鈿用脫八十八塊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中的"八"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