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11個生字,正確,美觀書寫10個生字,會區分使用多音字"分"的兩種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在認讀課文中鍛煉學生迅速總攬大意的能力.
2.學生從整體感受出發,抓住感受點品詞析句,讀中感悟,反復品味,從而享受語言的熏染,習得語言,發展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受到同一樁事可以各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受到同一樁事可以各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的啟示.
教學媒體: 搜集有關榕樹生長的資料.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隨筆
一,據課題質疑,激趣引入
1.板書課題:《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
2."看到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
預設學生可能問:這兩個人怎樣奇怪呢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 ……
據課題質疑,在課初制造懸念,喚起閱讀期待,并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檢查讀文情況.
3.全班交流自己初讀課文尋求到的答案.
4.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
出示生詞"互相,尊敬,成績,禁不住,忘恩負義思索"等.
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后提出不懂的詞語,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句.
繼續訓練學生在認讀課文中迅速總攬文章大意的能力.
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共同解決不懂的詞語,體現學生是主體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互動中互相學習,互相補充,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深入品味
1.默讀課文,思考:"究竟聽哪一個人的才對呢 談談你的看法."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引領學生大膽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感受,找多名學生談.
4.激發學生想象:假如你見到了這株大榕樹,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讓學生在交流看法的過程中學會思考,不注重結論,貴在學生參與思考的過程本身.
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加深學生體驗,感悟,提高認識.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指導重點字的識記與書寫.
交流記字方法,相互學習,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回家再在文中找一些課后第三題這樣的句子,讀一讀,并積累到采蜜集中.
2.將文中喜歡的詞句也積累下來.
豐富語言積累,發展語感.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詞。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能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樂于觀察、思考的興趣和習慣。
4、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重點難點:
理解更羸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從成語故事中概括出比喻意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故事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不喜歡聽故事?喜歡不喜歡看動畫片?下面我們就來看一個動畫片。(放課件《守株待兔》的錄像)。
看后,問這個成語故事叫什么?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驚弓之鳥》,板書。
解題。從題目中“驚、弓、之、鳥”各指什么意思?(放課件:大雁飛行的錄像。)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
二、朗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自學生字詞,并思考:
1、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
2、這個成語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3、檢查
(放生詞的課件)找學生讀。
三、聽課文錄音,并思考:
指名讀問題后,(放課文情景朗讀錄像。)
1、更羸是怎樣的一個人?放課件。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2、更羸與魏王外出打獵時看到了什么?
3、他又是怎樣對魏王說的?(出示帶句子的課件)
更羸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什么?
4、師生交流。
四、學習第三至八自然段。
1、更羸說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掉下來。
魏王相信嗎?從哪里看出來?
(出示課件寫有魏王說話的句子)
指導朗讀魏王說的話。
2、更羸是怎樣試的?(出示帶句子的課件)
教師用道具示范。
3、理解魏王驚嘆的句子。
指導朗讀魏王說的話。
五、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
1、自由讀第九自然段,思考:
哪些是他看到、聽到的,哪些是他分析到的?
2、(出示課件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變顏色的句子)
六、分角色朗讀課文。
七、討論:
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作出來的?
八、總結課文。
1、理解驚弓之鳥的寓意。
2、出示課件。
判斷下面的句子中,哪些人像“驚弓之鳥”?
(1)小偷聽到有人喊:“警察來了”,就拼命逃跑。
(2)運動員聽到發號槍響就使勁往前跑。
(3)李明被蛇咬過一次,以后看到地上的草繩就害怕。
九、學生表演。(用道具表演)
十、我們應向更羸學習什么?
十一、布置作業:
課下把這個故事講給小弟弟或小妹妹聽。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11個生字,正確、美觀書寫10個生字,會區分使用多音字“分”的兩種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在認讀課文中鍛煉學生迅速總攬大意的能力。
2、學生從整體感受出發,抓住感受點品詞析句,讀中感悟、反復品味,從而享受語言的熏染、習得語言、發展語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受到同一樁事可以各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的啟示。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榕樹生長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板書課題:《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
2、“看到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檢查讀文情況。
3、全班交流自己初讀課文尋求到的答案。
4、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
出示生詞“互相、尊敬、成績、禁不住、忘恩負義、思索”等。
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后提出不懂的詞語,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解決。
三、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究竟聽哪一個人的才對呢?談談你的看法。”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引領學生大膽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感受,找多名學生談。
4、激發學生想象:假如你見到了這株大榕樹,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四、指導書寫
五、拓展延伸
1、回家再在文中找一些課后第三題這樣的句子,讀一讀、并積累到采蜜集中。2、將文中喜歡的詞句也積累下來。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正確認讀本課11個生字,正確、美觀書寫10個生字,會區分使用多音字“分”的兩種讀音。
★學生從整體感受出發,抓住感受品詞析句,讀中感悟、反復品味,從而享受語言的熏染、習得語言、發展語感。
★受到同一樁事可以各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的啟示。
二、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抓住感受點品詞析句,讀中感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花的美麗會讓我們留戀忘返,樹的偉岸會讓我們贊不絕口,你見過哪些樹呢?你們見過榕樹嗎?(介紹榕樹)在小樹子家的門外有一株老榕樹,但圍繞這株老榕樹發生了兩件有趣的事情,到底發生什么事了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
(二)講授新課
我們先來讀課文,要求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并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事情。讀后回答:“這株老樹”指的是什么?它長成什么樣子?學生再讀課文,并用筆畫出描寫老榕樹的句子。文中寫到它和許多老榕樹一樣盤根錯節、根深葉茂,但又說它古怪,什么叫做“古怪”呢?(學生回答)文中是怎樣描寫它的古怪的?想象一下這株老榕樹長成什么樣子,并用筆把它畫一畫。
圍繞著這株老榕樹,發生了哪兩件有趣的事呢?(讀課文,小組討論思考)
當第一位旅客看到這株老榕樹時,他是怎樣做,又是怎樣說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課文,并劃出重點地語句。齊讀第一位旅客說的話。
這株老榕樹使第一個旅客想起了那些堅強的人,不禁想它致敬。可是當第二位旅客看到這株老榕樹時,他是怎樣做,又是怎樣說的呢?(學生朗讀)
對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看法。“究竟聽哪一個人的才對呢?”你們能回答小樹子的問題嗎?默讀課文,和同學們交流你的看法。
(三)擴展
假如你見到這株大榕樹,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四)總結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十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會寫十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看法和道理。
教學設計(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留懸念”的方式,從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引起話題。
如:同學們,有一個叫小樹子的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別有趣,是嗎?在他家的門前啊,種著一株老榕樹,它的樣子呢?非常古怪,樹干底部像許多粗繩子扭在了一起,到了上端,才變成完整的樹干。圍繞著這株老榕樹,卻發生了兩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對嗎?那就讓我們走近課文,一起去聽聽《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的故事。
板書課題。請學生說說,通過這個題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畫出新字新詞,正音正字,歸納梳理。
2.請學生簡單地復述課文內容大意。
3.大屏幕出示本課的部分生字新詞,先請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一下大致意思,再通過大屏幕出示。
互相、堅強、困苦、能夠、成績、禁不住
當初、忘恩負義、憎惡、品味、磨難
腐爛、盤根錯節、思索、挫折、腐朽
根深葉茂、卑鄙無恥
指名讀生詞,全班一起參與正音。
齊讀、手指空中寫生詞,教師應以正確的筆順引導學生書寫。
2.分自然段“開火車式”讀課文,小組齊讀或指名讀均可。
3.小組內討論,讀完課文之后,你想說些什么“
3.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文。
1.復習。
回顧生字詞語。
2.排火車式讀課文,教師要注意指導并組織學生評價朗讀的語氣。
二、理解課文,讀中感悟。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象老榕樹的樣子,注意抓住“古怪”的特點去理解,之后說一說,老榕樹的樣子怎樣的“古怪”。
2.指名再讀課文第二到第十自然段,理清課文脈絡,可以請學生說一說,圍繞著這株老榕樹,發生了哪兩件有趣的事情。
3.請兩位學生分別用不同的語氣朗讀兩個旅客對老榕樹的不同態度和看法的內容。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旅客不同表現的關鍵詞加以理解。
第一個旅客:“一連鞠了三個躬”“激動”“最令人尊敬”“令人贊美”“不害怕困苦、磨難、挫折”等;
第二個旅客:“一連三次鞭打”“輕蔑地掃視”“冷冷地”“最卑鄙的”“強盜”“謀殺者”“騙子、劊子手、叛徒和忘恩負義的家伙”。
要通過對比,認識到兩位旅客對待同一株樹呈現出的迥然不同的態度。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4.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反復地讀小樹子最后的思索,先在小組中談談自己的意見,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展開交流。
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生活來談,不必強求學生追求標準答案,要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發表自己的看法。
全班齊讀課文,回顧前文。
三、作業。
以“大榕樹,我想對你說……”為題讓學生繼續展開交流,以對話的方式給大榕樹寫幾句話,要注意指導學生從課文的文本中走出來,以此為話題,放開思維去說。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先果后因”關系的句式。
3、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驚弓之鳥”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過有關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間關系的能力;
2、抓重點詞句,感情朗讀,分角色讀、想象等手段,體驗感悟文章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受到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知道大雁掉下來的原因,了解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來了?
2、更羸說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從天上掉下來的原因的一段話。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
運用“引導——發現”的教學策略,即通過“激疑—引導—探索—發現”的基本流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規律。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等。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第十課——《驚弓之鳥》,誰能簡單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學習課文:
1、理解“能手” 及人物關系。
⑴理解“能手”。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釋:
能手:是指對某一項技術、某一種工作特別熟練,干得特別出色的人。
②織布技術特別熟練,布織得特別好的人稱“織布能手”,種菜特別出色的人稱“種菜能手”,我們班的×同學因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圍的同學、老師、父母、親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請你用上“我的因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說一句話。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寫字能手,繪畫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術很高明的人就稱“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說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術特別高明,射箭的經驗非常豐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還有誰?他與更羸之間是什么關系?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引導學生認識更羸與魏王之間的君臣關系。學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師可用學生熟知的同桌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進行引導。)
2、品讀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對話。
(1)這個故事是圍繞魏王和更羸這對君臣的對話展開的,請同學們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們君臣有著怎樣的對話?找出來讀一讀,并體會他們當時是怎樣想的,試著把它讀出
(2)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同學們,你們相信嗎?
(3)反饋:通過指讀,引讀,范讀,渲染情緒引導學生讀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懷疑(品讀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
3、品讀更羸拉弓后他們君臣的對話.⑴就在魏王滿腹懷疑的時候,只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中掉落下來。這時他們君臣又有一段對話,從這里你又能體會到什么?自己先試著讀讀,看看應該怎樣讀?
⑵反饋。
理解“大吃一驚”一詞。“大吃一驚”什么意思?會是怎樣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驚,這時他心里是怎樣想的?帶著這種表情和想法讀一讀。
4、理解最后一段,體會前果后因式的因果關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過程。
⑴小黑板出示“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①理解“孤單失群”孤單什么意思?“失”可以用這句話中哪個詞來理解?“群”呢?
②這兩句話前后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讀一讀這句話:男同學讀“果”,女同學讀“因”。
男:飛得慢——女: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
男:叫得悲慘——女: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④下面由老師引讀因果句式,同學接讀。
師引讀:之所以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
師引讀: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所以——(叫得悲慘)。
師引讀: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所以——(飛得慢)
師引讀: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⑤小結:通過朗讀,我們理解了更羸說的這句話兩組分句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⑵默讀更羸說的第三、四句話,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聽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傷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學生分組交流,教師板書:
弦響→害怕→高飛→使勁→裂開→掉下
⑶下面,由老師范讀這兩句話,誰能聽出老師在哪些地方讀出重音。
(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一……就……拼命)
⑷指名讀,齊讀。
⑸更羸是如何判斷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呢?
師引讀:因為更羸觀察到——(生: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
師引讀:他又分析到——(生: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師引讀:最后更羸判斷出——(生: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會裂開,就會掉下來。)
⑹從這段話中你能體會到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5、這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現在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當時的心理,加上動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學完課文,你認為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來的嗎?它是怎樣掉下來的?
2、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它來比喻怎樣的人?
3、《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故事流傳了20xx多年可謂家喻戶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四、拓展延伸。
因為這個成語故事有許多積極的意義,所以才流傳了千百年,像《驚弓之鳥》這么好聽有趣又有意義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課下搜集來讀一讀,為我們的“成語故事會”做好準備。
五、課堂作業設計。
(一)、填上動物名,組成成語。
亡( )羊補牢 驚弓之( ) 雙( )戲珠 守株待( )
畫( )添足 老( )識途 對( )彈琴 盲人摸( )
(二)、閱讀課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贏一共說了( )句話。第一句是更贏看到大雁( ),聽到大雁( );第二句是更贏分析大雁 ( )的原因。從這兩句話看出更贏知道( )。
2、第三,四句寫大雁( )。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更贏知道只需( )不需( )就能( )
3、更贏不用箭把大雁射下來,是因為他善于( )善于( ),說明更贏的確是個射箭( )。
(三)、造句。
能手:
因為……所以……:
板書設計:
1 0 驚弓之鳥
觀察:飛得慢 叫得慘
傷口裂開
思考:箭傷作痛 孤單失群 往高處飛 ↗ │
心里害怕 ↗ ↓
結果:不用箭 只拉弓 聽到弦響 ↗ 掉了下來
《一株老樹和兩個怪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檢查讀文與識記生字;
2、抓重點詞句,感情朗讀,分角色讀、想象等手段,體驗感悟文章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受到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啟示。
課前準備:更羸虛發弓箭、鳥兒掉落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全班交流平時讀過的成語故事。
2、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帶著“這篇成語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認會它。
2、全班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
4、出示本課生詞
學生自讀、個別讀、開火車讀
5、哪個詞語不明白,學生提出來問一問,師生共同交流、解決。
三、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讀懂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讀懂了什么。”教師要引導學生談從哪兒讀懂的。(中間順勢指導朗讀。)
3、全班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提出后可以由學生回答,教師也可做適當點撥。)
重點引導理解、感悟最后一段。
4、分角色朗讀課文,共同討論、交流“驚弓之鳥”的本意及喻意,總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