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的 傳 播(精選13篇)
光 的 傳 播 篇1
教學課題
光 的 傳 播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課前準備
預習
布置預習及上課時要帶的學生器具
預習及準備器具
引
入
新
課
激發興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出示迷人夜景圖),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觀察
進
行
新
課
引
題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燈、蠟燭、電燈
能夠自然發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
由人類制造的發光物體,叫“人造光源”。
討論、交流
反饋練習
反饋練習1:
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螢火蟲。 c.水母。 d.霓虹燈。
練習
提出問題
(二)光的傳播
手里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它可以發光,是一個光源。
有一個問題:從光源發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出去的?
觀察、思考
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知識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進
行
新
課
設計實驗
(二)光的傳播
讓學生討論回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討論、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就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進行實驗
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小組實驗
(合作)
分析實驗
下面我們請各小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驗,請把你們通過實驗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
討論、交流
讓各組學生展示不同的實驗組合:
a.光手電、水
b.激光手電、汽水瓶
c.激光手電、玻璃磚
d.激光手電、白紙
e.激光手電、平面鏡
信息交流
得出結論
讓學生討論、歸納后,老師啟發、引導學生補充完整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板書:)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路線是彎的。
討論、歸納
舉例
同學們,你們能夠列舉一些有關光的直線傳播的例子嗎?(讓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影子、皮影戲、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隊看齊、激光準直、瞄準射擊。
討論回答
鞏固
反饋練習2:開鑿隧道時為什么要用激光引導掘進方向呢?
練習
貼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學們,喜慶節日放“響炮禮花”的時候,先看到禮花,還是先聽到響聲呢?
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聯系實際
(討論回答)光速大于聲速。
討論
應用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了哪些現象是屬于光速大于聲速的例子?
觀察生活
關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請自查課本。
閱讀
比較
同學們,回想有關聲的現象,想想兩者之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
反饋
反饋練習3:下雨打雷時為什么先看到閃電,然后才聽到雷聲呢?
鞏固練習
本課小結
1.光源; 2.光的直線傳播; 3.光速。
設計作業
1.閱讀課文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識? 2.完成《一課一練》。
課后反饋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繼續討論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曬,愛護身體。
光 的 傳 播 篇2
第二章 光現象
光的傳播
教學目標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及月亮不是光源
教學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難點 :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教學用具:演示器具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清晨,太陽冉冉升起,萬丈光芒映紅了朵朵朝霞,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和色彩,夜晚,華燈齊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紅,五彩繽紛。光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二章光現象,第一節光的傳播
(板)光的傳播
新課教學:
誰來說哦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可以發光?
很好,同學們知道很多發光的物體,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對,它們都能發光。
物理學中,把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板)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同學們剛才說的電燈、車燈都是人造的,而太陽、螢火蟲、水母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們把光源分為兩類
(板)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大家說月亮和行星是光源嗎?
月亮、行星它們自身是不會發光的,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陽光。
我們知道了光是由光源發出的,有誰直達咯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從光源向遠處傳播的呢?
實踐出真知,我們用實驗來驗證同學們的推斷對不對。
誰來和我一起做第一個實驗
(把蚊香點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電做為光源)
很明顯的看出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傳播的
(用水槽剩滿水,在水中放些粉筆灰,用激光手電做為光源)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
最后,我們來觀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傳播路線又是怎樣的
(拿激光手電做光源,向玻璃磚照射)
很直觀的發現,光仍然是沿(直線)傳播的。
(板)光沿直線傳播
光是摸不著的,怎樣在紙上把它描繪下來呢?比如說,我想畫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該怎畫 呢?
誰到黑板上來畫一下 畫的很好,這些直線代表什么?表示太陽發出的光。
在物理學上,用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路徑和方向,叫做光線
(板)
下面給大家猜個謎語:一個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說話。
它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
我們來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們走在上學的路上,沐浴著溫和的陽光,光線從太陽發出,射向我們,沿直線傳播,因為我們不是“透明人”,更不會什么“隱身術”,所以光線不能穿透我們,而在我們身后留下一片蔭暗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子。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還能解釋日食、月食
通過圖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區域太陽光無法到達,所以看不到太陽,就是通常所說的日全食,把A區域叫做本影區,而在B、C區域只有一部分太陽發出的光能夠到達,所以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偏食,并且把B、C區域稱做半影區。而D區域只有太陽周圍部分發出的陽光能夠到達,這部分
2008年8月1日,在我們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這一天文現象,有興趣的同學記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線傳播在實際中的應用更是數不勝數,比如:課本33頁的圖2.1—3描述的是激光準直,還有每天課間操排隊時要向前看齊;軍訓打靶時,眼睛要看齊靶心、準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點一線。
雷雨天,雷聲和閃電同時同地的發生,但我們為什么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呢?
這是因為光比聲音傳播的快,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
通過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氣中的轉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他的方法: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里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盞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舉起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的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里所用的時間,但由于光傳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時間幾乎為零,所以他這種方法沒有測出光速。在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學家都進行了測定光速的實驗,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國的埃文森才測出了光速的精確值:299792457.4m/s
(板)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近似3×10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光源
2、光沿直線傳播
3、光的速度
最后布置給大家一個課后討論作業 ,三個人一組,分組討論,題目是:
(板)假如光不再直線傳播
下節課我們請幾組的代表上來告訴大家討論結果。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
光 的 傳 播 篇3
教學課題
光 的 傳 播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課前準備
預習
布置預習及上課時要帶的學生器具
預習及準備器具
引
入
新
課
激發興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出示迷人夜景圖),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觀察
進
行
新
課
引
題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燈、蠟燭、電燈
能夠自然發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
由人類制造的發光物體,叫“人造光源”。
討論、交流
反饋練習
反饋練習1:
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螢火蟲。 c.水母。 d.霓虹燈。
練習
提出問題
(二)光的傳播
手里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它可以發光,是一個光源。
有一個問題:從光源發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出去的?
觀察、思考
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知識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進
行
新
課
設計實驗
(二)光的傳播
讓學生討論回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討論、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就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進行實驗
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小組實驗
(合作)
分析實驗
下面我們請各小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驗,請把你們通過實驗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
討論、交流
讓各組學生展示不同的實驗組合:
a.光手電、水
b.激光手電、汽水瓶
c.激光手電、玻璃磚
d.激光手電、白紙
e.激光手電、平面鏡
信息交流
得出結論
讓學生討論、歸納后,老師啟發、引導學生補充完整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板書:)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路線是彎的。
討論、歸納
舉例
同學們,你們能夠列舉一些有關光的直線傳播的例子嗎?(讓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影子、皮影戲、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隊看齊、激光準直、瞄準射擊。
討論回答
鞏固
反饋練習2:開鑿隧道時為什么要用激光引導掘進方向呢?
練習
貼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學們,喜慶節日放“響炮禮花”的時候,先看到禮花,還是先聽到響聲呢?
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聯系實際
(討論回答)光速大于聲速。
討論
應用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了哪些現象是屬于光速大于聲速的例子?
觀察生活
關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請自查課本。
閱讀
比較
同學們,回想有關聲的現象,想想兩者之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
反饋
反饋練習3:下雨打雷時為什么先看到閃電,然后才聽到雷聲呢?
鞏固練習
本課小結
1.光源; 2.光的直線傳播; 3.光速。
設計作業
1.閱讀課文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識? 2.完成《一課一練》。
課后反饋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繼續討論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曬,愛護身體。
光 的 傳 播 篇4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本教學,使學生知道: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和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對比實驗,歸納推理能力(根據光傳播的一些個別現象,推想光傳播的一般規律),動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實驗裝置)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實驗盒,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具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電燈(或其他光源),細、直、能彎曲的塑料管(或紙管),蠟燭,火柴,半透明的白紙,膠水。掛圖或投影片——光源、從密林縫隙透過的光。
2、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紙盒,剪刀,針。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1、談話:光是一種自然現象,關于光你們有什么問題?
2、講述: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些關于光的知識:什么物體能發光,光是怎樣傳播的。
學習新課
l、指導學生認識光源
(1)談話:說一說,哪些物體能發光?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光源。
(3)講解: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物體能發光:有的是燃燒發光,例如蠟燭、松明(點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電能發光,例如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電燈;有的是靠生物體內部變化發光,如螢火蟲發出的熒光;有的是靠天體內部變化發光,例如太陽光,星光。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討論:鏡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為什么?
2、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
(1)講述: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向周圍傳播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光傳播的方向。
(2)談話:
①從門窗或密林縫隙中透過來的陽光是什么樣的?
(學生發言后再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加深學生的印象。)
②手電筒或汽車燈射出的光是什么樣的?
(3)討論:以上現象說明光是沿什么方向傳播的?
(通過討論,得出"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假設。)
(4)實驗:
①講述:為了證明光是否沿直線傳播,我們來做個實驗。實驗的材料是這盞開著的電燈和一根細而直的塑料管。
②討論:如果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這根直管能看見電燈光嗎?如果將直管弄彎,還能看見電燈光嗎?為什么?
③學生分組實驗。
④匯報實驗結果:在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
(5)討論:以上現象證明什么?
(6)教師小結:通過以上討論及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還可以補充:光源發出的光,可以沿著直線向四面八方傳播。)
(7)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3、指導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
(1)講述: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各組都帶來些紙盒,選兩個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個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張半透明紙;然后把兩個紙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邊講解邊演示)
(2)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幫助)
(3)講述:下面,我們就用制作的這個器材實驗。將蠟燭點燃,立在桌上;將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對著蠟燭。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紙盒,看到什么現象?
(4)學生分組實驗。
(5)匯報實驗結果:看到了什么現象?(蠟燭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紙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樣的?(倒立的)
(6)討論:
①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②蠟燭的像為什么是倒的?這與什么有關系?
(7)教師小結:合用紙盒的小孔對著點燃的蠟燭的時候,蠟燭光就會小孔射入盒內,照在紙屏上。
因為孔很小,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所以蠟燭火焰上部的光通過小孔后照到紙屏的下部(畫圖說明),蠟燭火焰下部的光通過小孔后照到紙屏的上部。這樣,在紙屏上出現與蠟燭的火焰形狀相似、倒立的像。
這種現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這種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機,如果在紙盒后面粘的不是紙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會出現物體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機就是應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鞏固應用
l、講述:這節課我們重點認識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傳播方向。
2、提問:
(1)什么是光源?舉例說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傳播的?
討論:光的直線傳播與影子的形成有沒有關系?假如光是可以轉彎的,還會有影子嗎?
布置作業 :用小孔成像盒給室外的景色“照相”,觀察像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彩色?
光 的 傳 播 篇5
教學目標:
1、探究性目標:
a、能根據本課本提供的標準對發光物體進行分類。
b、能夠對問題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設計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d、能從多個方面證實最初實驗結果的正確性
2、stse目標:
a、能舉例說明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光。
b、能舉例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線傳播性質。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愿意與小組同學一起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4、科學知識目標:
能說出光(在同一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尋找光源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找出周圍環境中的發光物體。
2、能根據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對物體進行分類。
實施建議:
1)4個人一組,活動時間15分鐘。
2)教師鼓勵學生在學校周圍及室內外尋找發光的物體,并鼓勵一些學生搜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討論。
3)學生有可能找的不是發光物體。這時,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你為什么認為它是光源?而教師應引導學生設法驗證它為什么不是光源。
4)教師給學生講解基本的分類方法,啟發學生對知道的發光物體進行分類。
評價建議:找到發光物體3個以下是(一般);4-5個是(良);5個以上是(優)
二、活動二:我看見了光
活動目標:要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習。
1.活動建議:可2-3個人一組,活動時間約一個半課時。
2.活動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哪幅圖能看到手電筒的光,然后,引導學生分別按照兩幅圖中的方法進行實驗,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板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在實驗中,學生會發現三塊紙板的孔只有在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手電筒的光。實驗后,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將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并得出初步結論。
3.完成以上活動之后,教師應啟發、鼓勵學生用其它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如用塑料軟管和蠟燭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初步結論。即當用筆直的塑料軟管對準蠟燭時可以看到光,而當軟管折成一定角度時再看蠟燭,就看不到光。當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啟發、引導、并要適時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提醒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4.活動的最后部分,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事例,包括有關的技術和設備,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原理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同時,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實驗結論。
總結: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光 的 傳 播 篇6
光 的 傳 播
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本教學,使學生知道: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和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對比實驗,歸納推理能力(根據光傳播的一些個別現象,推想光傳播的一般規律),動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實驗裝置)
3 、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實驗盒,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具準備
1 、分組實驗材料——電燈(或其他光源),細、直、能彎曲的塑料管(或紙管),蠟燭,火柴,半透明的白紙,膠水。掛圖或投影片——光源、從密林縫隙透過的光。
2 、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紙盒,剪刀,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談話:光是一種自然現象,關于光你們有什么問題?
2 、講述: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些關于光的知識:什么物體能發光,光是怎樣傳播的。
二、學習新課
l 、指導學生認識光源
( 1 )談話:說一說,哪些物體能發光?
( 2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光源。
( 3 )講解: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物體能發光:有的是燃燒發光,例如蠟燭、松明 (點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電能發光,例如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電燈;有的是靠生物體內部變化發光,如螢火蟲發出的熒光;有的是靠天體內部變化發光,例如太陽光,星光。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 4 )討論:鏡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為什么?
2 、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
( 1 )講述: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向周圍傳播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光傳播的方向。
( 2 )談話:
①從門窗或密林縫隙中透過來的陽光是什么樣的?
(學生發言后再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加深學生的印象。)
②手電筒或汽車燈射出的光是什么樣的?
( 3 )討論:以上現象說明光是沿什么方向傳播的?
(通過討論,得出 " 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 假設。)
( 4 )實驗:
①講述:為了證明光是否沿直線傳播,我們來做個實驗。實驗的材料是這盞開著的電燈和一根細而直的塑料管。
②討論:如果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這根直管能看見電燈光嗎?如果將直管弄彎,還能看見電燈光嗎?為什么?
③學生分組實驗。
④匯報實驗結果:在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
( 5 )討論:以上現象證明什么?
( 6 )教師小結:通過以上討論及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還可以補充:光源發出的光,可以沿著直線向四面八方傳播。)
( 7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3 、指導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
( 1 )講述: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各組都帶來些紙盒,選兩個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個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張半透明紙;然后把兩個紙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邊講解邊演示)
( 2 )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幫助)
( 3 )講述:下面,我們就用制作的這個器材實驗。將蠟燭點燃,立在桌上;將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對著蠟燭。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紙盒,看到什么現象?
( 4 )學生分組實驗。
( 5 )匯報實驗結果:看到了什么現象?(蠟燭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紙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樣的?(倒立的)
( 6 )討論:
①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②蠟燭的像為什么是倒的?這與什么有關系?
( 7 )教師小結:合用紙盒的小孔對著點燃的蠟燭的時候,蠟燭光就會小孔射入盒內,照在紙屏上。
因為孔很小,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所以蠟燭火焰上部的光通過小孔后照到紙屏的下部(畫圖說明),蠟燭火焰下部的光通過小孔后照到紙屏的上部。這樣,在紙屏上出現與蠟燭的火焰形狀相似、倒立的像。
這種現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這種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機,如果在紙盒后面粘的不是紙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會出現物體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機就是應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鞏固應用
l 、講述:這節課我們重點認識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傳播方向。
2 、提問:
( 1 )什么是光源?舉例說明。
( 2 )光是沿什么方向傳播的?
3 、討論:光的直線傳播與影子的形成有沒有關系?假如光是可以轉彎的,還會有影子嗎?
四、布置作業:用小孔成像盒給室外的景色“照相”,觀察像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彩色?
光 的 傳 播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現在我們學習光學知識,在初中我們學習過,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光源?
2、光線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說明了什么?
(二)新授環節
1、光源:
(l)光源:(自身)發光的物體、如:太陽、蠟燭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為月亮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
在研究光現象時,為了方便研究,我們通常研究點光源的關學現象,所謂點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一樣,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當光源的尺寸遠小于它到觀提點的距離時就可看作點光源。
(2)光源發光的過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過程,光照到物體上,光能又可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視覺。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類: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陽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熾燈、水銀燈、熒光燈和蠟燭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發方式分:冷光源和熱光源。
a、熱光源:利用熱能激發的光源(白熾燈、弧光燈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學能、電能激發的光源(螢火蟲、霓虹燈等)。
3)、按光線特點分:點光源、線光源、面光源和體光源。(著重介紹點光源)
a、定義: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與它被照到的物體間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時,這樣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點光源”。
b、點光源是一種理想模型。點光源并非數學上的點,而是物理意義上的點,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線度。
2、光的直線傳播
(1)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和路徑的幾何線叫做光線。在光線上標明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
(2)介質:光能夠在其中傳播的物質、如:空氣、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說明光的傳播并不依靠介質。
(3)光直線傳播的條件:同一種均勻介質中。
光直線傳播產生的光現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傳播過程,也是能量傳遞的過程。
3、影:
(l)點光源的影
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2)較大發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圍是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區域,是半影,比較以上兩圖,光源的發光面積極大,本影區越小,無影燈就是根據此原理設計的。
注意強調:本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發出的光可用光線表示,但光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種約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礙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關于證明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現象:
(1)日食:發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全食,如a區。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某一側的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如b區,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陽周圍的發光環形面,這就是日環食,如c區。
(2)、月食:發生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如圖所示,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全食,如圖a區;當月球有一部分進人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偏食,如圖b區;但要注意,當月球整體在c區時并不發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傳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種不同頻率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相同,均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質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與媒質性質有關外,還與光的頻率有關(這一點與機械波不同,機械波的波速僅由媒質的性質即密度、彈性和溫度等決定)
6、光年:
1)、定義: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光 的 傳 播 篇8
以前物理的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對科學內容的學習上,強調的是對知識的記憶和實際解題能力。而現在,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把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顯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同樣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動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從初二物理《光的傳播》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談談自己的設計。
(一)課題引入:
初二學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剛開始的引課很重要。在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經驗,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切合人們實際的,對之略有所知卻又并不完全了解的東西。根據這一結論結合這節課的內容,我選擇了各種自然界奇特的光現象引課,有日全食,月食,極光,海洋深處會發光的生物等等。通過展示這些真實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光的熱情,為學好整個光現象打好基礎。
(二)新課講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學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講光源的分類時我避免了由老師先寫出光源的類型再讓學生舉相應實例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先隨意舉例,他們思路非常開闊,會舉出各種各樣的光源,甚至有可能舉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來,我在板書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把它們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學生舉的差不多了,就提出問題:“我們能否把這些光源分分類?”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光源每類的共同點,進而歸納出光源的分類。
用這種方法授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自己舉例,自己歸納,自己得出結論,當然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
2.光的直線傳播規律的形成
① 在規律的形成過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組實驗:讓激光束分別射向空氣、玻璃、水。讓學生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引導他們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② 接下來學生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
③ 提出問題:“我們得出任何結論都要知道這個結論的適用范圍,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沿直線傳播嗎?有沒有條件呢?”
④ 學生可能一時舉不出反例,這時我就告訴他們“其實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新X人喜歡吃烤肉,當你站在爐子的一邊看另一邊的人或物體時,常會看到什么現象?”
⑤ 讓學生先回答,然后再補充,共同其原因。類似的還可以再舉晚上看星星總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過演示實驗和舉反例所創設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規律,并且強化了對均勻介質的理解,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利用規律解釋現象
① 解釋日食、月食現象:由于日食、月食發生在天體之間,直接用語言不好說清,因此我用動畫模擬了日食月食形成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解釋這些現象。在解釋過程中強調正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會有陰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時告訴學生,古代由于科學不發達,看到月食認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種兇兆,這些迷信的說法我們應該摒棄。
這樣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科學史觀教育。
② 解釋小孔成像是本節的難點。學生總是誤認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為此專門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儀——接通電源的燈泡在圓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為了解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與孔的形狀無關的問題,在圓筒一側的紙片上戳出圓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電源后燈絲就會在圓筒另一側的毛玻璃上成像,通過改變孔的形狀,讓學生觀察成像形狀,引導他們得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不僅如此,這個小孔成像演示儀中的圓筒還可以前后推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找出物與孔距離影響像的大小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98%的學生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還有一個問題,他們可能還解釋不清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時我引導學生動手畫光路,在這里穿插著講光線的知識,告訴學生我們之所以引入光線,就是為了研究方便。在畫光路的時候,首先把物體放在某一位置,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畫出它的成像情況,再換一個位置再來看成像情況,比較它們的異同并解釋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實像,為后面研究平面鏡成正立的虛像做鋪墊。這樣既加深了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動手能力。
講到小孔成像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段我國古代在光學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實驗,告訴他們在對光線直進的研究中,古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的現象,使學生認識光速比聲速大的事實。
② 接下來直接給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內傳播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7.5圈。
③ 為提高學生興趣,體會科學家的探索,加深對光速的認識,我還簡單介紹兩種測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測光速法和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法,比較兩種方法的差異,分析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的合理性,從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
在過程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調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即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速大小,并相應的舉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射擊瞄準,隊列排隊等,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做到學以致用;二是歸納本節課的研究方法。我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總是首先創設相應的情境,在情境中觀察,歸納,,再進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有沒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條件等等。其實我們學習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用學到的這些方法解決我們現在還未知的問題。所以大家應該從今天起有意識的培養自己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 課后體會
這節課的內容其實比較簡單,學生生活中對光的認識還是比較多的,難點就在于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解釋現象,尤其是對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問題,通過動畫演示和實物演示,給學生創設了相應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觀察,在情境中歸納,,很容易的突破了難點,而且還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光 的 傳 播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點、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
能敘述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結論;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已知入射光線,能根據光的折射現象的實驗結論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加強對光的折射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折射現象中的因果關系,再次向學生強調注意客觀事物中存在的因果關系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熱情。
教材分析
本節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續課,進一步講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后面透鏡及其應用的基礎,所以本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規律的正確理解是本節的關鍵,對于透鏡的學習,照像機和幻燈機,放大鏡的理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課本列舉了各種光的折射的實例,對這些實例進行討論分析對理解光的折射規律有很大的作用。本節中介紹了在折射中光同樣具有可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折射現象有所了解;學生不能用準確的物理語言來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解釋簡單的折射現象。
教學難點:用玻璃磚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在同一種均勻的介質中,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如果主光從一種介質傳到另一種介質中,情況將會怎樣呢?
二進行新課
1、光的折射現象
學生活動
分組實驗1:把激光筆靠在碗邊固定不動,按下按鈕,發現在碗底有一個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觀察到水槽側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組實驗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幣,移動碗,使眼睛剛剛看不到硬幣,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變,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隨著水面的升高,觀察者看到了硬幣,還會發現硬幣升高了。學生實驗,認真觀察現象。并積極思考。)
教師引導
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時,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質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體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會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種透明介質的交界面上,比如從空氣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進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傳播。
上述實驗中,學生能看見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幣“升高”,前者是由于光從空氣射向水中時發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向空氣中時發生了偏折。物理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光的折射。
光的介質:能夠傳播光的物質,通常叫光的介質,如:空氣、水、玻璃、真空等。
討論光的折射定義
板書: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傳播方向就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請學生列舉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現象,教師做補充。
1、光的折射規律
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會發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時遵循哪些規律呢?
下面我們首先畫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時出現的光的折射現象。并用作圖法作出光路圖。
介紹光路圖:重點解釋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做出猜想:略。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通過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
提示:
1、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2、比較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
3、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情況。
分析與論證: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時空氣中的角始終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讓學生進一步實驗探究,交流。
想一想:
1、當光線垂直射入玻璃磚表面時,傳播方向會怎樣變化?
2、當入射光線逆著折射光線射入時,折射光線變化有什么規律?
本問題:
1、垂直入射時折射角等于零;
2、光折射時光路可逆。
學生活動
讓學生用光的折射規律作圖:
1、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后的情形。
三、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現象
1、光斑為何想左移動?
2、放在碗底的硬幣原來看不見,加水后卻又看見了?
提示學生可通過畫圖分析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減小)而增大(減小);
④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質時,入射角大于折射角;當光從其他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時,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⑥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本節課的內容較多,瑣碎一些,但它們之間還是有聯系的,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主要展開教學,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為主線鋪開教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基礎,對學習的內容稍作加深,如通過作圖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現象并歸納:無論是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從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空氣中的角始終最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四點:
1、本節實驗較多,要注意讓學生能觀察到明顯的現象,以加深對折射現象的印象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始引入課題的實驗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釋的麻煩。硬幣放入水中后,學生從側面觀察效果好。
2、本節實驗器材較多,重點是觀察折射時的光路。為保證觀察效果,最好在實驗室上課,并且要遮光。
3、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做每個實驗前要提醒學生觀察什么。實驗完,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先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然后教師再補充、。當然應注意控制好時間,不要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
4、運用折射規律解釋現象,學生會有一定困難。教師應注意示范引導,邊畫光路圖邊分析解釋。應強調:人眼看到物體是該物體射出的光進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覺光是沿直線進入人眼的。
光 的 傳 播 篇10
【教學目的】
1.復習光的反射定律,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準確內涵
2.掌握介質的折射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3.了解介質的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
【教學重點】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教學難點】
如何利用折射定律,以及光路可逆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復習提問1:光做直線傳播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在同種、均勻介質種傳播。
復習提問2:當從一種介質到達另一種介質的分界面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學生:反射和折射。
復習提問3:根據我們初中所學,反射和折射分別有什么樣的規律?
學生:作答…
師生共同完善、豐富反射定律(結合圖1,抓“兩側”、“共面”、“相等”);復習反射光路可逆知識。
引入:從剛才的復習可知,我們在初中對于反射的了解已經非常到位了,但對于折射,還只是知道了一些定性的規律。那么,關于折射的定量規律究竟怎樣呢?
一 光的折射定律
結合圖2,復習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概念。
關于光的折射,究竟有什么樣的定量規律?原來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在思考、探索這個問題。根據歷史記載,在探索光的折射規律的實踐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有托勒密、開普勒、斯涅爾、笛卡兒、費馬等人,他們研究的內容包括傳播方向規律,傳播速度規律、能量分配規律等等。本節課,我們主要介紹他們在研究傳播方向與速度方面的成就──
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通過實驗得到:
a.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托勒密的實驗數據記錄非常詳細、準確,只可惜欠缺數學眼光,致使結論的總結出現錯誤。而這個看來僅僅一步之遙的距離卻又使人類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探索!)
16XX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出版《折光學》一書,闡述了他對大氣折射研究的成果;開普勒根據他自己總結的折射原理制成勒開普勒望遠鏡,最早地開辟了光的折射在應用領域的先河。
(開普勒的具體“規律”若何,記載不詳…)
1622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并在借鑒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總結出現在的折射定律──
1.折射定律: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表示這個比例常數,就有
= n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很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驗來驗證斯涅耳的折射定律,但由于條件所限,今天只能“略過”。下表展示了人們經過精確測量后,得出的光線從空氣射入玻璃時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出:①在小角度情形下托勒密結論的“正確性”;②在實驗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斯涅耳定律的廣泛正確性。
入射角θ1(°)
折射角θ2(°)
θ1/θ2
sinθ1/sinθ2
10
6.7
1.50
1.49
20
13.3
1.50
1.49
30
19.6
1.53
1.49
40
25.2
1.59
1.51
50
30.7
1.63
1.50
60
35.1
1.71
1.51
70
38.6
1.81
1.50
80
40.6
1.97
1.51
斯涅耳的折射定律并非完全沒有受到挑戰──
1637年,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兒出版《屈光學》一書,認為光的傳播可以用網球在兩種介質分界面上運動來模擬反射、折射和全反射,并假定平行于界面的速度分量不變,導出“sini/sinr = 常數;光線在光密介質中傳播速度較大”的折射定律。
(笛卡兒的折射規律是一種純理論的推測,盡管有正弦之比等于常數的結論,但他認為光從光疏介質進入光密介質時折射角較大,傳播速度也會更大,這兩個定性結論都是錯誤的。)
1661年,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費馬起來批駁笛卡兒的理論,他用的也是純理論的方法──光程最短法。這是一個在現代光學中普遍適用的理論,盡管在當時還不是能夠很好的被人們接受,但費馬證明的結果,認為斯涅耳的結論是正確。
啟發:請同學們比較一下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兩側”、“共面”是相同的,角度關系是不同的。
其實,這兩個定律還有一個共同點,人們研究發現,(參看圖2)當光線沿bo方向入射,那么它的折射方向將沿oa方向,也就是說──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這一點,在折射定律的應用中常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渡:斯涅耳的折射定律中出現了一個比例常數n ,這個常數是相對不變的還是“萬古不變”的呢?
二 折射率
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表明,折射定律中的比例常數n并不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的常數,只要改變兩種介質中的任何一種,n將隨之改變。
下面是幾個折射情形的n值展示:空氣到玻璃──1.50;空氣到水──1.33;水到玻璃──1.13;…
為了探討這個常數的規律,人們先將一種介質定下來,那么,n就只和另一種介質相關了。譬如,我們將入射空間的介質定下來,而且規定為一種最簡單的介質──真空,那么
1.折射率: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發生折射時,入射角θ1的正弦與折射角θ2的正弦的比值n ,叫做這種介質的折射率。
從折射定律不難得出,真空自身作為一種介質,它的折射率為多少?
學生:為1
每種透明介質的折射率都有一個固定值,下表展示了幾種常見介質的折射率──
幾種介質的折射率
金剛石
2.42
巖鹽
1.55
二硫化碳
1.63
酒精
1.36
玻璃
1.5~1.9
水
1.33
水晶
1.55
空氣
1.00028
從表中可以看出,空氣的折射率非常接近于1 ,所以,我們常常將空氣介質近似看成真空。
由折射定律可以得出,對于相同入射角θ1 ,n越大時,折射角θ2會怎樣?
學生:越小。
對應光的偏折量大,還是小?
學生:大。
n大,光線偏折越厲害。所以──
物理意義:折射率n是表明材料對光線偏折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材料折射率的存在,不僅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還能改變光的傳播速度。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和真空中的光速c 、材料n之間有以下關系
2.光的傳播速度和折射率的關系:v =
鑒于真空之外的任何介質的折射率都大于1 ,所以,光在真空之外任何介質的傳播速度都小于c 。
而且,從上式不難發現,光在介質中的速度規律與光的入射方向并沒有什么關系,這和方向規律是略有不同的(折射定律中規定“斜射”,這里就沒有必要了)。
了解了光的折射的方向規律和速度規律,下面做一個應用──
三 小結
本節課,我們復習了光的反射定律,定量地介紹了關于光的折射的方向規律和傳播速度規律,并闡述了折射率的物理意義。對于光的折射,其實除了方向和傳播速度規律外,還有能量、振動面的規律、位相的規律等等。
四 作業布置
光 的 傳 播 篇11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讓我們來看本次說課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我將從面向對象、教材連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本節課面向初中八年級,所用教材為江蘇科學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物理(上冊)本節的主要科學內容有兩個,一是光的直線傳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線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又是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后繼必備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能解釋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因此,本節內容以光的直線傳播為重點,主要的科學探究活動也圍繞光的直線傳播展開。
根據新課標和新課改活動要求,配合教學大綱,結合課本教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在知識目標中使學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以及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
在能力目標中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
在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情感目標。
在知道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情況下,讓我們來看本節的重點、難點部分。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難點: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將以板書的形式來突出重點,以演示實驗來突破難點。
以上是我對本次說課的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內容開放,容量恰當。結構力求完整,做到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條理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揭示物理知識、概念、規律的意義、內在聯系和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學生,提高興趣。
四、教法分析:
下面讓我們來看本次說課的第四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尋合適教學的宗旨也是新課標要求的學習方法。正是本著這個指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法及實踐教學法為主要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教學法。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創設新知識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本教法的設計思路。
2.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法。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形象直觀,但不便于學生記憶,所以在整個教學當中我用板書來彌補演示過程中學生不便于記憶的缺點,使兩者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此外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也是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我在這方面也將做一些探索。
3.實踐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后我將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踐,以達到學以致用。以上是我在本節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期待幫助學生正確快速的理解教學內容。
五、學法指導:
在確定了教學方法外我還對學生的學法做以指導,這就是本節課的第五部分。本著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我將指導學生采用一下兩種學習方法即: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自主學習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以后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協作學習意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團隊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讓我們來看對以上五部分的綜合應用既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使用的教學環境及教材分別有多媒體、激光筆、玻璃磚、水槽、水、燒杯等。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1.新課引入(3分鐘)
2.新知識講述(20分鐘)
3.課堂實踐(15分鐘)
4.課堂與小結(5分鐘)
5.作業布置(2分鐘)
這樣安排教學時間主要是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2∶1的時間比。
下面我就以教學當中著五個環節為主線來張顯本節課的教學實現。
1..新課引入
本環節我使用創設情境,使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多媒體展示自然光現象,提出問題: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新知識講述
3.課堂實踐
首先,我將新知識講述與課堂實踐交叉進行,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本環節我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方法。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
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
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
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最后,光的傳播速度我采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和自主學習的方法。
將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雷電,通過電腦展示。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4.課堂與小結
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通過本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檢驗學生的效果。
5.作業布置
最后,為了讓學生鞏固本堂課的內容我將布置作業。我將課本題作為本節課的作業,因為它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并且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的全部內容,整個過程中我將努力使學生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為止,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導。
光 的 傳 播 篇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級《科學》第二部分"光" 的第四課《光的反射》。
說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分為"照亮目標"和"運用光的反射"兩個部分。《光的反射》是上一節課《光是怎樣傳播的》的延續,同樣是研究光的傳播特點。不同的是這節課研究的是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
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強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教材在第一部分便安排了照亮目標這一活動,讓學生去經歷實驗過程,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儲存知識,而貴在運用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教材第二部分運用光的反射又把學生帶領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神奇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去了。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光源、影子和光的直線傳播。學生知道光源就是自己發光的物體,月亮不會發光所以不是光源,我們能夠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太陽光,這為本課學習打下基礎。生活中應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列舉這些例子,讓學生回憶反射顯現象,培養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實踐我了解到:科學應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五年級學生對科學世界懷著無限的向往與幻想,對科學的學習充滿了熱情。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具體的學情分析,我對這節課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光的反射現象。
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科學探究
通過探究照亮目標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
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只要這個規律被人類所了解、所掌握,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它應用于日常的生活、生產和工作中,幫助人類解決更多的難題),從而激發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教學難點: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運用。
說教法、學法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里有這樣一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見學生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是何等重要。因此,我采用了"引導——探究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他們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由于學生獨立完成一個探究過程困難較大,所以我還應用了分組討論法,讓學生傾聽組員的意見,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團隊。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索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也是這節課的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具、學具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手電筒、小鏡子、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教師演示:有關光的`反射圖片和課件。
說教學程序
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與靈魂,圍繞促進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發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課伊始 趣即生
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問:光具有直線傳播的特性以外,還有什么特性呢?抬頭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燈為什么要裝上燈罩呢?汽車裝上反光鏡又是為什么呢?教室里的墻壁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這都是和光有關的問題,該怎樣解釋呢?這節課就讓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玩個游戲吧,游戲的名字叫"照亮目標".(目的是課堂鋪墊,通過生活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實驗探究——課深入 趣漸濃
學習快樂——照亮目標
(1)打開手電筒,讓光從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書,光是怎樣照亮書的?并畫出光的傳播路線。
(2)不改變手電筒的位置,把書立起來,這時怎樣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書本上。
(3)不改變手電筒的位置,我們能想辦法照亮陰影里的玩具嗎?
通過分組實驗把學生的口、手、眼、腦等多種感觀調動起來,讓每個都能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去。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積極思考、主動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生操作完畢后,再讓學生說說是如何照亮目標的,光的傳播路線是怎樣的。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光的反射,光遇到障礙物會怎樣,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歸納出準確的概念。從而揭示了課題:光的反射。
學以致用——運用光的反射
學生經歷了以上實驗后,對光的反射已有所理解,在學生興趣未減時問:反光這種現象在生活、生產、科研中還有廣泛的應用。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嗎?給學生想和說的機會,并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活躍。學生說完后,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并邊說邊打開大屏幕,展示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實物圖片。然后教師又提問:這些儀器是怎樣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想一想,試著在書上畫出課本上給出的兩個例子的光路圖。然后教師補充完整汽車的車后鏡和醫生用的額鏡所利用的反光原理。最后,教師又將課前的兩個問題引出:
(1)日光燈為什么要裝上燈罩?
(2)教室的墻壁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
科學探索——光的妙用
當學生研究光在生活中的應用而意猶未盡時,教師又利用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在科學測量中發揮的作用,把學生帶入到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中去,以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月球離我們有多遠,這是一個無法用尺子測量的難題。當美國宇航員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時,科學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月球上安置了幾面特殊的鏡子(激光么射器)。地球上的科學家向鏡子發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學家測量了光反射加地面需要的時間,然后根據光速計算到月球的準確距離是384403千米。
當學生還沉浸于驚嘆科學的神奇、科學家的偉大時,教師鼓勵學生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動手進行創作發明。
露一小手——制作潛望鏡
現在就讓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利用反光原理的小手工——潛望鏡吧!
學生用學具制好潛望鏡后,讓學生說一說它是怎樣應用光的反光特性的。
5、光的污染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反光有很多有用的地方,但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不便和危害,你注意了嗎?課件展示課本中的圖片。告訴學生目前有許多建筑廣泛使用的玻璃幕墻就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光污染。
快樂發現——瞳孔的變化
同桌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的眼睛,并仔細觀察瞳孔的變化。然后教師告訴學生瞳孔是一個可以控制入射光線的器官,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三)、全課——課已盡 趣依存
最后對于進行全課,讓學生對本課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努力學好科學知識、認識更多的現象和規律,在學習中做一個有心人。
在這堂課上學生是在一種我參與、我探究、我發現、我創作,所以我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的。
光 的 傳 播 篇13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光的反射現象,然后轉入研究光的反射規律,通過實驗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 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示例
教學重點: 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反射現象的規律
教具:畫有角度的可折疊的白色硬紙板、一面鏡子、兩個光源、一張白紙、大頭針(或牙簽)、鉛筆、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
為什么我們既能看到發光的物體又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如在遮蔽門窗的教室內,打開電燈,我們不僅能看到發光的電燈,同時還能看到桌椅、墻壁、同學及周圍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這是什么原因?從而引出“反射”的概念,還可舉例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說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個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進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光線的反射遵從什么規律?
二、新課教學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實驗規律,按照書67頁實驗進行教學.
演示前,將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給學生.其中,硬紙板的可折疊性及硬紙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讓學生看清楚.
實驗中,邊演示,邊介紹名詞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隨后板書光路圖,如圖5-2-1,并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數.
通過轉動紙板f和改變入射角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線是在法線的兩側還是在法線同側?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