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傳播”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經歷“光是怎樣傳播的”探究過程,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領略色彩斑斕的光之美,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學生實驗器材
激光手電、蚊香、玻璃磚、火柴、蠟燭、光屏、中間有孔的不透明硬紙板、盛水的小燒壞(水中放適量粉筆末)、果凍。
三、教學過程
1、設置情景 課前啟動
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播放一幅幅美麗的城市夜景。
2、導入新課
師: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同學們欣賞到了美麗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學們想對老師說點什么呢?(學生談感受)是的,正是有了這色彩斑斕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麗,如此迷人。對于光,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光的傳播》。
3、新授
(一)光源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的城市夜景,那么,這些把城市點綴的如此美麗的光是哪兒來的呢?
生:結合圖2.1-1天然光源和圖2.1-2常見的人造光源,閱讀課本。然后討論交流。
師:是的,是從光源發出來的。除了課本上舉的例子,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嗎?
生:討論交流。
師:很好,剛才同學們說出了好多本身能夠發光的物體,我們就把這些物體能夠發光的物體,稱之為光源。
像太陽、螢火蟲、水母這類能夠自然發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像點燃的蠟燭、霓虹燈、白熾燈這類由人類制造的發光物體,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傳播
1.提出問題
師:(手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射向天花板。)老師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從激光手電發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經驗或感性認識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同學們都猜想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可科學是嚴謹的,僅僅靠猜想是不夠的,怎樣檢驗我們的猜想的正確性呢?
生:需要用實驗的方法去檢驗。
師:好,今天,同學們就用實驗桌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3.設計并進行實驗
(學生動腦動手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并觀察各小組實驗情況。)
師:好,現在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設計的實驗、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學生甲:我們先用激光手電射向硬紙板上的小孔,在另一側的光屏上看到一亮點,而射向硬紙板的其他位置時看不到亮點,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然后我們做了小孔成像實驗。點燃蠟燭,中間是帶小孔的不透明硬紙板,另一側是光屏,在光屏上我們看到了燭焰的倒立的像。也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學生乙:當我們點燃了蠟燭的時候,我們小組四個人都看到了光,說明光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
學生丙:我們先點燃香,然后用激光手電沿著向上冒的煙的方向照過去,我們看到了一條亮光,時斷時續的,美極了!
學生丁:我們用激光手電照射燒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條亮光。又照射果凍,還是看到一條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