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要矯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合群的人屬于孤僻種群,雖說和自閉癥、抑郁癥等病因形成的孤僻狀態不一樣,但同樣是不健康的社會行為模式,是需要矯正的自我心理狀態。造成不合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不能與周圍群體形成共同觀念,并發生強制性的自我認同;
·行為舉止過于乖僻,不能被周圍群體所認同;
·思維發展緩慢,跟不上周圍群體的思維進步;
·由于經濟、知識水平或其他原因,自我感覺不被周圍群體所接受;
·因自我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感覺被孤立;
·對大多數群體成員的嫉恨和懼怕;
·成為非議的中心人物;
·有被群體傷害的經歷。
顯然,無論是什么原因,不合群的人是站在群體的對立面、被群體所排斥的人。我們從不合群的原因中也能看出,不合群和不團結其實是兩回事,所以,有的領導把不合群的人一概評論為“不能團結群眾“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不合群算不得病,它只是群體思維和行為的相反一面,有悖于通常的社會群體行為準則,這一點已經足以構成對不合群的人的自身傷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許多不合群者付出了太多的犧牲。
美國在1978年至1993年自殺70436人,其中因孤僻自殺的占4%,約2817人。按美國精神病學家的說法,他們在自殺前的抉擇是非常痛苦的。我國還沒有建立類似的統計檔案,但有據可查的自殺案例中,1998年北京有4例同不合群有關,這個比例已經相當高了!
糾正不合群的行為模式,幫助不合群的人,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團結同志“,而是防止更多不幸事件發生的必需。
■學會自然的微笑
對于一些不合群者,心理學家還從一些細節方面進行了建議。
·學會在同他人講話的時候柔和地目視對方的眼睛;
·學會自然的微笑;
·不去理會任何自己懷疑的事情;
·在心里不設任何假想敵,大方地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自己;
·幫助他人的時候無須過分熱情和主動,但要真誠;
·主動多參加集體活動;
·行為、著裝大眾化,不刻意修飾或掩飾自己;
·出現不合群的情況時,應主動和他人交流,尋求被孤立的原因;
·決不自怨自艾,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要跳出來站在第三者角度思考。
·不建立過于明顯排外的小集體;
·注意他們的自尊心,自然地去關心他們;
·不議論、不嘲笑、不傷害、不擠對他們;
·不刻意去關懷照顧他們---不明顯地把他們當做弱者;
·學會傾聽他們的講話,表不表態都沒關系。
在很多時候,一句話、一個微笑或一個動作,都有可能使一個不合群的人重新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