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編(之八)也、而
“也”:宋代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的“也”字真多:“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這篇文章從“環(huán)滁皆山”的掃視開始,將讀者的視線逐漸引向西南諸峰,推近到瑯琊山,入山中溪泉旁,隨峰回路轉(zhuǎn),又引人抬頭看見泉上小亭,再從作亭者為誰、命名為誰的設(shè)問,推出主人公——號“醉翁”的太守,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的感慨議論,趁勢導(dǎo)向山中四時之景,收轉(zhuǎn)來寫“醉翁”的酒宴和醉態(tài),酒宴散后的情景,“醉翁”與人不同的心境,最后點明太守為“廬陵歐陽修”即作者本人。全文既縈回曲折,又連綿不絕,無一句跳脫。文中每一個意義完足的句子都用嘆詞“也”結(jié)束,共出現(xiàn)二十一次,構(gòu)成詠嘆的聲調(diào);又把駢文中對偶相映的句法變化使用,時散時偶,句子的字?jǐn)?shù)時齊時不齊,這樣,既有明晰的節(jié)奏感,又流動搖曳,作者內(nèi)心淡淡的孤獨、悵惘之情在這種詠嘆的節(jié)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數(shù)了一數(shù),一共用了21個“也”字。連用“也”字,顯得語氣非常的悠閑舒緩、音節(jié)紆徐,給人優(yōu)哉游哉的感覺。但一方面我們也覺得有些做作。
“而”:作為虛詞,在句中的用處很大。清代袁仁林在《虛字說》中說:“而字之聲,膩滑圓溜,有承上啟下之能,有蒙上輥下之情。惟其善輥,故不拘一處,無乎不可,一切去來、起伏、出入、周折、反正、過接,任其所輥無滯!薄岸弊衷诠糯鷿h語中,可以作連詞,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并列;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表遞進(jìn);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中的“而”,表承接;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中的“而”,表假設(shè);“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而”,表因果;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而”,表修飾!岸弊衷诠糯鷿h語中,還可以作代詞,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中的“而”,是“你的”意思。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罷了”。古人在批作文時留下一段話,很有意思,說明“而”字不能隨便亂“而”。批文中說:“該‘而’而不‘而’,不該‘而’而‘而’,而今而后,以而以而。”實在詼諧妙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