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以人為本”的反思
外語教學必須“以人為本”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
在外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主體,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上尋根求源。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學習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師任意捏成其它的東西。他們各自有獨特的性格、動機和學習風格,所有這些特征都會影響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表現。
現在,我們的外語教師終于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外語教學中考慮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讓我們設計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來教這些內容”,而應該是:(1)促進外語習得的條件是什么?(2)我們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創造這些條件?
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于魚”要重要的多,對學生也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