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倒立的小丑》教學設計(精選2篇)
《會倒立的小丑》教學設計 篇1
活動意圖: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正是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去探索求知。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開展了此次活動。旨在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激發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受杠桿、平衡的原理和現象,探索小丑倒立的原因。
2、學習填寫記錄表。
3、喜歡科學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小丑2個;事先畫好的小丑圖片(貼好襯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吸鐵石、回形針、雪花插片、文件夾每人各2個;幼兒記錄表、筆、黑板等。
活動過程:
1、出示小丑。
(1)出示雙面范例小丑
“你們看過小丑表演嗎?我這兒有個小丑,他會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們的小丑會嗎?幼兒嘗試。
(2)2種小丑進行比較
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你們的小丑不能倒立?
(3)幼兒用硬幣進行嘗試
硬幣貼哪小丑倒立。
(4)講述自己的發現
把硬幣貼在什么部位小丑能倒立?
為什么小丑手部貼上硬幣能倒立?為什么貼在別的地方就不能?為什么要貼2個硬幣呢?
總結:2個一樣重的硬幣貼在小丑手部,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嘗試未倒立起來的小丑。
2、記錄還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來
(1)啟發幼兒討論
除了硬幣,還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倒立?
(2)猜想并記錄
小筐里有吸鐵石、回形針、雪花插片和文件夾,我們來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來,并把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兒實驗
(1)用各種材料試一試,做記錄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種材料分別去試一試,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來,試好后記錄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 ‘x’。注意:每次只用一種材料進行實驗。
(2)將幼兒的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為什么吸鐵石和文件夾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針不可以呢?
總結:這4種材料是不一樣的,吸鐵石和文件夾重一點,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針、雪花插片輕一點,小丑就倒立不起來了。
(3)試一試不同的材料貼在小丑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4)嘗試用同一種材料但大小不一,比如紐扣,但提供大小不一的紐扣去嘗試小丑是否也能倒立呢?
《會倒立的小丑》教學設計 篇2
**年**月**日上午我上了一節公開課,科學活動,《會倒立的小丑》。我的這節課分為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開頭我就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探索,用大的長尾夾去夾身體的各個部分,看看夾在哪里可以使得小丑倒立起來呢,通過動手、思考、激發了幼兒要讓自己的小丑也能倒立的探究、操作的動機。(其實一開始試教的時候我是開始就告訴幼兒應該將長尾夾放在小丑的哪個部分可以使其倒立起來,后來我們研討發現這樣會禁固孩子的思維,違背了幼兒自己主動探索的原則)
第二部分是老師提供給幼兒不同的材料,硬幣、回形針、塑料片以及磁鐵,讓幼兒大膽的去動手實驗,親身親歷這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自己填寫記錄表,自己總結結論。發現科學事實,體會喜悅和滿足。
第三部分是繼續探究小丑倒立的秘密,讓幼兒自己玩起來,可以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這個科學探究活動,以小丑倒立這一情景貫穿始終,不僅吻合了孩子的興趣需要,通過問題情境不斷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發現世界是奇妙的、有序的、有規律的,激發進一步探究周圍世界的興趣。為兒童早期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當然活動中還是存在了諸多的不足,“影子”園長和園長工作室的老師們對于我的課,也給出了許多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