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聲謝謝》教學設計(精選4篇)
《說聲謝謝》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當接受他人的照顧與幫助后,要表示感謝。
2、懂得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珍惜他們的勞動,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對他人給自己的幫助關心和服務心懷感激之情
4、會表達自己的謝意,愿意用行動珍惜別人的勞動。
5、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6、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講述故事為什么說“謝謝”:
兩個人,一個老爺爺和一個男孩,在林間路上走著。天很熱,真想喝上幾口水解解渴。
于是,兩人來到小溪邊。清涼的溪水輕輕地流淌著。他們彎下腰,喝了個痛快。
“謝謝你,小溪!”老爺爺說。
小男孩笑了起來。
“您干嗎對小溪說‘謝謝’呢?”他問老爺爺,“誰不知道小溪不是人,聽不到你的話,不懂您對它的感謝。”“是這么回事兒。要是一頭狼來喝了水,它是不會說‘謝謝’的。可我們不是狼,我們是人。你知道嗎?為什么人要說‘謝謝’?想想去吧,誰需要這聲謝謝?”因為爺爺最口渴,需要喝水時,小河幫爺爺解渴,爺爺很感激小河,所以,爺爺才會跟小河說:“謝謝”我們收到幫助應該心存感激。
活動過程
1、導入:故事《為什么要說謝謝》;老師:小朋友們好,今天,我有一件事要問問你們,老師為一位小朋友系了鞋帶,哪位小朋友應該說什么?
幼兒:謝謝。
老師:恩,真好。我要表揚在座的小朋友,你們真有禮貌,都知道得到幫助應該說謝謝。老師現在有一個有關“謝謝”的故事,我們聽聽故事里的主人公有沒有禮貌,一起欣賞故事--《為什么要說“謝謝”》
2、分段講述故事,設置懸念:
老師:現在你們猜一猜老人是怎么回答的?
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讓小朋友替“老爺爺”回答故事中“小男孩”的問題:“您干嗎對小溪說‘謝鞋呢?誰不知道小溪不是人,聽不到你的話,不懂您對它的感謝。”老師:我來揭曉答案,老爺爺是這么說的……你們說說看,小溪聽得懂嗎?那老爺爺的這句謝謝是說給誰聽得呢?
3、說說親身經歷:
老師:有沒有幫助過別人,別人是怎么感謝你的?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心里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樣表達謝意的?除了感謝人,我們還可以感謝什么?
活動延伸
小朋友,最應該感謝的是爸爸媽媽對不對?那讓我們回家后親親爸爸媽媽告訴他們:“爸爸媽媽,謝謝你們。
教學反思: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說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痹。他們往往以為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他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對父母都難說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他幫助的人真心誠意地去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了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并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為回報他人。
《說聲謝謝》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與上一課緊密相連,也可以作為第二課的延伸,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行為。教材中通過觀察、生活反思和調查等,使學生認識到哪些時候應該向為自己服務的人表示感謝。同時,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換位,突出向提供服務的人表示感謝的意義及表示感謝的更多方式。在調查活動中學生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為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后,要表示感謝。
2、能力目標:養成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初步滲透愛的教育。知道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懂得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感謝,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勞動,調查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接受別人的感謝后的心情,了解生活中人們對別人表示感謝和尊重的方式。
三、重、難點
懂得向對自己提供服務或幫助自己的人說謝謝的意義,并養成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
尊重他人不僅是說聲“謝謝”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勞動。
四、說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根據本單元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引領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實踐、反思、,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內容。
五、教學理念
本單元重點對學生進行認識社會的教育,同時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本課更在前兩節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從而為學生走向社會服務。課上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通過回憶、體驗,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童話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得課題在學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二)活動明理
1、回憶生活中的“謝謝”(學生回憶并講述)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得到幫助——謝謝
一聲“謝謝“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這個環節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充分調動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謝謝‘的關注,為后面做鋪墊。
2、教師采訪學生:當你為別人做了事別人向你說聲謝謝后,你是什么感受?最好舉個例子說一說。
這個環節我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為學生創設學習和活動情境,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經驗,獲得內心體驗。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感受生活中的服務
剛才,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幫助后應該說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說聲謝謝呢?請大家觀看視頻,你可以結合圖片說一說,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聽到和想到的說一說。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充分體會我們時時刻刻在享受勞動者的服務,感受勞動者的辛苦,體會謝謝的深層意思。
(三)、辨析明理
設計題目,生活中一些現象正確判斷。通過該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制作感謝卡,表達謝意
學生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出了感人的謝意。同時,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這張卡片上體現出來,促進了學科的整合。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尊重理解——學會謝謝
(五)、總結,在詩朗誦中結課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情得以釋放,達到高潮。
《說聲謝謝》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接受別人幫助后要謝謝
2、了解不同國家的道謝語,嘗試開口說
活動準備:各種國家的道謝語
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引出謝謝
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幫我,跟他說聲謝謝,引出謝謝這詞。
問題一:你們說我為什么要跟他說謝謝?
問題二:我們一般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跟別人說謝謝的?他們一般怎么回答?
二、欣賞《為什么要說“謝謝”》
問:這位爺爺為什么要跟小溪說謝謝?如果是你,你會跟小溪說謝謝嗎?
三、教學謝謝的不同說法
提取“謝謝”這一詞,教不同國家的“謝謝”的說法。
師:現在我真覺得謝謝這一詞真是優美,而不同的國家其實有不一樣的說法,先問問美國人是什么怎么說的。
四、模仿故事情節。
師:老爺爺剛才也說了,喝了小溪的水,人和狼的表現是不一樣的。現在想請小朋友上來給我們演演。五。思維拓展。
問題一:我們在做了什么事之后可以聽到別人跟我們說謝謝?你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從此,你打算以后再怎么做呢?
問題二:我們除了謝謝這個禮貌用語,還用到什么語言來表示禮貌?除了用說的,我們還能怎樣表示自己的禮貌?
附:故事《為什么要說謝謝》
兩個人,一個老爺爺和一個小男孩,在林見路上走哦著。天很熱真想喝上幾口水解解渴。
于是,兩人來到小溪邊。清涼的溪水輕輕地流淌著。他們彎下腰,喝了個痛快。
“謝謝你,小溪!”老爺爺說。
小男孩笑了起來。
“您干嘛對小溪說‘謝謝’呢?”他問老爺爺,“誰不知道小溪不是人,聽不到你的話,不懂您對它的感情。”
“是這么一回事兒。要是一頭狼來喝了水,它不會說‘謝謝’的。可是我們不是狼,我們是人。你知道嗎?為什么人要說‘謝謝’?想想去吧,誰需要這聲謝謝?”
總結:
1、首先,最大的問題是,教案里的這個故事選的不是很好,我也沒想到要換故事,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老師的建議是以后拿到教案自己先看上三四遍,覺得不好的就可以大膽改掉,換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我們上課的過程中,更多要開發小孩的感官。
2、在我教他們學習其他國家語言的時候,讓他們猜的過程太花時間了,而且,我就讓他們以字體認識是什么國家語言,老師覺得這樣太難了,幼兒園的小朋友其實對文字并不敏感。建議是可以找一些標志性的圖片做為代替,如國旗,標志建筑什么的。
3、在我問了問題之后,總會出現很多小孩,回答得很偏,而這次,我算是收回來了,說這個問題課后討論。老師說這點不錯,也給了我我建議,以后可以再把問題范圍說小點,如在幼兒園里,小朋友之間,這樣的回答不會很離題。
4、總結兩次的社會課,我感覺自己很大的問題在于沒有將課堂上的內容聯系到生活,挖到點子上,沒有沒有出現一個小道理教給小朋友。目標中如果正面的達不到,可以試試反面,比如,幫助你會怎樣不清楚,那如果不幫助,給有什么影響,這就是反向思維。
5、經過老師的反饋,我上課的時候還是挺隨便的,很多閑話還是喜歡說說的,但這樣的現象我可能自己只能說做到盡量減少吧,或許在將來,真正成為代班老師了,這樣的話在課堂上我覺得會給人更放松的感覺。
這個目標在上課過程中體現的不是很多,目標完成的不是很好。
該環節在上課的時候,因為小朋友對該不是不是很感興趣,所以就就被刪除了。
《說聲謝謝》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與上一課緊密相連,也可以作為第二課的延伸,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行為。教材中通過觀察、生活反思和調查等,使學生認識到哪些時候應該向為自己服務的人表示感謝。同時,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換位,突出向提供服務的人表示感謝的意義及表示感謝的更多方式。在調查活動中學生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為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后,要表示感謝。
2、能力目標:養成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初步滲透愛的教育。知道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懂得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感謝,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勞動,調查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接受別人的感謝后的心情,了解生活中人們對別人表示感謝和尊重的方式。
三、重、難點
懂得向對自己提供服務或幫助自己的人說謝謝的意義,并養成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
尊重他人不僅是說聲“謝謝”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勞動。
四、說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根據本單元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引領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實踐、反思、,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內容。
五、教學理念
本單元重點對學生進行認識社會的教育,同時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本課更在前兩節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從而為學生走向社會服務。課上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通過回憶、體驗,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童話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得課題在學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二)活動明理
1、回憶生活中的“謝謝”(學生回憶并講述)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得到幫助——謝謝
一聲“謝謝“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這個環節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充分調動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謝謝‘的關注,為后面做鋪墊。
2、教師采訪學生:當你為別人做了事別人向你說聲謝謝后,你是什么感受?最好舉個例子說一說。
這個環節我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為學生創設學習和活動情境,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經驗,獲得內心體驗。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感受生活中的服務
剛才,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幫助后應該說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說聲謝謝呢?請大家觀看視頻,你可以結合圖片說一說,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聽到和想到的說一說。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充分體會我們時時刻刻在享受勞動者的服務,感受勞動者的辛苦,體會謝謝的深層意思。
三、辨析明理
設計題目,生活中一些現象正確判斷。通過該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制作感謝卡,表達謝意
學生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出了感人的謝意。同時,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這張卡片上體現出來,促進了學科的整合。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尊重理解——學會謝謝
五、總結,在詩朗誦中結課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情得以釋放,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