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6以內比較型減法
大班數學: 6以內比較型減法
活動目標:
1、通過實物、圖卡了解對應比較關系,學習6以內數的比較型減法。
2、發展比較、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實物蠟筆、水彩筆、畫紙、白紙。
活動流程:
引入:嗨!小朋友早上好!今天梁老師又帶來許多數學游戲,你們想玩嗎?今天的游戲與多和少有關?
一、開始部分:
1、我們先來數一數今天有多少人來參加游戲先,幼兒數數并得出總人數(18人)。
2、請小朋友一個一個輪流的方式平均分成3組
二、創設情景觀察比較,學習6以內數的比較型減法。
1、請一個小朋友把5張畫紙發給第一組的小朋友,發之前再一次強調這一組有幾個小朋友(6個),發完后問少幾張畫紙?有幾張畫紙呢?讓幼兒比較誰多誰少?少多少?那你們能不能用圖表的方式記錄呢?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少了一張畫紙呢?(引導幼兒用簡單的符號代替物品,并用一一對應的辦法比較多少,如下圖)(注:可以是幼兒自創的簡單符號)
小朋友圖像
● ● ● ● ● ●
畫紙
□ □ □ □ □
2、同樣的方式發放水彩筆4支。讓幼兒比較誰多誰少?少多少?引導孩子用不同的符號表示。
小朋友圖像
○ ○ ○ ○ ○ ○
水彩筆
☆ ☆ ☆ ☆
3、同樣的方式發放蠟筆3盒,引導幼兒用涂色的方式表示各有多少?
小朋友圖像
△ △ △ △ △ △
蠟筆
△ △ △ △ △ △
4、創設情景4,開飯了;碗6個,勺子5條,筷子3雙。擺放好后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一一對應記錄各種餐具有多少?
碗的圖片
勺子圖片
碗的圖片
筷子圖片
三、回顧故事屋的音樂會操作練習。
1、小朋友還記得故事屋的音樂會嗎?誰在拉小提琴?按規定每只蟋蟀都要戴帽子的拉小提琴的,但帽子不夠,請問少了幾頂帽子?
2、分解引導圖一:指著第一排圓圈問,誰能告訴我這些圓圈表示什么?下面為什么有一個沒有涂色呢?指導幼兒完成算式。
3、幼兒操作圖二:請幼兒依據各種樂器的數量在操作圖卡上涂上正確數量的圓圈,并用一一對應的連線方式比較蟋蟀與樂器的多少。并請幼兒將正確的數字填入方框中,完成算式的運算。
活動反思:這個活動是分組進行的,第一組活動時,教師講的比較多孩子操作比較少,而且游戲的方式比較雷同。在第二個環節時雖然用的物品不同,但大同小異,而且還是以示范為主,只有個別孩子操作,不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記錄的方式不能很好的啟發孩子創造符號,孩子記錄時都是用原來物品的圖標,整體的活動效果不能較好地達到我預設目標。
在第二組活動時我針對以上的情況活動的將活動的形式作了調整,第一環節的形式不變,但是在示范記錄時我特別注重提示孩子用簡單的符號來表示物品的多少;如教師說:“小朋友的圖像比較難繪畫,我們可以用什么來表示有幾個小朋友?”有的孩子說6個小朋友畫六個圓形就是表示有6個小朋友,有的說用點點。在這一組的活動中我也特別注重一一對應的表示形式,如在第一個表格記錄時我就一再強調,怎樣記錄別人一看就知道少一張白紙呢?孩子就想到了在小朋友標記的旁邊畫就可以了,有的孩子也說在圓形標記的下面畫對整齊就知道少多少。從孩子的回答看,孩子基本上都了解了一一對應的方式記錄。在第二、三個表格記錄時就特別強調可以用不同的簡單符號,于是孩子有的說五角星、有的說用半圓形等,第三個表格我還采用涂色的方式記錄,有多少物品就涂多少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