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通用4篇)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 篇1
活動目標:
1、 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體驗測量的樂趣。
2、 嘗試探索及學習不同的長度測量方法,并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 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帶來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動準備:
1、一寸蟲圖片1張,集體記錄圖表1張,投影儀。
2、幼兒測量用圖(知更鳥、蒼鷺、老鷹、巨嘴鳥、大雁操作紙)、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記號筆若干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測量我明白了,你們是看出來的,準確地說,你們使用目光測量出來的。二、故事引導,理解測量1、導入情景,初步測量。2、提出測量要求:一寸蟲會做的事情你會做嗎?那么,聽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蟲去測量一下知更鳥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幾條一寸蟲長?3、簡單測量,操作后引導孩子表述操作結果,提問:誰能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們測量的?追問:3條一寸蟲的長度就是——3寸。(強調一條緊挨著一條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三、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逐個統計測量結果,并提問:你測量的是什么鳥?測出來的長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出示各種鳥的測量結果,并將幼兒用到的方法用圖標列出來。) 2、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輔助提問:用什么方法測量最準確。四、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輔助提問:你測出來的結果是用到了幾次?大雁的身體是一樣長的,為什么有些孩子測出來是6?有些孩子測出來是3?——哦,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會不同,如果我有一條“三寸蟲”呢?教師小結:的確,測量工具的不同,會造成測量次數的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活動分析:
一、《綱要》強調幼兒科學是科學啟蒙教育,旨在培養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兒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因此,我重構增設了一下環節,旨在引領幼兒將經驗遷移,升華本次數學活動:【第五環節、認知沖突,激發欲望。】 1、拋出問題,形成沖突:如果請你來測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一寸蟲嗎?為什么?你覺得用什么工具則兩比較合適?(活動目標:將經驗成功遷移,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根據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討論,留下尾巴,引發欲望。(保證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二、記錄表使用得較為成功,較好地呈現了本次活動的主要重難點的內容,在知識點的展現、歸納上比較清晰的。作為科學活動的常規模式來說,列表歸納的方法應該推廣使用,用著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探究及學習準確的測量方法,并能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3、對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動重、難點:
1、 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 難點: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也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路線圖每人一份。測量工具:回形針、火柴、吸管。音樂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請了很多好朋友。小狐貍也想參加。小狗說:“小狐貍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長,我就讓你參加。”小狐貍說:“行。”小狐貍它會量,你們會量嗎?
2、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
(1)師講解操作要求:請小朋友不要搬動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針去測量一下小狐貍到小狗家的距離,看看你用了幾個回形針。記在心里,呆會兒告訴大家好嗎?
(2)交流: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測量的?你來示范給大家看好嗎?(強調:一個緊挨著一個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小狐貍高高興興地參加了小熊的生日聚會。別的小動物聽說后也很感興趣。它們說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針能不能測量出準確的距離呢?你們說能不能?請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測量一下吧。測量完后別忘了在記錄表上記下你用了幾根回形針?
(2)師巡回指導,隱形提示:盒子里老師還準備了白紙、鉛筆,你需要的話可以用上去。)
(3)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統計測量結果。提問:你是怎么測量的?測出來的距離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來測量的?(先找到起點,從起點開始放回形針,在末尾處做好標記,第二次測量的時候就從做標記的地方開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標記,最后看看量了幾次。
(4)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你認為什么方法測量最準確呢?
4、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1)我們幫助了小動物,他們都很開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長。這次測量就要用上我們剛剛學到的正確的方法來測量。今天我還為你們準備了火柴棒、吸管。看看這兩條一樣長的路,用兩種不一樣的工具來測量結果如何呢?測量完后,別忘了把結果記錄在上面。
(2)引導幼兒用剛剛學到的準確的方法測量。
(3)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展示在黑板上。你測出來的結果是多少呢?兩條路都是一樣長的,為什么吸管測出來是2,火柴棒測出來的是3呢?原來這兩根東西怎么樣呢?(吸管長,火柴棒短)。兩樣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5、認知沖突,激發欲望。
小朋友,如果讓你來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回形針嗎?為什么?你覺得用什么工具比較合適呢?下次我們來量一下我們的教室吧。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測量活動,能大膽與同伴交流分享測量結果。
2、探索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感知長度單位“米”,學習記錄測量結果。
活動準備:
1、人手一把尺,剪刀,繩子,記錄表,米尺,鉛筆等
2、活動室地面貼有9條一米線
活動過程:
一、幼兒嘗試用“尺”來測量物體,獲得正確的測量方法
1、教師:孩子們,你們看今天地上多了些什么?
2、教師:你們想知道,這些線段有多長嗎?那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些線段的長度呢?
3、(出示尺)提問:你們看,這是什么?
4、教師:告訴你們,這把尺就是測量的一種好工具。那下面我們就來用這把尺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吧!
5、教師交代測量的要求,幼兒嘗試測量,教師巡回觀察
(1) 教師:孩子們聽好要求哦:每人拿一把尺,兩個人一組測量一根線,量一量它有幾把尺長?孩子們,開始吧!
(2) 孩子們開始自由測量,教師巡回觀察。
6、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和結果。
教師:誰能來說說你們的測量結果呢?你是怎么測量的?
7、教師小結:哦,原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首尾要找準起點,然后沿著邊線測量并且在測量時,尺的頭和尾巴要緊緊靠在一起呢!
二、幼兒運用正確測量方法再次嘗試
1、幼兒再次測量,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這次你們的測量結果是什么樣的,誰能來告訴我?
三、在制作線段中理解長度單位“米”
1、(出示米尺)提問:這是什么?
2、教師:這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米尺,它呀有一米長,你們看這條線有多長呢?(教師用米尺測量)
3、教師:哇!這條線段有一米長呢!哦,原來這樣的5把尺長就是一米,那你們想來做一根一米長的線段嗎?
4、教師:聽清楚要求,這一次還有兩個好朋友一組,拿一根線和一把剪刀,記住哦!在做一米的線時,一定要有一個小朋友按住起點哦!開始吧!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四、同伴合作運用一米的線測量活動室內的物品
1、教師:孩子們,你們知道這根一米的線能測量我們活動室的什么東西呢?
2、教師示范講記錄表的記錄方法。
3、教師講解要求,幼兒進行測量活動,并進行記錄。
4、教師與幼兒共同講解測量結果。
五、教師:原來測量能給我們帶來很多信息,那你們還想測量一下什么東西呢?(帶幼兒到戶外測量,結束活動)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 篇4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通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準備: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蟲嗎?
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么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么大,對人類來說,這么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是測量嗎?
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么?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么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呢?
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么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只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么?(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并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并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愿意嗎?(愿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么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么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么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么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于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里,一會兒躲在小花里,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里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