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高》教案(精選3篇)
《疊高》教案 篇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科學活動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本次活動就很好的遵從以上的指導內容進行教育活動,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得提高。
一、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科學活動《疊高》就是來源于幼兒的平時生活,在活動中幼兒進行操作與探索的材料都是孩子身邊的常見物品,活動中所運用的材料包括旺仔牛奶罐、一次性紙杯和果奶罐等是他們所熟悉的,也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指出的“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幼兒積極愉快的進行操作與探索活動,參加活動。
二、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策略較好的突破活動的難點。
在活動中,教師通過三個步驟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在第一次的操作活動中,幼兒搭最簡單的旺仔牛奶罐。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動中,幼兒搭一次性紙杯。在第三次的操作活動中,幼兒搭果奶罐。在搭果奶罐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困難,果奶罐很難重疊的疊高,這時教師就出示了塑料板,幼兒學習利用材料來互助進行疊高,幼兒在反復的搭建操作活動中學習探索方法,完成任務。
三、用談話記錄幫助幼兒總結經驗
在幼兒的第一次的操作搭最簡單的旺仔牛奶罐這一過程中,當幼兒完成任務后,教師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操作過程進行總結,并記錄在《疊高的秘密》中。教師通過形象化的圖像來展示操作的經驗,如:小心、慢、合作、整齊等。當進行再一次的操作活動時,幼兒就很好的運用了這些方法。
四、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幼兒進行疊高的操作活動看似簡單,但是在這簡單的活動中卻蘊涵的生活知識。在活動中,教師向幼兒展示了同樣運用了疊高的原理建造的建筑,幼兒了解到在自己看似簡單的方法卻也能發揮大作用,為我們的生活所服務,讓幼兒在學習中自然的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周圍。
活動建議:
1、在最后的環節中,教師通過用木棒引導幼兒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表現出不精確,反而影響了幼兒進行操作與探索。
2、在活動中,教師當面對幼兒出現的意料外的情況時,隨機應變能力還應加強。
3、在后兩次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操作結果的經驗總結比較匆忙,使之對幼兒的再一次操作的經驗利用不高。
《疊高》教案 篇2
在資源庫開課中我聽到了胡吉吉老師的一堂大班科學活動課,我一直都覺得科學活動是很難上的,也是我第一次聽科學活動課。在整堂課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評選擇題材。
都說“一個好的教材活動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首先這次活動的教具都來源于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瓶瓶罐罐。其次幼兒感受從易到難的疊高,讓大班幼兒感受成功的快樂與失敗時的積極上進,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評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目標我認為準確到位,可操作性強,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易于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活動的目標制定最主要指向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觀察和探究, “引導幼兒通過操作,嘗試尋找使物體疊得又高又穩的方法” 目標指向性非常明確;“ 激發幼兒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學習與同伴合作,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更是給了幼兒一個見證自己探究結果、獲取成功的機會,有操作,有展現,有成功體驗,這也開展科學活動的最大目的。
三、評教學方法和教具的使用。
本次活動中教師采用了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這些科學活動課中最常見的方法,切實有效,通過老師精心的教學策略的實施,對幼兒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教師運用平時幼兒常見的旺仔牛奶瓶罐、紙杯、娃哈哈過奶瓶,排除了幼兒因為學具的生疏帶來的不適應,孩子們擺弄熟悉的物品從而獲取到怎么樣才能疊得又高又穩,教具實用非常好。
四、評教學過程。
1. 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知識的傳授與娛樂、游戲相結合,,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獲得有關經驗,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幼兒玩得愉快,學得輕松。
2. 活動內容生活化,選擇的材料都是幼兒熟悉、喜歡的物品,更大程度地激發起了幼兒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3. 整個活動構思巧妙,三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節過渡自然,層次清晰。整個活動保證了幼兒主體活動的時間,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使科學教育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探索并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
4. 大班的孩子樂于挑戰,教師設計的疊高一層層地加深難度,極大程度地激發起了幼兒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欲望,在不斷探索、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體驗到的是不斷的驚奇和喜悅,即使有時候他們的探索出現了一定的障礙,可是他們沒有放棄,在老師營造的輕松的探究心理環境下孩子們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鍥而不舍,直到勝利,充分體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5. 在整個活動中,老師的良好素質和精湛的教學魅力體現的一覽無遺。整個活動的環節中老師的適時點評和點撥,使整堂課更加飽滿。
建議:我個人覺得在最后搭娃哈哈瓶第一次搭完的時候不僅要總結一組團結,還可以請幼兒去觀察發現為什么有的組站得穩,有的組碰一下就會倒。(是因為下面的瓶子分得開,往上搭的時候一組比一組靠攏,這樣會更加穩。)
《疊高》教案 篇3
一、從活動選材教具上分析:從活動教具上看教學活動《疊高》選材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中。在活動中供幼兒操作的教玩具都是幼兒平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物體,而且在生活中幼兒也樂于將這些物體疊起來玩,因此說該活動選材能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二、從目標上分析:教師在活動中能引導幼兒積極動手操作,幼兒也樂于投入到整個活動中去。能通過操作探索來貫穿整個活動,且活動中幼兒想互合作探索,體驗到了合作成功帶來的快樂。
三、從教學環節上分析:整個活動環節一個扣一個,較緊湊。但是各個環節要求差不多,難點不夠突出。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教學比較倉促,給人感覺急于想把這個活動完成。
四、環節上重構:跟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歡挑戰。因此這個環節中“三次疊高”的操作要求疊高就要有所不同,一次要比一次增加難度。在每一次疊高前教師應明確這一次的操作要求,然后讓幼兒主動去探索發現,完成后根據各組情況相互交流:(有的為什么疊高不成功,有的為什么疊高會成功)這個環節中也要多給幼兒表達機會,讓他們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過程。然后教師根據幼兒交流的情況進行總結,總結成功原因所在。接下去再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幼兒挑戰下一次的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