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訓練》教案(精選2篇)
《節奏訓練》教案 篇1
何為節奏?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礎,任何音樂都離不開節奏。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增強他們互相傾聽、協作合奏的能力,還可以很好地調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準確把握好節奏是學生音樂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搞好節奏教學,它可不是教師單方面能夠完成的,而是要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共同來完成。我們教師不但要創新教法,而且要誘導學生自主的學法。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在這里匯報給大家,與大家共勉。
一、附點節奏的訓練
附點節奏對小學生來講,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很難掌握在附點節奏教學上,可以加入朗誦,語言本身含有豐富、生動的節奏,從語言節奏出發來掌握音樂節奏是比較容易的,應從有節奏的朗讀開始。如:有節奏的`朗讀一些簡單的詩詞、歌詞。如有節奏的朗讀詩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樣既進行了節奏練習,也培養了的詞語創作能力,同時也體驗了節奏感。通過這一首詩歌學生們舉一反三,把平時學習到的詩歌接觸的兒歌進行自主創編節奏。因為兒歌、詩歌不僅有優美的詞句、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諧的韻律和鮮明的節奏,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我經常在課堂中還會運用模仿小動物聲音、大自然的聲音等來訓練節奏并做動作。如:模仿動物的叫聲:如小雞邊走邊叫||
唧唧唧唧
模仿風聲、雷聲、雨聲:×—|×—|.||,
呼呼轟隆轟隆嘩嘩嘩嘩。
因為對于兒童來說,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感知。這個過程我認為它不但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創作力,而且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附點節奏的唱法。
二、強弱節奏的訓練
小學生對強與弱理解不夠透徹,用“重”與“輕”來講,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如:2/4拍,可用多種方法來演示強弱規律:
①課桌上重敲一下,再輕敲一下,而且是從左到右兩個不同的地方;②用雙手拍擊和分開來演示拍子的強弱規律;
③在指揮學生演唱時,“強節奏”手勢高舉猛劈下,“弱節奏”向上繞弧輕輕劃等等。
三、結合律動進行節奏訓練
律動教學是通過身體各種韻律動作來體驗和感受音樂,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通過簡單的身體運動伴隨著音樂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不僅能滿足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也能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如教學律動《大海啊,故鄉》時,讓學生手拉手、背靠背、隨著音樂節奏輕輕搖曳,體會音樂表現的意境,再創作一些簡單的動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對學生進行舒展、輕盈的三拍子韻律的訓練。再如我在教學《春天來了》時,賈芷若同學不僅會想到模仿鳥兒飛翔的動作,而且還會去通過動作聆聽春天的聲音、呼吸春天的氣息。隨音樂的節奏變化進行即興表演。既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又能啟迪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合表現力。
以上,是我教學的一點心得、一點體會。個人認為節奏教學是否成功,是通過師生共同策劃,共同努力的結果。其實在節奏教學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我注意和探討的問題,我們教師應該抓住學生潛在的節奏意識,加以挖掘,有效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節奏訓練》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聽音樂打節奏、聽音樂做肢體動作。
2. 通過節奏練習發展幼兒手腦一致、身體的協調性。
活動難點:
肢體各節奏的配合。
活動準備:
節奏條、錄音機、磁帶、打擊樂器。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入教室 教師彈前奏復習節奏歌《誰在說話》
1、 教師提問:這是一首什么歌曲? 幼兒:節奏歌
2、 教師:在節奏歌里你都聽到那些打擊樂器? 幼兒:鈴鼓、碰鈴、木魚。。。。。。
3、 教師:真聰明,那么我們就用打擊樂器向客人老師介紹自己。
4、 教師先介紹自己—— × × ∣× × 我 叫 王 馨 請幼兒逐一介紹自己。 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5、 教師:小朋友們的名字還有三個字的那用什么節奏呢? 幼兒爭先恐后的練習,請幼兒模仿。
6、 教師出示節奏條:× × × 請幼兒模仿打節奏 幼兒依次介紹自己。。。
7、 教師:“咱們一起說歡迎來做客,但是要求小樂師用好聽的節奏說。” 幼兒自由練習。
8、 教師出示節奏: 設置疑問! × × × × × × × × 0 歡 迎 來 做 客 大 家 好 重點強調空拍
二、復習節奏 重點強調空拍,復習空拍
1、 教師:“啊,今天還有好多小動物坐著火車來參加音樂會,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都有誰?請你仔細聽一聽.(教師播放帶有小動物錄音的磁帶) 請幼兒模仿節奏。
2、教師:“你們都聽到誰來了?” 幼兒爭先恐后的回答:青蛙、布谷鳥、烏鴉 教師:那請小朋友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并用手拍打節奏。 設置疑問激發幼兒思維。 幼兒練習。 教師出示節奏條。
(1) ×— 呱呱 呱呱 呱
(2)× × × × 布 谷 布 谷
(3)× × × × 哇 哇 哇 哇 請幼兒拍打節奏,教師指導。
三、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打節奏喜歡用打擊樂器,今天我們要學一個新的本領用身體上面的打擊樂器來拍打節奏,小樂師你都知道身體上有哪些打擊樂器呢? 幼兒:拍手、拍腿、跺腳、拍肩、舌……
教師小結:“小朋友的打擊樂器真棒,還有舌響、唇響、捻指都可以用啊。” 幼兒練習。 教師:“我們把剛才的節奏就用咱們的身體打擊樂器來拍打。 這一環節的設計打破原有的拍手、跺腳,利用其它器官如舌響、唇響。 請幼兒用舌響、拍肩、拍腿分別打(1)~(3)根據情況幼兒多練習幾遍。
教師:咱們的音樂會真熱鬧,現在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還有誰來參加音樂會了?
1.播放樂曲 欣賞樂曲:大灰狼 幼兒興趣很高效果很棒。 提問:你聽了這段音樂后你有什么感覺?你想到了什么? 幼兒:兇猛的獅子、大象、老虎、狼…… 教師請幼兒隨意表演
2.教師依次出示練習過的節奏(并將其組合)交代幼兒就是大獅子、狼……的音樂節奏,我們一起聽著音樂打節奏。與幼兒練習幾次。 利用欣賞樂曲,請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
3.加肢體節奏。 提問:小朋友身上可以用身體上的打擊樂器拍打節奏? 教師出示節奏條:與幼兒共同為節奏配肢體節奏
(1)× × × × 重點是與音樂配肢體節奏。 捻指 擊掌 拍腿 捻指 交代幼兒×就是用捻指,用拍腿× ×用擊掌
(2) × × × × 要求:分別用拍頭、拍肩、跺腳拍打。 教師示范。 發展幼兒手腦一致,身體各個器官的協調性。 幼兒自由練習。 將兩小節連起來共同完成。 × × × × × × × × 捻指 擊掌 拍腿 捻指 拍頭 教師與幼兒共同完成。 鍛煉并發展幼兒的思維反應能力。
四、教師與幼兒共同隨音樂拍打節奏
教師:“小樂師們真棒,又學到了新的本領,讓我們共同聽音樂演奏”。 根據幼兒的興趣反復幾次。 教師小結:“小樂師們成功地將今天新的任務完成非常棒,讓我們共同做《節奏拍拍》去休息。
五、結束、律動《節奏拍拍》
教學反思: 每一次的公開課都讓我受益匪淺,雖然節奏訓練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對來說難度增加,每次的節奏都是有規律的,這首樂曲缺乏規律性,經過幾次的反復修改形成了最后半規律性的節奏樂。 節奏樂調動的是些運動,而人的動作也是運動,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節奏,沒有節奏的人類活動是不存在的。大到對四季變幻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臉、刷牙、穿衣、都離不開節奏,甚至與人腦意識的思想,嚴格上講也有節奏。
奧爾夫認為:一切音樂的開始和基礎,便是節奏。因此,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在這千千萬萬種節奏中,有的是有規律的,有的卻沒有。即使是同一事物,其節奏也既有普遍規律,又有特殊意義。 因此,我在編配節奏的時候充分的考慮到節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在課程的進行中,我還發現只要孩子將節奏弄懂,整個樂曲的節奏不要總是翻來覆去的練習(在沒有配樂的前提下),雖然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復的次數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
孩子們經過打節奏、利用立體節奏拍打后、在進行打擊樂器分工訓練、到最后的配合音樂;雖然在配樂的時候有些慢,但經過幾次的練習后效果很好,比單拍節奏效果要好。 節奏不是單一的,以后還要加強練習,例如:讓幼兒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節奏、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節奏等,為幼兒日后良好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重點:讓幼兒能夠邊聽音樂邊做肢體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