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森林音樂會》(精選4篇)
大班語言《森林音樂會》 篇1
活動目標:
1. 在情境教學中感知:“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
2. 在多次感知中初步學習運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
3. 體驗情境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圖片兩張。
2. 動物頭飾幼兒人手一個。3、演出道具若干。
活動過程:
1. 引入課題:
設置情境引入課題:小朋友今天森林里真熱鬧,是小動物在開音樂會呢,跟老師一起去好嗎?(隨音樂進入教室入座)。
看圖引導幼兒說出“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
森林音樂會現在開始,第一個節目是歌伴舞,看小動物們有的在做什么?有的在做什么?還有的在做什么?(啟發小朋友說出圖意),老師小結:他們有的在拉琴、有的在唱歌、還有的在跳舞。
提問:剛才老師在說他們在干什么的時候,每名話前面都有兩個同樣的字,是什么字呢?(啟發幼兒說出“有的”)
今天我們就要在看森林音樂會的同時,一起來學著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來說話。(出示句型卡,小朋友跟讀兩遍)。
2. 在情境表演中讓幼兒感知句型的運用:
(1) 老師:小朋友森林音樂會開始了,我們不能只當觀眾,我們也來當小動物參加表演好不好。(好),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三套頭飾,有的是猴子、有的是小兔、還有的是小熊,你們喜歡當哪種小動物,可以自己挑選,選好了自己戴在頭上。
下個節目是小猴表演武術,請小猴上臺表演,表演者后請幼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說出小猴表演的兵器。
(2) 下個節目小兔表演童話劇。
小兔子表演后,啟發幼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說出小兔采蘑菇用的籃子的顏色。
(3) 下個節目小熊表演打擊樂。
小熊表演后,啟發幼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說出打小熊使用的打擊樂名稱。(注意:多種事物物出現,句型的用法注意什么)
(4) 最后一個節目交響樂。
圖上有很多小動物在演奏。你們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說出來。(鞏固三種以上的用法)
(5) 演出到此結束,跟小動物們說“再見”。
3. 啟發幼兒發現身邊的事,學著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表達出來。
小朋友會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來說話了,那我們想想看,班級里、身邊有哪些東西和事也可以用“有的、有的、還有的”來表達呢?(請幾位小朋友說說:如小朋友穿的衣服,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蘭色的、還有的是黃色的。可以發現二至三個并說出來)。
4. 結束語:
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不僅舉辦了音樂會,還學會了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型說話,真棒,小朋友今后在生活中可以常用這個句型,上小學后寫作文時也可以用這個句型。音樂會結束了,我們要收拾一下場地,小朋友有的幫老師收兵器、有的收籃子、有的收打擊樂,還有的搬椅子。
大班語言《森林音樂會》 篇2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嘗試聽音樂用打擊樂器演奏,在演奏中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樂器。 2、根據音樂的結構及圖譜的變化,設計出打擊樂器的方案,看老師的指揮動作進行演奏。 3、在活動中保持活潑歡快的情緒,體驗集體合作打擊樂的快樂。 活動重點: 熟悉樂曲旋律,嘗試聽音樂用打擊樂器演奏,在演奏中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樂器。 活動難點: 根據音樂的結構及圖譜的變化,設計出打擊樂器的方案,看老師的指揮動作進行演奏。 活動準備: 1、音樂《森林音樂會》選段,與音樂想匹配的節奏圖譜(小動物演出節目單) 2、打擊樂器:圓舞板、雙向筒、碰鈴、鈴鼓。 3、幼兒分三小組坐。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引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的音樂,請用你的小耳朵仔細聽。 2、老師放音樂,幼兒完整欣賞一遍音樂。 3、欣賞完畢,教師提問: “你們在好聽的音樂中聽到了什么?”(青蛙、小鴨子等) 師:“你們的耳朵真厲害,聽到這么多的小動物的聲音呀。” 師:讓幼兒學學小動物的叫聲或響聲。 4、再聽一次音樂 提問:聽完音樂后,你什么心情?想干什么呢? 聽完音樂后老師也特別開心、舒服。 5、師配音樂講故事:早晨,太陽笑瞇瞇的照著大地,小草伸了伸懶腰,向小伙伴打招呼;大樹伯伯笑呵呵的看著周圍的一切,可愛的小松鼠在大樹伯伯的肩上跳來跳去。小河里青蛙正在呱呱的唱歌,小鴨歡快的戲水,岸上各種小動物互相追逐,大家玩的好開心啊,美麗的孔雀正要開屏,好一幅美麗、和諧的場面。 6、老師的故事講完了,你們聽到了都有哪些小動物? 二、教師出示演出節目單。 師:讓我們和小動物們來做游戲 1、出示青蛙及節奏型 請幼兒學青蛙的叫聲。 2、出示小鴨子及節奏型 讓幼兒學小鴨子的動作。 3、出示孔雀及節奏型 讓幼兒學孔雀開屏的樣子。 4、請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節奏性。 5、將幼兒分組,用不同的方式打節奏型。(青蛙拍手、小鴨子拍退、孔雀嘩啦啦) 6、讓幼兒隨音樂徒手打節奏型,是指揮。 7、出示樂器,向幼兒介紹樂器(圓舞板、雙向筒、鈴鼓) 三、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整地演奏。 1、教師指揮,幼兒演奏 2、請一名幼兒當指揮其他幼兒演奏 教師在幼兒演奏的過程中提示幼兒注意打演奏的時候要整齊。 六、結束部分 師:“謝謝各位小演員,你們的演出真棒!現在我們把小樂器輕輕送回家,演出到此結束 !
大班語言《森林音樂會》 篇3
設計意圖:《小紅帽》的故事深受幼兒的喜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善惡美丑昭然若揭。在欣賞故事之余,幼兒已經不滿足于做故事的傾聽者,而是會嘗試著做表演者。為了讓幼兒更加盡興的表演,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把握人物的特點,提高表演的水平。根據《新綱要》中: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活動目標:1.根據故事里的人物特點,將音樂形象與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相匹配。2.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能大膽的用不同的動作表現人物形象、表情等,在表演中體驗快樂。活動準備:課件、音樂:小紅帽、森林狂想曲、波斯市場、拉德斯基進行曲。活動過程:一、情景導入——欣賞森林美景并隨音樂起舞師:今天來了一位小客人,我們看看她是誰呀?(小紅帽),小紅帽今天要去參加森林音樂會了,你們想不想跟她一起去呢?那我們跟她一起去吧!二、森林音樂會1、欣賞《森林狂想曲》,跟隨音樂跳舞。2.欣賞音樂《波斯市場》提問:咦!這時候誰會來呢?(大灰狼)大灰狼怎么來了呢?這時候大灰狼想要吃掉小紅帽了,它緊緊地跟在小紅帽的后面……大灰狼會怎么走路呢?小紅帽有沒有發現大灰狼?她在干什么?3.欣賞音樂《拉德斯基進行曲》提問:這時候有一個很厲害的人出現了!會是誰呢?(獵人)你覺得獵人是什么樣的人?哦~獵人是一個正義、勇敢的好人,那這樣的獵人走路應該是什么樣的?誰來表演一下?獵人用搶打死了大灰狼,小紅帽得救了,她和獵人一起快樂的去參加音樂會了!四、音樂故事表演——體現并表現人物特點1.商量分配角色,提出要求并進行表演(小演員要聽清楚音樂再出場)小朋友們,這個故事有趣么?那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好不好?小演員要仔細聽好音樂哦~五、歡慶勝利——體驗戰勝大灰狼的快樂在故事的最后,大灰狼被打敗了,大家都很高興,讓我們一起來唱歌、跳舞,去參加音樂會吧!(放歌曲《森林狂想曲》,幼兒邊唱邊跳結束活動)
大班語言《森林音樂會》 篇4
《森林音樂會》說課稿
牡丹江市平安小學 王麗艷
一、 教材及學生分析
《森林音樂會》是根據省信息技術小學實驗教材第二冊《卡通貝貝手拉手》一課中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創編的一節課。這節課主要對學生進行圖形翻轉、旋轉訓練,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對畫圖軟件操作有了一定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畫圖軟件的難點也是學生能夠熟練、快捷使用畫圖軟件的基礎之一。基于以上原因,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只能對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認知,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等年齡特點,同時結合學科課程整合理念,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技能:掌握圖形的翻轉、旋轉操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體驗到將學到、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生活中的樂趣。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學重、難點如下:
重點:掌握圖形的翻轉、旋轉的操作方法
難點:使學生能夠理解旋轉角度的變化區別
二、教法闡述
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根據《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創設森林音樂會學習情境,設計了三個任務,即編排座位、整理樂器、制作獎品。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結合畫圖工具,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能力。
本節課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示范操作,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性,培養創新精神。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
三、學法指導
興趣是學生探索、創造的力量源泉,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學時我在創設的三個情境任務中設疑激趣,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學生遇到困難后教師引導他們列舉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主選擇可行的辦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順利地完成任務獲取新知。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二)任務驅動,合作交流
(三)綜合實踐,探索創新
具體闡述: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能自覺地排除多種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
教學伊始我利用動畫短片導入課,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出示課件)同學們,大森林里正在召開動物音樂會,有許多小動物都來參加。瞧!就連平時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的老虎兄弟小虎和小壯也來了。你們看,他們兩兄弟長得有什么特點?當學生看到這幅圖畫時,馬上就會發現問題:這兩只小老虎長得一模一樣,只是方向正好相反。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兩只小老虎是怎么做出來的嗎?從而引出本課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水平翻轉。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小學二年級學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課一開始就讓他們自學本課內容,相對有一定難度。所以我采用了教師示范演示的教學方法。借助屏幕廣播示范講解圖形的水平翻轉,學生練習操作并且屏幕展示學生完成作品。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提高了自信心,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學習興趣。
(二)任務驅動,合作交流
在學會“水平翻轉”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垂直翻轉。看了就會記住,做了就會理解。所以要突破重難點,就應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獨立操作。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在“自學—嘗試”的實踐中溫故知新。本環節分兩個任務展開:
任務一:排座位
(出示課件)“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可調皮的小猴子和小松鼠卻沒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這可急壞了總導演大象伯伯。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動手幫幫小猴和小松鼠回到自己正確的位置上去”。學生在操作時,會發現小猴子利用水平翻轉放不到正確的位置。這時我提出:遇到困難怎么辦?引導學生回想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看書、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或問老師來解決問題,最后學生自主選擇一種可行的方法學習垂直翻轉。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自主選擇適當學習方法,學會新知。
任務二:整理樂器
(出示課件)小動物們要根據自己的節目選擇不同樂器進行表演。可他們到樂器庫取樂器時卻發現:樂器擺放的一點也不整齊,亂七八糟的。原來是樂器管理員小熊一時貪玩忘了整理。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熊整理一下樂器嗎?
學生已經掌握了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有了任務一的基礎,任務二相對容易操作。在制作課件時把水平翻轉和垂直翻轉的使用也加入其中,進一步鞏固新知。課件中特別設計了“吉它”運用所學知識不能一次翻轉過來,從而引出本課的難點。由于學生對角度沒有直觀的認識因此我設計了一組課件,(出示課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90°、180°、270°旋轉的變化。學生在討論中得出正確答案以此突破教學難點。在這里我們將會感受到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幫助小熊整理樂器,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綜合實踐,探索創新
抓住小學生具有模仿能力強,有強烈的創作、表現欲望的特點,我設計了“綜合實踐,探索創新”這一環節,讓學生品嘗到收獲的樂趣。
任務三:制作獎品
(音樂會結束了,觀眾評出了最喜愛歌手,大象伯伯想請同學們幫忙用準備好的樹葉拼貼葉畫,并從中選出一幅優秀作品獎給獲獎者,現在就讓我們動手吧!
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也精心做了安排。力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第三個任務制作獎品主要是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通過翻轉、旋轉樹葉拼貼葉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動手創新展示自我的機會。將信息技術學科與美術、科學等學科巧妙的結合起來,努力體現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
為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目標的效果,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五、板書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優勢把板書用多媒體軟件教室的“屏幕廣播”功能向學生展示。整個板書直觀形象,步驟清晰讓學生一目了然。
六、效果預測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數學、品德與生活兩大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學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與引導、啟發作用。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3、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拋出的時候,都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適當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