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培養孩子“說話”的
《指南》中指出“應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每天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談,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詢問和聽取他們對自己事情的意見。”3—6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語言飛速發展的時期,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時期,我認為發展幼兒的語言,不能只注重每天的幾十分鐘的語言教學活動,而應特別關注一日生活中的每一個教育契機,在每個環節中努力創設機會,讓幼兒隨時有表達意愿和感受的需求、有與人交往的需求,讓他們在討論中學會聽與說,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爭執中學會使用辯論性語言,在聊天時學會使用問候性語言,幼兒能在交往中通過相互作用,主動地創造調整自己的語言,給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讓幼兒想說,敢說,愿意說。
我們該怎樣為孩子創造一個優越的說話環境和氛圍?怎樣給孩子創造好的說話機會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快樂晨間談話。每天利用早間活動的晨間談話,讓幼兒暢談、交流生活中快樂的、不快樂的或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或是一些新鮮事。讓幼兒說一說家里的事,來幼兒園路上的所見所聞,鍛煉孩子由學著說到主動說。由于每個孩子身心發展情況不同,語言發展也不同,我們不僅要面向全體,同時要關注個別幼兒的個體差異,有時我采取教師介入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說。記得有一次的晨間談話,我讓孩子們講講自己上大班以后的進步,小朋友們都積極的回答,有的說我學會自己穿脫衣服了,有的說我會用筷子吃飯了……但是我發現孫浩文小朋友自己在一邊默默地不說話也不參與大家的交流,他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小朋友,我就走到她的身邊輕輕地撫摸他,問:“浩文,你起來跟大家說一說你有哪些進步的地方吧!”他慢騰騰的站起來膽怯地說:“老師,我還沒有想好呢。”話音剛落,就有小朋友開始笑了起來,而他更加緊張的不敢出聲,這時我示意小朋友安靜,并蹲下身子把他攬在懷里,親切地對他說小朋友說:“浩文你真棒,比以前進步了多許多,以后要繼續努力吆。”宮洺小朋友很不理解的看著我說:“老師,他明明沒有說話呀,你為什么表揚他呢?”我說: “你們看浩文以前不愿和小朋友交流,但是今天他在認真地思考,這就是進步。你們說是不是應該表揚呀。”聽我說完,孩子們都為浩文小朋友鼓起掌來,并大聲對浩文說:“浩文你真棒。”浩文聽到小朋友的表揚開心的笑了。這時我想起《指南》中所講到的“當幼兒因為急于表達而說不清出的時候,提醒他不要著急,慢慢說,同時要耐心傾聽給與必要的補充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說出來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如何,都應認真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回應。”于是我隨即說出浩文的許多優點,然后鼓勵他連貫的說出“我會穿衣服,會自己整理床鋪,能幫助媽媽做很多事。”當浩文連貫的說完以后全班孩子自發的鼓起掌來。從此浩文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變得愿意主動交流了,變得自信了。他媽媽高興地說:“我家浩文現在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每天回家都跟我講好多幼兒園里的事。”
二.快樂“啦呱”。吃補點、餐前、起床盥洗后的一點時間,我把這段時間定為自由交談時間,每個幼兒可以交談一下自己喜歡的節目,喜歡的動物,喜歡吃的食物….比如說說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時候,有的小朋友說喜歡快樂大本營,有的小朋友喜歡爸爸去哪兒……每到這時,我就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不但是一個聆聽者、引導者,還是一個參與者,積極的參與他們的談話中,引導他們可以試著講述一下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個節目,還時不時的“鼓動”幼兒進行辯論,學著辯論自己喜歡這個節目比別的節目好在哪里。孩子們經常爭得“面紅耳赤”。這樣讓孩子由“會說”變得“能說”,而且說話的條理、思路越來越清晰,思維越來越敏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