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克服初入園小班幼兒的依賴心理
小班時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更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綱要》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3周歲的幼兒對于父母等親人的依賴心理較強,如何用科學的方式、方法讓幼兒克服依賴心理,早日適應幼兒園生活,是教師、家長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重點觀察,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
剛入小班,幼兒離開了父母的懷抱,進入了幼兒園,周圍是陌生的面孔,新鮮的事物。可等新鮮勁一過,出現的便是“哭”和“纏”,有的還會出現膽怯行為。
嘉嘉小朋友自從進入幼兒園開始,每天早上摟著媽媽的脖子不肯放手。媽媽離開后,他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喊著“媽媽來接我,我要媽媽!”在我的輕聲安慰之后,他自己拖著小椅子坐在窗邊,手里抱著自己的衣服,不停的自我安慰:“媽媽要來接弟弟的。媽媽馬上就要來了。”等到午睡的時候,又流著眼淚喊:“媽媽來,我要媽媽。”我坐在他的小床邊,輕輕地拍拍他,不時安慰他,不一會他就睡著了。一段時間過后,他認準了我,喜歡和我一起玩,就連做操的時候給他安排了位置,他也要特意跑到我旁邊,有時候還會主動和我玩游戲。
一個名叫小浩的小男孩,來園時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的哭泣,可當其他幼兒在玩玩具的時候,他卻顯得特別膽怯,不敢去觸摸玩具,看到別人玩的開心他也只是笑笑。吃午飯的時候,小朋友拿著雞腿高興的啃著,可他表現出來的卻是想吃卻不知如何下手,勺子也經常握不住。等到老師幫助他喂飯時,他有種緊張的神態。放學時看到奶奶,他立刻興奮不已,能說會道,情況判若兩人。和他奶奶交流之后,才知道小浩在家吃飯都是奶奶喂的,連雞腿都是奶奶把雞肉切下來以后喂給他吃的。根據這種情況,嘗試讓他做一些簡單的小事情,例如發勺子,毛巾等,一陣日子堅持下來,他能獨立吃飯,并能主動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家長也有一定的關系。孩子入園,家長比孩子還要緊張、焦慮,送進教室不放心,還要在門外不時的瞄幾眼。原本情緒安穩的幼兒,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時又開始哭起來。
由于某些原因,軒軒比其他小朋友來園的時候較晚一些,他媽媽也不怎么放心,在門外躲著看了許久。和小朋友玩得正開心的軒軒一看到自己的媽媽,丟下手中的玩具邊哭邊往門外跑,他媽媽看到了也有種不舍的神情。經過交流之后,他媽媽狠心地離開了。一日活動中,教師通過錄像的形式,把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拍攝了下來,著重突出了軒軒的活動,放學時讓幼兒和家長共同欣賞。軒軒媽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也放心了許多。一段時間下來,原本哭泣的軒軒轉變成了快樂的孩子。
二、分析原因,滲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各年齡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對幼兒來說,與親人在一起是安全的,處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境況,就會出現哭泣現象。幼兒在家庭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穩固的感情紐帶。看到親人,快樂無比;親人離開,嚎啕大哭,這些是幼兒依賴心理的特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