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克服初入園小班幼兒的依賴心理
所謂依賴,分為主觀依賴和客觀依賴兩方面,主觀依賴為自己的價值要依賴他人肯定,沒有自信的表現就是意志較弱,心里需要依賴外界人與物來幫助來證實自己的價值;而客觀依賴主要指實物方面的依存關系。依賴性是幼小兒童的正常現象,是發育過程中的必然階段。
馬斯洛的五個需要層次學說也證明,當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滿足后,才會有更高的心理需要。小班幼兒離開了父母,就失去了安全,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隨而來的恐懼心理,是孩子不愛上幼兒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首要原因。
案例中嘉嘉小朋友從對父母的依賴轉移到對衣物的依賴,漸漸地轉向對老師的依賴,這種情感的轉移也讓他逐漸消除了內心對于父母的依賴心理。小浩的依賴主要是由于祖輩的溺愛造成的,祖輩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磨滅了孩子一些基本的動手能力。
小班幼兒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由于身心稚嫩、情緒不穩定、適應力差等特點,剛入園時就會出現諸多不適應的現象。一旦看到其他孩子哭,自己也就跟著哭起來。獨自處在陌生的環境,便會變得膽怯、害怕,由于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意識,入園以后覺得失去了依靠,面對一切活動束手無策。
三、實施方法,消除幼兒的依賴心理
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三方互相合作,為消除幼兒的依賴心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1、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是幼兒第一次較正規的步入人的集體生活環境。教師與幼兒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度,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通過創設娃娃家、超市等區角,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進入區域自由活動,在游戲中豐富經驗,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健康領域也提出幼兒必須“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進入小班后,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引導他們自己吃飯、穿脫外套,還會主動的和老師說上廁所、喝水等要求,培養他們的自主自理能力。
由于祖輩和父輩在家的“包辦”, 孩子們對于穿脫衣物、如廁等基本的生活能力還需老師的幫助。平日里我們在幫助孩子的時候,也給他們滲透一個意識——“我們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 一學期的生活與學習之后,我借著拍照的理由,也算是對幼兒的自理能力進行一次考驗,孩子們一改以往等待老師和保育員幫他們穿衣的懶散勁,都嘗試著自己穿衣服。家長看到qq群中的照片,都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有的家長在放學來接孩子的時候,還會主動和我們反饋“孩子在家睡覺的時候都是自己脫衣服的,不用我們再費心了”。聽到家長那種帶有既高興又自豪的話語,作為老師的我們,也感到特別欣慰。
幼兒的天性就是玩,在收拾玩具的時候也能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活動前,我提出要求“自己的事情要盡量自己完成”,涵涵在玩的時候,把大量玩具撒在了地上,多次提醒之后還不肯收拾,總以為老師、小朋友會幫她,可是其他小朋友都遵守了游戲規則,只有她孤零零的站在那里,抓住時機,進行積極的引導,告訴她做事要有始有終。一段時間的思考過后,原本還倔著脾氣的涵涵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干凈了,并放回了原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