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何謂健康生活方式呢?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人類活動的全部。人是生活方式的主體,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方式就是為一定價值觀所支配的主體活動,這種活動外顯為人們一定的生活活動的行為模式,使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可見性,成為判斷一個人生活方式特點的依據。由于生活方式是生活活動主體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表現,它的健康與否應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三個維度去判斷。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出“生態優先”的倫理道德,自覺實行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保持和諧與平衡的行為;在與社會的關系上,有建立一種“相互關照的社會”的目標,與他人能和諧相處,具有“人類大家族精神” ;作為個體,能將“健康第一”視為生活價值觀中首要追求的目標,注重物質和精神生活平衡,追求身心和諧。健康生活方式不僅僅可以挽救地球、挽救人類,它同時也是人們對美麗環境、美麗生活的關注的過程。
社會的文明有懶于文明的人類,人類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然而個體的生活方式是在后天形成的,所以要靠我們在后天的環境里養成。心理學家們都非常重視個體的早期經驗在生活方式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阿德勒認為,人的生活方式在其四五歲時就基本形成,以后就很少變化。因此,這也指出,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幼年期,按照健康的方式生活,不僅有利于兒童的成長,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幼兒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呢?筆者認為:
1、營養與飲食衛生的教育。營養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健康身體的保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而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又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內容。
2、運動衛生教育。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保證人體體格強壯的重要標志,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培養幼兒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教給幼兒關于運動和身體的知識,使幼兒有發展自身身體和運動能力的愿望,從而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
3、心理衛生教育。要求我們老師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不能忽視幼兒心理的健康。有著良好心理品質的人,就有一定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抗挫折的能力、不怕困難,勇于競爭,能適應和改善社會生活。幼兒園心理衛生教育應是改善幼兒心理衛生知識、態度和行為,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從而逐步增強幼兒自身的心理強度,改善心理品質。
4、個人衛生教育。個人衛生涉及到個體健康的關鍵。健康的生活必須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我們應該幫助幼兒懂得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這對于維護機體的健康,預防疾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幼兒行為的可塑性較大,正是培養個人衛生習慣和矯正不良行為習慣的良好時機。
5、環境衛生教育。一個有文化、有素質,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必須懂得除了保持個人衛生外,還應遵守社會的規范,保持環境的衛生,不僅為他人,更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對于幼兒,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態和身心健康的關系;讓幼兒養成愛護自然,維護環境整潔的衛生習慣;形成熱愛大自然的健康情感。
6、行為習慣教育。社會需要的是有品味,高素質的人,素質體現的一方面就是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起居生活的習慣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內容,而良好的個人品德行為,也是健康生活的體現,是反映心理衛生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