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那么,幼兒園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怎么實施呢?筆者認為,幼兒園的生活涵蓋了幼兒一日生活的全部,我們可以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引導、培養幼兒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教給幼兒一定的知識。
首先,幼兒對待健康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往往并不一致,但我們也不應為此放棄對幼兒知識的教育。一切行為的背后都有他的為什么,要讓幼兒有一個好的、健康的行為,就必須讓幼兒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幼兒知道、理解了,他們才有可能會去做。所以,我們應給幼兒一定的知識,做好認知上的鋪墊,再從幼兒的態度上去引導,從而使幼兒用行動來體現。
二、教給幼兒一定技能。
1、生活自理能力的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會使用勺子或筷子自己進餐、會自己洗手、會自己入廁、會自己穿脫衣服、會自己睡覺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技能不是生來就會的,需要我們教給他正確的方法,從小就開始學習、掌握,以便將來形成自覺自主的良好生活習慣。
2、生活的技能。
生活技能培養包括:做出決定與解決問題,認識自我與理解他人,批判與創造思維,人際交往,控制情緒和行為等。生活需要智慧,需要適應與創造,良好的生活技能能夠讓我們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更好的體現自己,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方法。
1、在日常生活進行。
日常生活是幼兒進行學習和練習的最好途徑。如,我們可以在吃飯的時候把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教給幼兒,幫助幼兒認識常見食物的名稱、種類及其特點,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人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各種營養,并教給他們怎樣使用筷子,及飯前要洗手,飯后漱口、擦嘴等衛生行為習慣。
2、通過各領域進行。
各科不同領域的教學活動,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為幼兒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練習的途徑。但是,我們也應該要注意,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注重從各個感官,調動幼兒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切實能夠讓幼兒有體驗、有感受,從而激發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3、集體教育。
在培養幼兒健康行為方式的過程中,有時與其針對某個幼兒,不如從改變幼兒群體的行為習慣入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不同的群體會對個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個體與群體之間常處于平衡狀態,這種平衡如被破壞,會引起個體的緊張,這種緊張刺激會促使個體通過努力與群體取得新的平衡。這也是針對幼兒常有的心態:“大家都這樣,我也要這樣”的原因。
4、督促指導。
幼兒有了對健康行為的認識,并不是就能產生相應的健康行為,還與幼兒對健康行為的態度有關。有的幼兒不僅能夠認識,并在有大人或沒有大人在的情況下都能夠產生積極的、健康行為;但有的幼兒即便能夠認識,有時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就不這樣做了。而我們就要除了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健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外,還必須幫助他們學會改變自身不好的一些習慣,讓他們真正做到是在為自己,自覺自主的養成健康的行為。在指導中,如有的幼兒又不能保持良好的行為了,教師應該從幼兒發展出發,尊重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觀察到幼兒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而不是簡單地判斷該幼兒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